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eller (㊣Miss You So㊣), 信区: CACE
标  题: 建筑策划导论G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an 29 23:29:29 2004), 站内信件

第六章 建筑策划的外延
Chapter Ⅵ
The Extension of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6.1建筑策划与城市规划的新潮流
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论述了建筑策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分和联系,本章我们将主要论
述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潮流以及这种新潮流对建筑策划的影响和要求。
正如第一章中所论述的,建筑策划和城市规划是建筑学体系中两个独立的环节,其
理论原理的建立、方法论的构成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和性质都各自形成完整的体系
,它们可以独立进行分析研究,产生不同阶段的结论成果。但由于城市规划在建筑
学体系中所处的指导地位,使得城市规划对建筑策划的理论及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
义。同时由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的新发展,又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建筑策划对城
市规划的新影响。也就是说,城市规划师们在历史地把握其传统的思路和机理,不
断从宏观角度深化其理论的指导性的同时,也把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网络的末端
进一步伸向更细微的城市设计、区域设计、建筑策划以及建筑设计中去。规划师也
把了解和掌握城市设计、建筑策划以及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必修课程
。相辅相成,同样的趋势在建筑师身上亦愈发被发现。这或许就是规划师和建筑师
在新潮流中的一种必然动态。
现代城市规划自从勒·柯布西耶等人开始针对工业革命以后的巴黎城市的改造提出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即"明日城市"的设想开始,以彻底否定和批判文艺复兴和
巴洛克时代的城市规划的原则,直到1956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结束,形成了
目前被奉为权威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933年CIAM的第四次大会上制定了《雅典宪
章》所阐述的当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至今也一直被编篡在教科书中。但1956年
CIAM解散后,对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批判开始多了起来,从路易斯·康、查尔斯。
詹克斯等人的TeamlO新运动提出城市流动性、生长性与变化性等新城市规划原则对
CIAM进行"修正",到日本的以黑川纪章为中心的强调传统、发展、文化地域性的"
新陈代谢"理论,使东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城市规划的运动出现了新的潮流。这种
新潮流在后来的后现代城市规划运动中达到高潮。
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在强调从CIAM继承城市的功能性和合理性的同时,批判和修
正了CIAM将城市功能过分纯粹化、分离化的做法,强调传统和历史的引入不只是形
象简单的重复。强调城市必要的、合理的高密度以及区域之间的联系,强调街道在
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强调居民参加和听询规划研究。
上述观点已构成了城市规划的新的动向和潮流,并已得到世界范围的共识。其中强
调区域的联系、强调对街道的研究以及强调居民的参与和听询,也正是与现代建筑
策划理论不谋而合的。
建筑策划的理论基点就是源于对实态的调查分析,居民参加听询,以及对使用者调
查是建筑策划不可缺少的运行环节。还有建筑策划对建设项目的设定、规模性质及
社会环境等的研究分析,也使得建筑策划的研究对象大大超出了建筑单体本身,扩
大到了街道、区域和社会。所以,建筑策划的理论起点和方法论的形成与城市规划
的新潮流达成了一种默契,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对环境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
建筑策划共同的课题。
建筑策划对环境的关心在对群体建筑、复合建筑和小区建设的策划中表现得最为突
出。随着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一次性进行群
体建设、区域建设的项目将越来越多,建筑策划也就不可避免地耍对群体和区域进
行研究。
不同于单体建筑的策划,群体建筑的策划要更加重视能源供给系统(上下水、电力
、燃气等)、道路、交通网络机构、情报通讯网络机构(电信、电话、邮政、电视等
等)、一次性投资的基建费用和建筑运行维护费用等等,以求最大限度地保全环境
,开发资源,提高建筑群体的效益。
在区域和群体的建筑策划中,其策划研究与城市规划的新潮流趋于同一内容范畴,
并遵循同一的原则。如强调小区的功能、强调街道网络系统的设计、强调文化历史
的引入、强调适当的高密度等等。将这些原则结合内外部条件调查的基本方法,可
以总结出区域和群体的构想原则。
区域和群体的组合及形成就是由多个活动空间(A空间)和联系空间(C空间)组成的组
团(B空间),以某种规律经过二级三级乃至多级的再组合而形成的。其群体的形成
过程,简言之就是一种复合过程。对A、B、C空间的各种性质和实态进行分析后可
以归纳出以下四种复合方式(图6-1):

图6-1 区域群体空间的复合方式(参考(日)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计画》田4.2)
(1)融合型复合方式。是将空间功能基本相同且可以相互包容的各空间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大空间(共享空间),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空间中各种活动互不干扰且相辅
相成。如商业文化广场、旅馆的共享大厅等等。
(2)并列型复合方式。是将各功能用途不同的空间并列在一起再串联起来,形成功
能分区明确的群体,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等。
(3)主从型复合方式。是以主要功能活动空间为主体,其余空间附属在其旁边,如
会议中心、演艺中心等等,观演性为主的剧场、会场占群体的主导地位,服务、商
业、·管理等空间作为附属用房从属于群体的主要建筑之旁。
(4)群组型复合方式。是将那种独立性很强又各自形成组团的建筑组合在一起,而
形成的大的建筑群体。
上述四种方式是建筑策划对于区域和群体策划基本的构想原则,此外在区域和群体
的策划中同样遵循单体建筑策划中所有的原则。
由于城市规划的新潮流使得关于群体和区域建筑策划的许多工作在无形中由城市规
划师代劳了,如城市区域的竖向构想、道路网络的构想、环境资源的实态分析、公
共区域的划分评价等等。这就使得建筑师在进行区域和建筑群的策划时必须依靠城
市规划师的工作。虽然在区域和群体的研究中,从研究对象上讲,建筑师的建筑策
划和规划师的工作趋于同一,但由于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建筑师所进行的建筑策划
应当更偏重于建筑设计的理念范畴,因此建筑策划的工作仍是必不可少的。
建筑策划就是这样一门既侧重于研究建筑设计条件、建设项目环境以及影响和决定
建筑设计因素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论,同时又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原则,顺应城市规划
新潮流,反应时代意识的综合的理论原理。它受城市规划原理的指导,同时也是对
城市规划原理进行建筑化解释的补充,它在建筑学体系中的位置是不容置疑的。从
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多学科的参与使城市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轰轰烈烈,已从开始
的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历史学、行为科学,发展到了考古学、
仿生学、计算机工程学、系统工程学、控制论、数理统计方法、气象学、遥感技术
等等。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从城市规划的这种
发展趋势也可以预见建筑策划的发展状况将与城市规划一样,在运用了高科技手段
之后,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和评价方面,其工作效率将会成倍增加。
在当今各学科领域大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下,同时存在着另一种趋向,那就是研
究目标和内容的不断专门化和精细化。也正是这种环境促使建筑策划理论的建立和
开展,并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建筑策划将同古老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一样
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严密的理论体系。
6.2从建筑策划到建筑设计
在建筑活动分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两大部分时,建筑设计的概念无疑是一个广义
的概念(如图6-2),它实际上包括建筑设计的前期研究,即我们前面已系统论述过
了的建筑策划理论。建筑策划与设计的区别和联系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进行了详
细的论述。为了便于本节的阐述我们简单地图式如下(图6-3)。

广义的建筑设计概念应有三个阶段:
(1)设计条件的设定分析阶段;
(2)建筑空间构想、设定阶段;
(3)建筑空间的具象表述阶段。

从建立建筑策划理论的观点出发,前两个阶段属于建筑策划的范畴,建筑策划又通
过第二阶段与建筑设计相沟通。广义建筑设计的概念为明确表述这两个阶段各环节
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诠释(图6-4)。

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化的趋势,建筑策划理论的建立已成为必然。现代的建筑设
计全过程都由建筑师一人承担的情形已日趋减少,建筑设计业已成为一个由多方面
专业人员组成的系统组织。设计内容的精细化、专业化使日渐复杂的设计工作又呈
现出分项、简洁、深刻的趋势。建筑师及各专业工程师们在自己的业务分野内进行
着越来越专业的研究工作。由于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首先耍进行建筑策划
的研究,所以建筑师的职能范围由单纯的建筑设计,扩展到了设计的前期工作。这
种建筑策划与设计的综合系统相关关系,可由图6-5所示。

由图可见,建筑策划的后期工作与建筑设计的前期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
共同为设计阶段进一步完成实施设计(技术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作准备。这里就给我
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建设项目的建筑策划的结论如何引入到建筑设计中,
或怎样在设计中给予落实。
建筑策划中,空间构想的现实性可以保证构想的空间形态在设计中得以实现,并且
以最大的限度与现实生活和使用贴近。这是由建筑策划的研究方式的客观性和逻辑
性所决定的,在策划阶段的这种细致考虑外部和内部条件、模拟建设项目的使用型
制、并对构想不断进行反馈预测评价的逻辑思维方法,就印证了在设计阶段的空间
构成的现实性。
如前所述,建筑策划是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的。它的结论规定或论证了项目的
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大小尺寸,它为设计制订出了空间的模式和空间的组合概
念,因此可以说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中建立"骨骼系统"的工作。而建筑设计则是将
策划中的空间概念和模式以建筑语言加以丰富充实,并表现在图纸上,绘制出项目
的具体空间形态和造形。所以又可以认为建筑设计是建筑创作中填补"肌肉"的工作
。以"骨骼"和"肌肉"的关系来形容和说明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恰当且直观
的。
"骨骼"的建立,最重要的课题是对各种要求条件的全面把握以及将其转变为空间概
念。而设计阶段,填补"肌肉"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将"骨骼"中抽象的空间概念和
模式具象化,直至绘出完整的空间图形。这一从"骨骼"到"肌肉"的过程可以简述为
由问题的解决过程(problem solving process)到形态的发现过程(form finding
process)。其中建筑策划阶段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而设计阶段则是"形态发现的
过程"。
但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不可分割的前后关系,并不意味着建筑策划的研究结果只
是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它在项目的决策、实现等阶段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
策划结论的不同,同样项目的设计思想、空间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更有导致项目完
成之后引发区域内建筑、环境中人类使用方式、价值观念、经济模式的变更以及新
文化的创造的可能。这一点也正是建筑策划的社会责任。
骨骼和肌肉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只要骨骼的成长科学而严密,那么未来肌体则一
定不会先天不足。但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完美肌体的长成不是在先完成骨骼
之后再开始形成肌肉的。建筑策划与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现实中,建筑师进行
建筑策划时,头脑中已在不断地反映出与策划的抽象结论相对应的具象的设计形象
,这一点可以从图6-5中看出。概念设计实际上是在策划进行的同时配合进行的。
但这时出现的设计图纸只是为了展现策划的构想和模式,检验策划的结论和空间构
想的现实性。尽管它不是正式的建筑设计,但它具有建筑设计的一切特征,并可得
出建筑设计的一般性结论,即有具象的空间形态。但严格地讲它不是建筑设计,而
是横跨策划和设计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就是这个环节,使我们将建筑策划的抽象
概念和结论付诸于建筑的实施设计中去。它是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不
可忽赂的关键一步。
在对建筑策划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那种只把可行性研究工作
当作设计前准备工作或以此来提供和论证设计依据的观点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建筑
策划的关键在于对设计相关条件的把握以及对建筑使用方式的实态调查,而最终抽
象出项目的空间概念。没有这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过程,仅凭设计方案中图纸上的
推敲是不可能得出科学而逻辑的设计依据的。关于建筑策划和可行性研究的关系问
题我们将在第七章第二节中展开论述。
建设项目在完成了建筑策划空间构想、概念设计研究以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订以
后,就进入了真正的建筑设计阶段。建筑师就要开始在空间的具象组合中力求满足
功能的要求。实际上,对建设项目功能的把握是在建筑策划阶段进行的,而在设计
阶段,只是将各种功能与空间对号入座;而对于项目使用上功能要求的全面性、合
理性则不再关心。这一事实正说明了建筑策划的意义,也正是由于建立了建筑策划
的研究而使得业主和建筑师在设计阶段无需再花费精力去研究和考察建筑在使用、
功能、内容设置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避免设计任务书的一日三改,造成设计的失误
和设计周期的延长。
从建筑策划与设计的关系来看,建筑设计者最好同时是建筑策划者,因为两阶段工
作的相关性为建筑师连续进行策划和设计创造了特别便利和直接的条件。但事实上
往往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是分期分对象进行的,这在越来越讲求分工精细、强调专
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一点在西方和日本一些建筑活动高度商业化
的国家中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建筑师对建筑策划和设计都能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
。从原理、方法到实践全面地掌握,这样才能在分阶段进行策划和设计时进行相关
的考虑,避免两者的割裂而产生错误的决策。这一点或许是建筑策划给当代建筑师
带来的新的任务。
6.3建筑策划与空间论
建筑学的实质是对空间与形体的研究。建筑策划也旨在物质空间(physical
space)的实现。所谓物质空间我们又可称之为现实空间(real space),因此建筑策
划的目的就是研究现实空间的实现问题,但由于现实空间又由具象的、特定的形式
所表现,对它们的理解、定义和研究的方法极其纷繁,故又以抽象空间
(abstract space)取而代之。对这种概念化、模式化、具有普遍性的抽象内容进行
研究,就形成了建筑策划特有的研究方式,抽象空间也就成了建筑策划研究空间的
主要对象。
关于抽象空间,Jean Piaget(1896-1980)曾称之为"演绎的空间",认为"空间是通
过几何学的演绎操作而形成的"。抽象空间的机理,实际上是数学的机理。矢量空
间、放射空间、距离空间等各种空间构成基本的空间的定义,亦即几何学的集合即
为广义的抽象空间。
建筑策划所研究的空间就是这种数理对应的空间,但其研究的中心则是现实空间与
抽象空间的转化和表述。由于抽象空间的数理表述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建筑策划中
空间概念的模型、空间要素的模式以及空间关系的因式等亦呈现出多种多样。这种
将空间本质高度抽象并加以把握而衍生出来的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概念
"(Concept Space)。
因此,抽象空间是现实空间把握的手段。通常对现实空间的把握总是依据抽象空间
而进行。一方面,。一个建筑可以根据功能分区图、动线分析图、照度分布图等多
种抽象空间的模式和相关因式来进行考察分析,以建筑策划对抽象化的手段进行研
究,进而以抽象空间表述现实空间,最终实现现实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将现实空
间抽象化表述之后,可以运用大量的数理手段、计算机解析手段等对空间目标进行
研究,所以又说抽象空间是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的载体。
关于对现实空间的理解就简单多了。自然的、人造的以物态具象存在的可供人类生
存活动的物质实体即为现实空间。但不同于抽象空间,抽象空间是一种概念,它具
有普遍性和原理性,而现实空间则是一种现象或是一种状况。对现象或状况的理解
是因人而异的,对现象和状况的不同解释必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
建筑学院不可能造就出一般无二的建筑师的道理。作为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策划的研
究时,在现实空间中需学会发现和看出各种抽象的空间。不能发现这一点,在建筑
空间的营造中由抽象空间向现实空间的还原就不可能实现,建筑策划也就难以进行
。如果根据抽象出的空间概念,依据策划的结论再进行现实空间的塑造,这样就可
以大大地丰富兼有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空间。
建筑策划着眼于各实态空间的使用调查以及使用者的心理意识的调查、评价,在对
实态空间把握的同时,组成抽象空间的模型和建立使用方式的模式,进行预测和员
优化处理,旨在将这些理性的概念具象化、现实化,最终实现现实的空间。
抽象空间和现实空间相对应,空间位置的转换和保存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两者位置关系完全一致的情况。如人口密度分布图,使用范围表示图等。这种
情况下,抽象的空间距离是以原比例与现实空间相近的。
(2)两者位置关系不尽相同的情形。如构想图、时间距离图、领域邻接状态图等等
,这种情况下,现实空间中各点的位置有一部分与抽象的空间概念有差别。
(3)两者在空间位置上无关系,如设施的使用频率曲线、地域内人口年龄组别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抽象空间中距离的概念与现实空间毫无关系。
建筑策划是以生成具象现实空间为最终目的而与建筑设计相对应的,并为它设定设
计的依据。因此建筑策划多以抽象图式来表达空间概念,同时插入有关空间价值的
判断。实际上以往在建筑无策划阶段的时代,建筑师们有意无意地做着空间的抽象
和评价判断的工作,但大多数不是以抽象空间为表达意图的手段,而是以现实空间
为范例进行经验的空间构想。这种原始的策划实际上是对抽象空间意义的否定,将
建筑设计的创作理解成为"复写"的过程,这种由实态空间到现实空间的对应构想是
与对现实空间的人类行为的体验、环境状况的明了、事物表象的理解紧密相联的。
因为空间判断、评价的基础正是源于上述各项感性的认知,而非理性的推论,因此
很久以来,建筑空间的创造一直决定于建筑师直感的构想力,而对这种直感构想力
的判断又源于建筑师生活经验(Convention Eexperience)的积累。这种情况下的"
抽象空间"就变成了建筑师头脑中"形态空间"的集合。新建筑运动时期,包豪斯就
建立了这种建筑教育体制,以培养和训练建筑师正确的经验和判断。
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时代使得经验的"形态空间"几乎到了穷极的边缘,于是新一
代建筑大师们又开始寻求建筑创作的新的途径,勒·柯布西耶的"标准"化的概念,
或许是冲破经验的"形态空间"的第一次尝试。经验的、从现实空间到现实空间的构
想创作方法已逐渐被新的构想方法所替代。
现代建筑策划论强调以抽象空间来分析现实空间,以抽象的空间概念来进行现实空
间的构想。它克服了个人经验上的缺陷,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空间进行研究,它
不但可以作为设计进行空间构想的准备,还可以分析时代的特征、社会的发展,预
测人类生活和使用方式的变化,创造新的建筑形态及空间使用形态,这种由现实空
间移向抽象空间的研究方法,使建筑策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
建筑策划对抽象空间的把握大致可以从:距离、时间、场、行动模式几个方面来进
行。
首先是抽象空间距离的把握。距离是空间概念中最基本的概念,对空间距离的把握
也就是对距离空间的理解,空间形成是由于人或物在空间中保持一定的相互距离而
构成的。根据距离把握抽象空间的方法很多,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种:
(1)人体工程学的把握方法。以人体的活动半径决定空间及各组成要素的大小尺寸
。家具的尺寸以及设备的放置距离等等。其数据的获得可运用我们在前面策划方法
论中所论述的SD法或数理模拟法,通过对实态的调查而获得。这一研究西方及日本
已有许多专著。近年来,更加进了社会经济的考虑因萦,对建筑空间的层高、人均
空间尺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为提供人类使用的产品进行大量的标准化生产提供
了科学的依据,这类空间抽象的数值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2)现象和距离相关系数的把握方法。所谓现象和距离相关系数是指建筑现象中空
间距离因现象特征而要求的远近程度。如住宅中厨房和卧室的距离要求、街道和卧
室的距离要求,房屋和房屋的距离要求等等.以系数反映建筑空间(设施)之间的关
联性和隔离性。
(3)欧几里掘原理为基础的心理距离把握方法。以欧几里德距离原理为基础,
Edward T.Hall(1914-)提出了亲密距离(intimacy distance)、个体距离
(individual distance)和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的概念,认为跨文化的研究说明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心理距离是不同的
,应以人类不同活动性质的心理距离来把握抽象空间。
(4)空间非距离事象的坐标把握方法,对空间非距离事象的坐标点,进行多元解析
的归类,以坐标点来表述抽象空间中距离的概念,主要方法有主要坐标解析法
(Principa1 coordinate analysis)和向量构成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对坐标中数据进行分析,这一方法近年来尤为盛行。
通过以上四种方法,建筑策划可以对抽象空间进行距离上的把握。
接下来是时间上的把握。建筑策划的特征之一是承认建筑空间的时间性,也就是说
抽象空间是随时间变化的,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是可以对空间进行把握的。它主要反
映为:
(1)随自然气候或环境变化的空间变化;
(2)随人类或集团生活事象变化的空间变化;
(3)随建筑自身变化的空间变化。
一般来说,关于自然、气候的变化是指对时间变化周期的把握,自然、气候的类型
变化诱导建筑空间的类型发生变化。如南北方建筑因自然气候的不同而呈现出开敞
流通与封闭的空间特征,并因此而形成南北方建筑的基本形制。
对空间类型的决定因素,不单是自然气候的因素,还加有人类生活变化的复合因子
。地域性、场所性的把握,又使建筑空间呈现出各自的特征。这种地城场所性的把
握还包括文化遗产、经济开发等因素的考虑。
对于人类社会活动事象的把握是建筑策划最有力的空间抽象把握方法,以人的行为
模式表示、描绘和预测空间未来的发展。这一工作在近年来非常盛行而大有逐步变
成独立分支的趋势。
第三种抽象空间的把握是通过"场"的概念进行的。用现代空间观来分析空间,它是
具有容器和场双向性格的。空间以场概念来进行抽象时,建筑环境如照明、噪音、
温度、空气流动等固有的自然物态环境场作为先导,再加人人类活动的场。关于场
的理论日本建筑师冈崎甚幸在《建筑空间中模拟步行的研究》(冈崎甚幸,(日)《
建筑空间における步行のための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モデルの研究》,日本建筑学会
论文报告集No.285。)一文中首先引入场的概念,而对人类在空间中行走进行抽象
的研究。英国的S.Agel和G.K.Hyman在《Urban Fields-A Geometry of
Movement for Regional Science》    ( S.Agel,G.K.Hyman Urban
Fields-A Geometry of Movemetry for Regional Science Pion Limited,
London,1976.)中对汽车的速度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速度场与都市场的
综合概念。此外,建筑的容量、人口的分布等与空间的关系也可抽象为场的概念进
行研究。
受地图上等高线的启发,空间与空间中人类活动可由活动等高线(activity
contour map)AC图表示。对等高线进行几何学的研究,可以求得场现象的总体特征

第四种抽象空间的把握可以通过对空间中行为模式的把握来进行。
离开了人类的行动,就无法进行建筑空间的研究。因此对人类行为的把握是对空间
进行抽象把握的关键。但企图详尽地预想所有空间中的人类活动是不可能的,通常
的作法是对惯例的把握,这一点在前面建筑策划方法论中对空间使用者的使用实态
研究中已经加以论述了。对空间的抽象把握主要是在于分离出非同于一般的空间抽
象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对惯例以外的行动与空间的关系加以重视,这种行动与空间
相对应的特殊的场合一般有以下三点:
(1)对有行为障碍或行为制约的一般行为的把握,如幼儿,老人、残疾人;
(2)特殊建筑与人类行动的对应把握,如医院、剧场、特殊康复中心等,
(3)异常状态下空间与人类行动的对应把握,如火灾的疏散、大型集会场所的避难
等等。
这些是超出惯例之外的行为与空间的把握,它们与惯例一同构成对空间的抽象研究

在分析了特殊场合的对应关系后,惯例的情形就容易理解了。它主要要求研究:
(1)空间状态和行动效率的最优化;
(2)常规行动的预测;
(3)地域、场所的行动特征。
但由于人类群体的惯例行为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如祭典仪式的变化等等),所以局限
于只对惯例研究来把控空间特征就变得越来越无意义了。而与前述的时间、距离、
场的结合,则成为现代抽象空间研究可行而时量的方法。
建筑策划在完成了对抽象空间的把握之后,就面临着抽象空间的具象表出的课题。
前面已经谈过,具象空间的创造只凭经验的判断是无法产生的。一个符合美学原则
的空间的表现是在抽象空间和现实空间的重合中产生的。"抽象"概念的明朗化最早
是出现在绘画领域,Wilhelm Vorringer(1881-1965)将其概念化。而后建筑界的抽
象趋势大概是源于卢斯的"装饰即是罪恶"的论点。到19世纪末叶,建筑工业化理论
的产生,使建筑创作向抽象形态的方向发展得到了强化。由于抽象图式的出现,"
无特征"的建筑都以图式的面貌泛滥开来,"国际式"因此盛行起来。"普遍空间
"(universal space)的概念产生之后密斯又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由此建立起普
通人类活动--合理主义--抽象因式的空间美学概念。在上述近代空间美学的潮流之
外还出现了其他的见解,如"地域主义"(regionalism)、"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等,它们以场所观念为立脚点,强调个性,强调个性方法,将建筑
容器性的特征消弱而加强其场性、流动性及内外领域的渗透性,强调抽象空间形式
与环境具象的结合。这些观点与"普遍空间"观点相比,美学机制更加鲜明。此外建
筑界中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探讨也由来以久,但它们都局限于传统美学的范围之
内。形态学与符号学的产生则可以说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超越。
符号学和形态学有理筑策划方法论的特征。它们把建筑语汇、图式成数理公式巧妙
地抽象成为空间或与抽象空间相对应的现实空间,以此来表达空间的意味。其方法
和原理与建筑策划的抽象空间的把握不谋而合。它们共同强调空间的多义性、强调
空间美学的多义性。符号学是直接以抽象符号表述现实空间,而建筑策划则是以抽
象的概念来研究空间,两者选择空间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以抽象的符号来传达空间
的美学信息,而后者则是通过抽象的概括研究空间的规律。前者是建筑空间美学范
嗜的概念,而后者则是建筑方法论范畴的概念。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符号学、
形态学等近代美学观点中获得启发。
建筑策划论是建筑创作过程中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并行的方法论范畴的理论。
不同于空间论,它更注重于社会、环境、行为、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宏观现象和
规律对建筑创作的影响,最终目的是产生出建筑设计的科学依据,提供一条建筑创
作科学、逻辑的途径。它不将重点放在理论的推理上,而是放在通过实态调查分析
评价,作出对空间的抽象以及对现实空间的预测上。但在把握抽象空间向具象空间
转化、表述的操作过程中,空间论及设计原理等基本法则仍是其操作的依据。它一
方面指导建筑设计的进行,另一方面又运用其部分原理,这就是建筑策划与设计理
论及空间论的辩证关系。
6.4建筑策划与建筑商品化
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建筑业逐步摆脱了那种小作坊式的建筑生产
模式,向市场化、商品化迈进了一大步。建筑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构件定
型化的生产以及品质的保证,使现代建筑设计及施工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筑生产的
组织也发生了改变,使用建筑的客户(client)参与设计、干预设计和建造管理过程
的现象日益增多。
建筑业的发展,在初期是由有一定建筑经验的包工队独立完成的。之后出现了专职
的建筑师,由建筑师进行设计,再由包工队施工完成。随着建筑的日趋复杂化,专
门从事组织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行业应运而生,由建筑业组织者组织建筑师和包工队
进行设计和施工,面向客户(client)服务。建筑业发展到今天,建筑的大量化和定
型化使业主、客户和设计者一一对应的关系被打破,中间出现了开发商经纪人这一
环节,他们直接与建筑业发生关系,将建筑作为商品销售给使用者。这时的建筑业
真正进人了一个商品化、市场化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精细化和集团
化的趋势将愈发明显。在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统揽规划、策划、设
计、制造、施工、销售为一体的建筑制造集团,形成了建筑制造集团直接面向使用
者(购买客户)的单一情形。建筑商品化的格局终于出现了(如图6-6)。

建筑商品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投资开发商或制造经销商往往是在建筑产品完成之后
才寻找确定的使用对象,因而出现了客户指向模糊的倾向。由于使用对象特征的模
糊性,一般的经验判断设计法就显得盲目而缺乏科学性。也正因此,现代建筑商品
化运作体系中建筑策划的引入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建筑策划的方法和操作原理可以
避免建筑商品开发的盲目性,同时也为其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开发性建设项目中(如商品住宅、出租写字楼等等),建筑策划的重要性主要表现
在对市场的实态调查和分析上,即建筑策划中对建设项目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调
查和分析。而其中经济环境及特征的分析又占重要地位。以住宅为例,开发商在规
划立项以后,需对销售区城进行环境的物理、经济的分析,对区域内使用者及未来
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使用者的经济结构和特征,并对区域内市场情况进行分析、
计算,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经济评测手段进行项目的经济损益及回报率的计算,从
而制订出诸如住宅的建筑标准、每平米造价、每户面积指标、住宅户型比、住宅室
内设备水平等建筑设计的依据标准,并以此为设计依据进行设计、生产,以保证产
品的销售和经济效益。在这类商品化建筑的制造过程中,建筑策划相对于非商品化
建筑更趋向于经济性的考虑。当然对于那些特定的非商品性建筑的生产,建筑策划
的重要性同样存在,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有论述。
随着建筑商品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对建筑策划的要求亦变得愈来愈高,建筑策划最
终将成为现代建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便是精神因素占绝对位置的纪念性建
筑(如纪念碑等),也将不能脱离建筑策划的研究。
6.5建筑策划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建筑策划的领域及涉及范围决定了建筑策划是古老的建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的桥梁。建筑策划在对建设项目的外部及内部条件进行把握和研究时,运用了其他
学科的方法和成果。建筑策划的方法脱出了以往传统建筑学只注重感性而忽略理性
逻辑推理的框子,使建筑学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社会学方面,由于建筑策划所涉及的领域特征,使建筑设计的研究扩展到了社会
、人文等更广的领域,关心社会的发展,强调文化的意识,使建筑学更具有社会性
。建筑策划与社会学的交融,使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研究中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宏
观地看问题。对与建筑相关的社会问题的研究又为建筑师对建筑的理解和分析开辟
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建筑策划中,对外部条件的把握就集中反映在对建筑所处社会
状况的调查分析,它包括对社会的构成特征、社会经济模式、社会文化团分析、社
会发展指向以及社会群体心理因素的调查等等,这些内容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是很
少涉及的。而建筑策划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则为建筑师决策的正确性在宏观上给予
了保证。
建筑策划与心理学、生理学相助合。在对建筑的内部环境和条件以及空间质量的研
究方面,运用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建筑的感性量的表述更加精确和严密
。建筑策划通过对建筑空间环境进行心理和生理测定,得出对空间定量的感受值,
第一次使得建筑学在空间感受的研究方面摆脱了只凭经验和纯感性的模糊评价状况

建筑策划与语义学的结合创造了建筑策划中的语义心理测定法--建筑策划的SD法,
正是这个SD法建立起了建筑语汇与现代分析手段--电子计算机相过渡的桥梁。建筑
学一直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惰性较大的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
中似乎不知应如何加入进去。这倒不是由于建筑师们自身的思想老朽,而是几十年
来苦于寻找不到使建筑学巧妙地加入科技发展洪流的方法。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CAAD)打开了建筑学与近代科学交碰的大门。但众多的建筑师仍把此视为"太不建
筑化"并为CAAD的许多推备知识而挠头,使得CAAD虽然为广大建筑师所承认,但仍
不能为他们所顺畅地掌握,充其量画画渲染图而已。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则为此
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尝试。建筑师们只需在对建筑的内外部条件进行调查把握之后,
根据语义学的原理,将目标的建筑语汇整理出来(这一点只要是建筑师都不难掌握
),对应于建筑环境、空间环境等目标,进行心理的测定。建筑师的这项将建筑语
汇转变为社会使用者心理感受和评价标准的工作很容易得到广大建筑师及使用者们
的认可。特心理测定的数据根据近代数学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借助于计算机进行
运算,其结果定量地反映出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评价特征。通过这种方法,将原来
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建筑的评价,上升到理性的定量的高度,无疑评价的精度
将大大提高。同时这一方法的运用也使建筑设计的前期研究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逻
辑性。
往往一门古老学科的新发展是跟随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之后发生的,其研究方法
的新突破也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建筑学
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与社会学、人文学、人口经济学、计算机技术、语义学等  学科的结合,建筑设
计的研究还通过建筑策划与物理学、实验学、统计学等结合起来,并且随建筑策划
方法研究的日趋深入,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融将更加频繁。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聚
焦在建筑策划的原理和方法论与社会学、。L1理学、语义学、计算机技术、人文学
、经济学等学科的结合上,对其他学科和原理的利用、借鉴和融合则是摆在建筑师
面前的永远的任务。
 第七章 建筑策划与中国建筑业
Chapter Ⅶ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and China
7.1我国建筑学进程中的断层
自奴隶社会开始,古埃及、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发展,到1919年格罗庇斯在德国魏
玛建立包豪斯学校传播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学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
系。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将建筑的使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强调形式与内容
的统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同时注意发挥现代建筑的合
理性和逻辑性,突出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统一;将建筑艺术处理重点放在空间组合和
建筑环境的创造上,重视建筑的社会性,强调建筑与公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强调建
筑的经济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化意识的演进,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对建筑设计手法
的公式化、忽视精神生活的需求、忽视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差异以及对传统的经
验主义的设计方法产生了怀疑。一方面呼吁里新探讨继承传统和发屉创新的问题,
倡议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则提出建筑学的理性研究,反对经验主义和纯感
性的方法,而强调建筑创作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尝试着与其他近代科学相结合。前
者孕育了一些具有不同见解的建筑流派,对传统建筑学理论是一个极大的丰富;而
后诸则提出了建筑创作思维方式的新模式,以求建筑学的研究方法能用现代科技手
段来运行,为建筑创作的方法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由于建筑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建筑创作方法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新的发
展,从思维方式、调查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以往传统的建筑创作模
式。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建筑学的理论流派竞相出台,建筑理论新概念不断
涌现,而造成了方法与理论的脱节,方法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理论。出现了所谓"纯
粹建筑理论家"和"建筑设计匠人"。这种现象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电子技
术为中jLl的现代工业变革,出现了一些转机。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逐步被人们
所重视。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等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论提供了科学的准备,建筑策划理论的萌芽也就在此出现了。它一方面强调建筑师
的创作思想的体现,强调建筑的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和精神性等主观感性的因
累;另一方面又运用计算机、统计学、科学调查法等近代科技手段对感性的、经验
的建筑创作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反馈修正,使建筑创作在理论与方法、经验和逻
辑推理中进行。它是建筑创作和建筑文化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必然要求。
建筑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过程,这是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
济条件和历史条件造成的。中国建筑从殷商时代开始至今三干多年形成了自身独特
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从老于对建筑的释义,到先秦古籍的《考工记》、
汉代的《九章算术》、唐代王孝通的《缉古算经》、宋代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及
李诫的《营造法式》、明代的《园冶》、清代的《工段营造录》直到近世的《营造
法原》等专著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特别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建筑界
的重要宝藏。
但我国的建筑知识的教习一直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往往人亡艺绝,阻碍了建筑
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韧,现代建筑师的称号及其知识传授方式才由西方传入我国
,上述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于我国建筑教育模式的特征和自身的局限,加上建筑创作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的
影响,使建筑创作理论及方法论的引进和发展较西方国家滞后了很长一般时期。建
筑创作的格局、建筑部门的结构体制、加上建筑商品化进程的缓慢,使得几十年来
,我国的建筑创作活动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只片面强调经验
传统,忽略现代方法论的研究;只注重经验资料的借鉴,忽略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
的创新;过于强调建筑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等感性的因素而忽略建筑与社会、
环境、文化、使用方式以及技术等因素的理性的逻辑分析。忽赂建筑创作中各环节
特别是在立项及设计依据制定中的科学性,造成一些建筑师在接到设计任务时,根
本没有意识去关心设计任务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建筑师丧失了作为一名建筑师
所应具有的社会意识和科学的态度,使得建筑师逐渐退化成了业主启用的匠人。他
们不关心建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关心使用者的使用心态和使用模式,不关
心建筑的未来发展,而只是埋头于图纸,对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逐项逐条地加以
满足和描绘。这种悄形使得我国建筑师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在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建
筑科学发达国家的建筑师的交往中逐渐缩小和降低了他们的地位。在对项目的分析
、评价和决策中,在对环境、市场、经济的分析和把握中,在对建筑设计空间与使
用者生活关系的理解中,甚至在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的手法等方面都不得不居于其
他发达国家的建筑师之后,而往往失去主动权和竞争力。这一严酷的现实,不能不
被我们所认识。如何摆脱匠人式的被动的设计手法和状况,提高建筑的社会、经济
、科学的意识是摆在我仍面前的重要任务。应使建筑师和建筑工作者们都了解,建
筑师的职责不只是依照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去照章设计,还应有更广泛、更深刻的责
任。我们希望建筑策划理论能为建筑师们提供这样一个研究领域,来填补传统建筑
程序由总体规划立项到设计实施间的断层。
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并不是一开始就反映到建筑策划和建筑
设计中来的。它们往往首先对结构施工、设备与经济产生影响,而后再逐渐扩展到
建筑功能内容、造型与策划、设计方法中来。例如,在建筑生产工业化过程中,首
先是建筑施工机械化、结构设计定型化,然后才是建筑设计标淮化,最后形成了工
业化建筑体系。同样在现代建筑策划系统的形成过程中,也是从调查分析手法及数
据统计管理对电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开始,最终发展到完整的建筑策划论和现代建
筑设计方法论的。
纵观我国建筑科学和其他相邻科学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建筑科学与其他相邻科
学的融合与借鉴已经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设计方法论等研究已经开展,同
时建筑师们日益踊跃地学习和掌握与建筑相关的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统计学
、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等等,建筑策划理论体系的建立已具备了条件。进而它
将弥补我国建筑创作进程中由规划立项到设计实施在建筑理论及方法方面的断层,
使我国建筑科学体系的健全化再向前迈进一步。
7.2我国的建筑可行性研究与建筑策划
可行性研究是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对投资项目的合理性、盈利性、先进性及
适用性等进行综合论证的工作方法。它的研究结果一般要求对项目回答六个问题:
要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何时进行(when),谁来承担(who)、建在何地何
处(where)、如何进行(how)。建筑的可行性研究是指投资者对项目的市场情况、工
程建设条件、技术状况、原材料来源等进行调查、预测分析以做出投资决策的研究

我国的建筑可行投研究是自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以后才明确提出的。长期以来
,我国基本建设的经济效果不佳,损失浪费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急于求成
,不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乱上项目又中途被迫下马,从而造成经济与时间上的损
失是重要原因。同时,我国现行的基本建设程序也不够完善,对工程前期的研究工
作重视不够。现行基建程序中根本没有建筑策划的概念,就是对计划任务书的制定
也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的考虑。国务院1981年转发的[81]12号和30号两个
文件,都明确指出了今后所有新建成扩建的大、中型项目都需进行可行性研究。
一般来讲,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投资活动的论证性的研究,它既包括建筑项目也包括
其他诸如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科研等项目的投资研究。其研究的进行和结论
主要是为投资者做参考,并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科学及理论的依据。由于它源于项
目的投资活动,所以其实质是要反映这一投资活动得失与否,亦即投资活动是否有
经济效益。它是与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相关的。而对于投资项目的使用者,以及功能
效益等等则相对考虑较少,它属于投资者业主的权限范围。
我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起步较晚。它主要是停留在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损益的分
析研究上。例如,外资贷款兴建高级酒店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是通过酒店市场的调
查,分析计算投资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预测和设定项目未来的经营情况和盈亏情
况,与贷款的本息偿还要求相比较,决策贷款投资的可行性。这一研究工作主要是
投资者在工程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指导下单方面进行的。它
一般与酒店顾客的使用、管理者的使用经营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等诸多因素不发生
直接的关系。至于对建筑的设计要求、空间内容等都不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和论证
。特别是对于那些非生产性、非商业性建筑,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更是一个难题。
而对这些项目的设计内容、规模、性质等功能性和使用性的问题的研究仍停留在经
验的初级阶段,而没有一套科学的论证方法。因此,实际上我国的建筑可行性研究
只是建筑项目投资的经济损益的研究。
而建筑策划主要是研究投资立项以后的建设项目的规模、性质、空间内容、使用功
能要求、心理环境等等影响建筑设计和使用的各因素,从而为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
提供科学的依据。一般来讲,建筑策划除了在对项目的规模进行研究时可对投资立
项及总体规划进行反馈修正外,还需对建筑项目的社会环境、功能要求、使用者状
况、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外部及内部条件进行研究分析,而后者往往在建筑策划
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往往是项目投资者投资活动的依
据;而建筑策划的研究结论则一般为下一步对建设项目进行建筑设计提供科学的依
据。
归纳起来可以看出,建筑立项的可行性研究和建筑策划两者操作主体不同,前者是
由投资者和工程咨询公司、经济师等进行,后者多是由建筑师承担进行(有时就是
负责项目设计的建筑师);两者的研究领域不同,前者是对项目的投资进行分析论
证,后者是对项目的设计依据进行论证;两者结论的对象不同,前者是投资者业主
,而后者是设计者建筑师。由此看来,可行性研究是不能取代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
的。
但可行性研究和建筑策划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运用近代科学手段等方面却
有共同之处,有些方法甚至可以相互借用。如在建筑策划的运行过程中,对项目规
模的把握可以借用可行性研究方法中的"期间经济损益分析方法"来加以研究,其方
法和例子我们已在前面进行过论述。此外,随着建筑商品化的发展,研究建筑产品
的未来使用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大小,使得建设项目的市场分析变得相当的重要
,而在这一点上又可结合可行性研究进行分析。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所应具有的责任。在项目进行了可行
性研究之后,建筑师们需对项目进行建筑策划的研究。尽管有些结论可以借鉴过来
,但建筑设计的依据仍必须通过建筑策划来加以科学的制订和论证,且成为建筑设
计不可缺少的建筑创作整体进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也就是我们刻意要将建筑策划区
别于可行性研究或其他环节而独立出来,并行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成
为建筑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
7.3明确建筑策划在我国建筑理论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建筑教育是以1923年留日学生柳士英、刘敦锁等创办中国最早的建筑事务所
--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和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筹建建筑科为开端的。而后1927年并入
南京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名为中央大学)成立建筑系,这是我国最早的正规的建
筑教育的机构。而后以梁思成、杨廷宝等为先躯的建筑专家们又先后在全国各地创
建了建筑系,设置和完善了我国早期的建筑教育体制。半个多世纪以来,由这些老
一辈专家和建筑教育机构培养出了众多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建筑工作者,他们
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建筑发展伴随着建筑教育的发展,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进入了中国的近代
建筑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
,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碍了西方建筑的
传人,直到19世纪中叶,除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
堂等少数西洋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而鸦片战争后,各
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抗日战争之前
20年是中国建筑事业繁荣发达的阶段。高水平的建筑在中国大量涌现,在国外留学
的建筑师也纷纷回国创建建筑师事务所,他们注重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当时有
特色的中国近代建筑。抗日战争爆发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西方国家
积极振兴经济进行战后建设的同时,我国由于内战环境,使建筑活动几乎处于停顿
状态。
中国的现代建筑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
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设计革命运动和"文革
"时期,直到1977年开始,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建筑界走
上了解放思想、讲求科学、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建筑理论及技术的建筑繁荣发展的
道路。建筑师们广泛学习外国的建筑理论和对西方现代建筑经验进行再认识,开展
积极的建筑评论与学术研讨,使我国建筑学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的建筑活动开始出
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在这一时期,经济的迅速增长,基本建设量的大幅度增加,对应所需的技术理论、
方法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全国的大学建筑学科成为热门,以往无建筑学科的大学也
增设建筑系,建筑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扩充。各种学术活动非常活跃,与国外的交
流也日益增多。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现行的建筑教育体制、建筑设计体制构
成及模式一直是沿用建国初期的形式。
与此同时,西方、日本等发达国家,运用和结合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对建筑的思
维方式及建筑创作的传统模式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他们将建筑师以往传统的桌上工
作扩展到社会环境中去,打开了建筑师的视野,使建筑师能够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
进行建筑创作。他们运用计算机、近代数学、物理学等科学手法对建筑现象进行详
尽而严密的分析,并对构想的空间及建筑环境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形成了一整
套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传统的建筑创作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日本,建设项目的
设计前期工作的研究早已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如何分析调查和把握项目的内部、
外部条件,科学地对项目的未来使用进行预测和评价,确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的设计依据,以保证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的设计
前期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而完整的体系。
建筑教育也将此列为独立的学科而加以研究传授,建筑系的学生们也对此给予高度
的重视,甚至不亚于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偏好。建筑师们更是以自身精通这一研究为
自豪,并以此来衡量建筑专业能力的高低。据日本建筑学会的统计,在日本近十年
来,关于建设项目社会环境、使用者构成模式、环境心理研究、建筑创作理念和手
段的研究、实态调查分析、空间构想评价等有关设计依据条件的前期研究工作的论
文报告,一直占所有建筑学方面发表论文数量之首。这一研究在日本的普及使日本
的建筑学体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使总体规划立项与建筑设计间建立起了
一个科学的桥梁,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实用性及经济效益上升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为建筑思维
方式提供了进行严密数理解析的可能性,同时调查、测量、遥感手段的发展为实态
的定量调查提供了技术条件。建筑创作与这些科学成果的结合恰恰是通过这一建筑
设计前期的策划研究而付诸实现的。它是建筑学现代化的重要生长点。
在我国,建筑学(特别是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一直属于惰性较大的学科
。尽管我们的建筑师也进行过艰苦的思考和努力,但似乎终不能脱出传统建筑思维
的方式,建筑师仍旧是日复一日地按业主拟定的一份又一份设计任务书去进行设计
,陶醉于空间感受的自我欣赏之中,而忽略了宏观地把握设计思想,忽略了设计依
据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建筑师不过问设计任务书的制订,而只关心依照任务书而进
行空间与形象的创造。这就使得许多项目在设计、施工建成之后,使用中出现许多
问题。尽管从纯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评价,空间是完美的,但建筑的社会效益不高,
使用功能把握不准,或是破坏环境,或是空间内容设置不妥,造成了功能不合理及
空间的浪费。这种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给我国建筑事业造成很大的浪费和阻碍。

建筑科学不仅是一门研究空间、环境及艺术的学科,更是一门研究提供人类生产生
活空间、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学问。在人类社会中,后一种意义较前一种更重大
、更迫切。建筑学要提供人类生产生活空间、改造环境、创造环境为社会发展服务
,就应首先站在社会的角度,以社会性、使用性为出发点,明确以人为本的研究体
系,而反对将建筑科学作为一种纯艺术来对待、探讨。
建筑策划正是体现和保证建筑学社会性、实用性、科学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它建筑
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和借签。建筑策划的理论思想的社会
性、公共性、研究主体的人文性以及方法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逻辑性,都使得建
筑策划成为建筑学发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时期,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基础的建立与巩固是我国知
识界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经济建设中减少浪费,寻找最优途径是我国科学家们的共
同责任。建筑界早应避免盲目的项目,强调科学设计、合理设计,提高设计的科学
性和实用性及经济效益。建筑策划环节的导入正是以此为目的。一方面,建筑策划
理论和方法的导入,使我国建筑学体系更加完整而严密,形成了一条由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建筑策划、建筑设计四个层次所组成的建筑创作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各环节相辅相成,互为依据和逻辑前提,又共同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进行交融
,缩短与发达学科的距离;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策划的导入,使建筑师的传统职能
范围大大地拓宽,改变了建筑师传统的知识结构,并使之更适于现代科技发展的环
境,摆脱匠人式的设计方式,避免不科学、不合理设计的产生,使建筑师亦得以运
用计算机、统计学、数理解析法、心理量实态调查等现代手段对建筑空间、环境等
课题与其他学科的专家们共同进行探讨和论证,使建筑师的素质及科学地位得以提
高,这也正是建立建筑策划理论及方法的意义所在。
7.4中国建筑策划的发展和展望
建筑策划的理论及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对其发展的展望有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建筑策划的两个领域,一是研究关于环境、建筑和人的实态关
系的领域,二是研究策划方法及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论的领域。两个领域相
辅相成不可偏废,且互为前提和依据。以往早期的建筑策划理论不是只重视实态调
查,将建筑策划视为单一的民意测验,就是只注重推论方法,将建筑策划视为单一
的数理逻辑演绎。而现代的建筑策划论则是两者的融合,在实态的调查和研究方法
上愈发没有限定的模式。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及建筑策划与之结合利用,建筑策
划的方法将不只局现于上述的SD法、数理解析法、模拟法等等,将出现许多更新的
高效的方法。
新方法的运用,使实态的调查分析有更新的角度与深度,将使对建筑现象的认识产
生再一次的新的飞跃。视野的扩大使建筑师在建筑策划操作概念的确定中有更广阔
的天地,如除了与心理、生理相关的感觉概念之外,还将有符号概念、领域概念、
意念概念、机器逻辑概念等等。它们将在以往传统的如水平感、尺度、均衡感、面
积、尺寸等操作概念的基础上,描述出对空间的新感受,而制订出若于新的、更接
近社会及人文发展怠识的、更精密的空间预测及评价标准。建筑策划的这一发展趋
势,正是由它的理论及方法的组成结构所决定的,与其他发展学科相融合就使得建
筑策划的发展不会停止。
此外,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现代建筑策划论所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评价
和预测将更加困难,但多样化的现象是高度经济发展刺激的结果,是一个必然的趋
势。建筑策划论面对这般纷繁的社会及建筑现象,在把握建筑策划基本的原理和方
法的基础上,必须对评价和预测有新的概念导向,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建筑策划的
新的操作概念的研究。
建筑策划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概念。尽管近几年来建筑师们在影视界及其他领域早巳
发现了"策划"这两个字,但在建筑界作为"建筑策划"的概念的提出却是"新生事物
"。事实上,我国建筑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以及大量的援外工程,特
别是参加国际工程的投标招标,其中建筑策划的思想已经孕育形成。但不能否认这
种朦胧的建筑策划意识尚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仍缺乏系统的完整的体系概念,
它只是为了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对国外先进研究方法的模拟和仿效。这
种现状使得我国建筑师在国际市场上对国际工程的把握分析、实态调查及科学论证
等建筑策划程序及内容特征方面不能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在思维方式、项目分析
、空间构想等方面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科学和逻辑的论证及研究决策,因而降低了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在国内建筑教育界尚无独立的关于建筑策划的学科研究  及教育。建筑师的培
养也由于没有正规而独立的关于建筑策划的教育,在现代愈发注重设计前期研究工
作的国际潮流中显得落伍。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建筑界在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进程
中的一大障碍。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不足,但我们仍高兴地看到自1997年全国首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
师考试开始,建筑策划已作为中国注册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一,
被列入9门专业考试之中。但遗憾的是它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原理和方法论
的准确性、系统性仍与建筑学科的发展和建筑市场化的进程不相适应。
中国建筑师的聪明已为世界所公认,但中国建筑师不甘于只为世人展示老祖宗的传
世家宝。中国建筑师不仅在建筑的空间艺术处理上要在世界上占一席地位,在建筑
理论的研究、评价、预测及对建筑理论体系的完善上更要站在前列。
建立完整的建筑理论体系及现代方法论的研究体系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使命。建筑
策划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行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之间。它应有
专门的研究系统、专门的研究组织、专门的教育大纲,以便系统地完善地建立起其
理论框架及方法模式,同时传播这一理论及方法,并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
随着建筑策划理论的普及,它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也将日益被人们重视,当建筑
策划成为建筑创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时(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就会有许多专
职建筑策划师及建筑策划事务所出现。随着建筑策划研究的社会化、商品化,其研
究机构的组织形式、收费标准、管理体制直至法律程序也都将完善起来。那时,我
国基本建设及建筑学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格局。讲求科学的、逻辑的以及
社会和经济实效的、有明确目的性的建筑创作之风格会盛行起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册),北京: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  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7
3  王志周.建筑设计方法现代化进程的若干特点.世界建筑,1987.05
4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5  原广司等.新建筑学大系(23建筑计画).彰国社刊,1981.9
6  吉武泰水.建筑计画学1~12.丸替,1972"1979
7  加藤秀俊.空间の社会学.中公新书.中央公论社,1976
8  铃木成文等.建筑计画.实教出版社,1975
9  古武亲水.建筑计画·设计论.建筑学大系7.彰国社刊,1959
10 吉武泰水.建筑计圆の研究.鹿岛出版会,1964
11 Fishburn,C.Peter,Methods of Estimating Additive Utilities,
Management Sciencel3,1979
12 河口至商.多变量解析人门ⅠⅡ.森北出版社,1978
13 光吉健次等.地城特性の抽出の研究などで多变量解析の手法を适用している
.日本建筑学会论文报告集,282/291
14 Parkes D H,Thrift N J.Times,Space,and places.John Wiley & Sons,New
 YOTk,1980
15 Willonghby T. Understanding Building Plans With Computer Aids/D.
Hawk.Models and Systems i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Construction
Press,1975
16冈田光正.设施规模(建筑计画学12).丸善,1970
17 Stone P A.Building Design Evaluation Cost-in-Use,E.&F.N..Ltd,
1968
18 Gero J S, foorwood B. Computer Simulated Life Design-Analysis.
University of Sydney,1973
19 A1exander C.A pattern Language, Oxford Press,1976
20 Neufert E.Architect's Data.Granada,1980
21船越辙.意识をとらえるSD法.丸善,1976
22积田洋.构造を探る(因子分析、数量化Ⅲ类).丸善,1976
23日本建筑学会.空间学.井上书院,1991

后  记

学习和研读建筑学近20年,从事建筑创作也十几年有余。每每看到建筑师们辛辛苦
苦按照业主的要求设计出的建筑,其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低下,不为老百姓和使
用者所认同时,总感到痛心疾首。作为建筑师总有一种隐隐的负疚感。于是使激励
自己想真正搞清楚其内在的缘由。通过对留学国外所学知识的整理,及对回国后研
究和实践的深深反省和感悟,加上近些年来通过与房地产开发商们的合作积累下的
诸多体会,特别是发奋苦读和钻研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近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并在
若干年前博士研究约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系统整理之后,下决心写出这本书。
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完成这一使命的激情给了我极大的动力。当我再回头参阅
以前完成的傅士论文时,更深深地感到了我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
授李道增先生在我论文写作阶段所给予的谆谆指导,它一直激励着我写作的全过程

今天,书稿终于画上了句号,在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之余,我想对在清华大学读书期
间悉心指导我的李道增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日本国立千叶大学的服部岑生教授
表示感谢,对本书后期制作过程中顿心帮助的汪晓履女士表示感谢,同时也对给予
大力协助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土木建筑室的编辑们表示感谢。
我也希望藉此与所有的建筑师和房地产行业的同仁们搭起一座联系的桥梁,共同为
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  庄惟敏
    2000年4月于清华园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