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ecsun (红楹花开), 信区: CM
标  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教育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6月02日13:50:2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本报记者  漏丹  北京报道   经济观察报    商业评论

“在中国这样一个处在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大的制度、大的结构变动不断,商
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面对这种大的环境变动的能力,抓住它所带来的机会
,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避免各种诱惑和陷阱。”林毅夫说,他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
中心主任,领导着已经有了7年历史的北大国际MBA(BiMBA)项目。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经济发展得好,它的大的环境必然是快速变动的。……
一个企业家在他30年到40年的工作生涯里必须时刻面对这种大的格局变动。”林说,
他认为虽然美国经济不断发展,但它近百年来一直是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制度环境相
对来讲是非常稳定的,发达国家的商业教育并不需要考虑大的制度环境变动的问题,
因此“简单地把西方MBA教育搬到国内来,肯定会水土不服。”

  什么是适合中国的商业教育模式?在中国商业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来,一直是众人
关注的问题,但这样的基本问题的确值得一再探讨。1959年,曾经出现两份对美国当
时商业教育现状尖锐批评的报告——戈登和豪厄尔的报告与弗兰克。皮尔逊的报告,
这两份报告改变了当时“为某一特定工作进行培训的现状”,转而更强调一般教育,
从而培养未来的领导人。当时人们的争论就集中在商学院“该给学生教什么,该怎么
教”这样的基本问题上。最近国外围绕商学院的价值和应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又有一轮
争论,亨利。明茨伯格更是多年来商学院教育最激烈的反对者,2004年他写了一本书
,书名就叫《要经理,不要MBA》。一些知名商学院也开始新的尝试,譬如普遍增加
公司伦理课程和尝试新的教育模式。

  现在再次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教育这样的基本问题,与多年前刚刚引进MBA
教育时进行的类似讨论并不相同,一方面已经有过了多年的摸索实践;另一方面商学
院的“产品”——它的学生——也经过了市场的检验。林毅夫对商业教育的观点值得
关注,因为他所领导的北大国际MBA(BiMBA)在《财富》中文版“2005年中国工商管
理教育调查”中名列第一,《福布斯》(中文版)也评选其为2005年中国最有价值的
在职MBA教育项目。《财富》调查的是MBA的受教育者自己对MBA教育的认同程度,《
福布斯》评比的是市场对MBA教育产品的评价,它根据的是学生接受教育毕业四年后
薪酬增长与学费的比较来计算MBA教育的投资回报率。《福布斯》评选中,中欧国际
工商学院的全日制MBA项目投资回报率最高,它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商业教育项目。

  “真正会运用理论的人,是跟创造理论的人处在同样一个境界的。”在接受本报
记者专访时,林毅夫还谈了管理者如何看待理论、应用理论的问题,因为商学院教给
学生的是一种广义的理论。“在解决我们的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时,我们必须知道
怎样对待现有的理论。”在他看来,理论都是学者根据对一定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归
纳而提出的。现实的社会是不断在变动的,作为一个好的理论家,尽管有了现成的理
论,但他下次看到一个现象时,还是必须以“无”的心态,重新去认识这个现象,归
纳背后的原因,看这个原因和以前的原因是不是一样。

  “运用理论,必须是没有理论地应用理论。”林毅夫说,“如果心里面抱持着一
个现有的理论,就会像瞎子进入到屋子里面,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因为理论既可帮助
人们也可能阻碍人们了解问题……如果预设理论前提就很可能让人们不能看到现象
背后很多新的重要的因素。”

  访谈

  问:在您看来,商业教育或商学院,它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是什么?它要培养的
是什么样的人?在理想的状态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答:教育,不管是MBA教育还是一般教育,都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是由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奥
多。舒尔茨提出来的。过去,教育一般被认为是社会的范畴,是为了提升人们所处的
社会阶层,但舒尔茨认为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提高一个人处理不确定状况的能力。受
教育,不仅是增长见识,而且在面对不确定状况时,能够较好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
、分析信息,然后作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这是教育的一般功能。

  商业教育是培养要在企业、商业中发展的人,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也就是要
提高他们处理商业当中的不确定性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下,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市场
需求不断变化、消费者口味也不断变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与
服务也是在不断变动……这些变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都需要在商业竞争中的企业家有
能力去面对。

  理想的状况下,商业教育是培养这样的企业家:他们能够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
发挥当前这个阶段的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把握这个时代所给予的机会,他们不仅追求
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社会的进步。

  问: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

  答: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这么快,商业机会非常
多,出现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想掌握这种快速转型和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的企
业家,就必须拥有处理伴随着这种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能力。

  但我觉得,简单地照搬西方人那一套MBA的教育到国内来,肯定会水土不服,出
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情形。国外的MBA教育发展了100多年,确实积累了很多
理论和经验,但那些理论和经验是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方面,
它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条件下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一定能被
包括在内。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它经济发展得好,大的环境必然是快速变动的。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是在低收入水平的时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
定很多,各种体制包括金融体系、法律环境都不完善。但是如果经济发展很快,比如
像东亚四小龙,三、四十年时间就可以从非常低的收入水平变成新兴工业化经济,达
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改变了,上层建筑也必然跟着改变,大的制度环境必
然跟着改变。一个企业家在他30年到40年的工作生涯里就必须面对这么大的格局变动
。应对这种大的制度格局变动是发达国家的商业教育所没有的。

  问: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院长认为商学院不应该采用文理科院系的方法论,
而应该采用医学院的方法论,他说,“所有医学院都有医院,所以医生和学生能
在医院和大学之间轻松过渡。”你认为商学院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论?

  答:用活了什么方式都可以,用死了什么方式都不可以。譬如说,商学院教育必
须跟医学院教育一样的问题,要知道,人的身体状况相对是固定的、稳定的,虽然不
断有新的疾病出现,但都比较少,大部分是心脏病、肾病、胃病、癌症、高血压、感
冒等等。医生看到的90%都是这种常见病,真正新见病一年都发生不了几个。因此,
医学教育一定要跟医院结合在一起,因为学生毕业之后马上就去要处理这些每天常见
的疾病。只有在附属于大学的医学院里才有人做研究,去发现新的病,去研究这些病
怎么治疗,做这些事的不是医生,而是教授。

  问: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腾森在《困境与出路》中说,尽管绝大多数管理者认为
自己并不是理论驱动型的,但实际上他们是狼吞虎咽的理论消费者。他们每个行动背
后都有一个“心智模式”,让他们相信这样做就会导致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管理的人
来说,该怎么看待课堂上讲的理论?

  答:  我觉得,如果是硬搬现成的理论,就会出现《道德经》中所说的“前识者
,道之华,而愚之始”这种情形:以前的理论只是“道”在一种特定情况下的表现形
式,如果把它当做“道”本身,那就是愚笨的开始。

  理论是怎么来的?理论是从现象来的。现象都是过去的。我们就需要看现在的现
象和过去的现象背后形成的原因是不是一样。讲课时我常跟学生讲,如果是简单的生
搬硬套现成的理论,即使应用成功了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一个好的理论家,是怎么创造理论的?他先观察现象,解析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是什么?何者为因,何者为果?谁在做决策?这个做决策的人面对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哪些约束条件是重要的,哪些约束条件是次要的?那些限制决策者做出决策的重要
的约束条件不是固定的,在同一社会的不同时间里是会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不同
的发展程度的国家更是不同。

  理论,都是学者对一定的现象的认识归纳起来的。仍用《道德经》中的语言来说
,现象还没有被认识时,可以被称为“无”,归纳起来,了解了它背后的因果关系后
,可以被称为“有”。作为一个理论家,必须有“常无”的心态才能做到“常有”。
不管他提出过多少精辟的理论,当他看到一个现象时,还必须以“无”的心态去看这
个现象,找出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如果和过去的原因是一样的,代表现有的理论还
可以用,如果不一样,就必须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

  问:在管理中,我们该如何应用理论?

  答:真正会运用理论的人,必须和创造理论的人处在同样一个境界,这样才会活
学活用理论,而不是成为理论的奴隶。一位好的企业家必须和一位好的理论家有同样
的心态,现在学到的理论和过去积累的经验是“有”,但在处理问题时,必须有“常
无”的心态,对每个问题,都必须当它是一个新的开始,去了解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
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要调动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必须使他的努力和他得
到的奖赏挂钩,这是一般的道理属于“道”的范畴,但是具体的奖赏方式的各种有关
理论如计件工资、年薪制、期权等等则属于“术”的范畴,“道”是不变的,“术”
则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就回答了一个企业家处理问题的时候如何应用理论
的问题。在MBA教室里所学的现有的理论、发达国家的案例等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抱
着这些理论、经验不放,生搬硬套,那么理论就变成一个累赘了。

--
-------
       朝花夕拾
                     悠然南山
                             ________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3.19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