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ituyiru (坐在树上唱歌的青鸟), 信区: NORC
标  题: 见习录之〈让孩子们学会说话〉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Apr 15 02:51:24 2001), 转信

老外常说中国人说话象吵架,我也一直深有体会,但长久以来却不得知其原因所在
。今日见习,一堂语文课忽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讲台上的语文老师,虽有花月之容,鱼燕之姿,却一直铁板双颊,严肃面孔,说起
话来唇如枪,舌如剑,铿铿锵锵地直听得人心惊肉跳。就连表扬学生时,这种难产
般凄厉的叫喊也决无改变。
课之初始,这位老师欲请数位同学分别起立朗读课文标题--"父爱",而她对学生唯
一的要求是"声音响亮"。当我听着一个个稚嫩的声音犹如杀鸡一般喊出"父爱"这两
个伟大而深沉的字的时候,我的心流血了。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难道就是这样来诠
释你们父亲的爱的吗?!我想"爱"是人世间最复杂,最细腻,最微妙的东西,可是
这位老师并没有以一个成人的智慧去提炼并描述自身丰富的经历以感染学生,教育
学生,而是让总结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还较弱的,仅仅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自己说都
接受了怎样的父爱。当一个孩子说"爸爸经常带我去玩"的时候,这位老师便生硬地
加上一句:"哦!这是你爸爸对你生活上的爱。"而当另一个孩子说"有时候我考试
考得不好,我爸爸就会安慰我"的时候,这位老师便又说:"哦,这是你爸爸对你精
神上的爱。"我好生纳闷,爱什么时候变得可以如此象数学一般分门别类了?就算
勉为其难地分了,如此"高度概括"的话语,又怎能让孩子们单纯的心灵消化吸收?

在整堂课的过程中,这位老师不断地表扬"这位同学声音比较响亮",并不断提示将
要回答问题或者朗读课文的同学,"我要请声音响亮的同学来"。我想在她脑中并没
有什么"表情"、"语气"、"情感"之类的词语。她自己的朗读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她的朗诵就好象红卫兵在用高音喇叭惩罚右派,只有"强"和"更强",决没有弱的时
候。我很难理解用这样的方法怎么能让孩子们体味"父爱"。
况且,无论学生们怎么努力,都无法让老师满意,因为这位老师有一句名言,被学
生们视作警句,那就是"我要看看,哪位同学能比老师读得更大声"。可是,孩子的
声带与成人是不同的,肺活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我想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象话剧表演
那样大声地朗读,否则就成了喊叫。何况要是以这位本身就在喊叫的已发育得很成
熟的老师为超越目标,那就更是勉为其难了。
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必须习惯喊叫。我想要是全中国的老师都象她这样,
那么二十年之后,青年歌唱家很可能在中华民族消失。
在我所见的这位老师的课堂中,这位老师从来没有笑过。是的,她没有,哪怕是一
个微笑,哪怕仅仅是一个假装出来的微笑她都没有。更不用说哈哈大笑。她一直保
持着她那威严而高贵的仪容,用她那充满威慑力的目光以俯视的姿态威吓着学生们
童稚的眼睛。这位老师还有几句十分典型的课堂用语--"我不要听见……","我不
要看见……","老师上课的时候不允许下面任何一个同学动"……请注意,这些话
可都是用厉声呵斥的方法说出来的,具有相当的爆发力。
老师的冷言冷语已经叫人心寒,老师对爱的概括更是令人辛酸。在学生时代,特别
是中小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她的评价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往往
超过家长许多倍,而他们的一切,特别是言行,都是学生所热中于模仿的。学生时
代老师的言行或者评价甚至影响了有些人一生的道路。可怜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便
只接受着技术上的教育。或许他们以后都是朗读专家,可是,他们或许再也不能象
他们的父母那样爱自己的父母,也再也不能象他们的父母那样爱自己的孩子,因为
这一切在他们的心里已经被扭曲了。
孩子们恨不能撕破喉咙似的喊叫着"父爱",同样恨不能撕破喉咙似的喊叫着(我实
难承认那是朗读)那描写里根总统的父亲的课文。我默读课文,能够感到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里根爸爸那深沉而浓厚却不予言表的情感,可是可怜的孩子们为了讨老师
一声表扬,便不遗余力地把它变成了"劳动号子"。试问,如此教出的学生怎么能真
正懂得什么是父爱?
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要教会孩子们怎么使用语言,而朗读则是培养口语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环节。我认为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用心去说话,用心去感悟,而不是用嘴巴
喊叫--这是不用学习的。
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是把下一代都变成没有情感的专业工具,就是让孩子们都成为
只会喊叫的行尸走肉?
不!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11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