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itman (坐下来听英语), 信区: NORC
标  题: 语文教案参考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May 14 15:33:51 2003), 站内信件

  不动脑筋的小白兔

  (阅读指导启示课教案)

  [教学要求]
  一、巩固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识字拐棍,提早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
生的阅读兴趣。
  二、通过阅读《不动脑筋的小白兔》,教育学生从小多动脑筋。
  课前准备:猫、一对羊角、一条松鼠尾巴、一对小白鹅的翅膀的剪纸及背景纸
一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读前指导。初步阅读材料。检查效果。进一步指导朗读。进一步阅读。
再检查效果。复述故事。评判角色。创造性改编故事。检查识字效果。小结。介绍
图书。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前几天,同学们刚学了《认真学习》,谁记得列宁爷爷小时候,做完功课还做
什么?你们课外也读书吗?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是怎么办的?
  你们说这些办法里哪一个最省时,又能帮助识字。(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读前指导。
  出示例句:
  △奶奶看见平平读书认真,连声夸奖(夸奖注音):“这孩子真好,真是个好
孩子!”
  这个句子里“夸奖”这个词不认识,也不知道它的意思,你们怎么办?
  (先拼音识字,从奶奶说话的内容,理解“夸奖”的意思。)
  三、初步阅读材料。
  1.出示阅读材料。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老师让你们想办法
自己读懂。你们高兴吗?
  2.指导阅读方法:你们可以用刚才说的拼拼、读读、猜猜、想想的办法来试
试看。要认真,最好不出声。
  3.学生各自阅读。
  四、检查效果,进一步指导阅读。
  1.这个故事里一共有几种小动物?
  2.谁是主要的?
  3.故事写小白兔做什么?它画的是什么?(出示“小猫”的剪纸)
  4.后来小白兔又给猫加了些什么?
  (通过以上提示,帮助学生弄清故事梗概。)
  五、进一步阅读。
  1.小白兔画的小花猫最后改成什么样了,先加了什么,怎么会加的?后来又
添了什么?又是怎么加的?然后请你用添画的办法表示出来,大家也能看出你读了
多少,记住了多少。(出示剪纸:一对羊角、一只松鼠的大尾巴、一对小白鹅的翅
膀)
  提示:注意是谁跟小白兔说的,又是怎么说的。
  2.小朋友读书要认真。(学生阅读刚起步,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生再阅读。
  六、再检查效果。
  指名学生上来根据故事内容贴画。
  提示:1.小白兔先加的是什么?
  2.后来呢?
  拼成了一只怪猫。(见下图)
  3.出示句子。(让学生补充完整,以帮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小白兔画了一只头上 身上 后面 的小花猫。
  七、复述故事。
  启发:读了书,小朋友就能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
友、讲给爸爸妈妈听。列宁小时候就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下面是不是可以试试。
  1.各自准备。
  2.指名讲故事。
  八、评判角色.
  提示:读了书,会讲故事了,还要好好想想,学习书中的道理.书中谁是好人
,谁是坏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
  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你对小白兔有什么意见?
  出示句式:
  ( )的小白兔 。
  九、创造性改编故事《动脑筋的小白兔》。
  启发:故事中的小白兔就是因为不动脑筋,所以闹了大笑话。你们爱动脑筋吗
?我们再看哪些小朋友爱动脑筋,会动脑筋?
  △如果你是小白兔,小松鼠说了“ ”,你怎么办?
  △小山羊说了“ ”,你怎么办?
  △小白鹅说了“ ”,你又怎么办?
  △你准备怎样帮助小白兔。
  △指名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动脑筋的小白兔》。
  十、检查在阅读中学会识字的情况。
  小朋友读了书,会讲故事,懂道理,还可以多识字。第一次不一定认识;第二
次碰到了就熟了一点,第三次,第四次就记住了。
  试识字。
  出示:
  挺可爱 小松鼠 小白鹅
  翅膀 又粗又大 脑袋 漂亮
  添上 大怪物 一齐
  十一、小结。
  这一课小朋友自己拼拼读读、猜猜、想想,多识了字,会讲故事,懂道理。读
书真有意思,书上还有许多这样的插图,小朋友喜欢读书吗?
  十二、介绍图书,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世界上的书多得数不清,老师先向你介绍几本:
  《喜鹊和徒弟》,写的是喜鹊妈妈是个有名的建筑师,它带了好几个徒弟。有
小燕子欢欢,有小麻雀平平,有小杜鹃蓝蓝,但是教了10天以后,它只肯收小燕子
欢欢一个徒弟,这是为什么呢?你们看了书就知道了。
  《小鹿和小熊》,写的是有一个大冷天的夜晚,小熊经过小鹿的家门口,它焦
急地敲着门,但是小鹿却说我已经睡了,不想起来开门,小熊只得顶着寒风回家。
可是又有一次,小鹿在路上遇到大雨,它走到小熊家门口,你猜小熊怎么办的?是
不是也像小鹿那样对小伙伴不热心?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了。
  小朋友,你们还有什么好看的书,也可以从家里带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借
给班上的小朋友读。
  老师这儿这么多书,下了课你可以来借。
  下课学生借书阅读。

  [附文]

  不动脑筋的小白兔

  小白兔爱画画,一天,它画了一只挺可爱的小花猫。
  一只小松鼠看着这张画说,“小白兔,你看我的尾巴多好看,快把猫尾巴画得
大些。”
  小白兔听了小松鼠的话,马上把猫的尾巴画得又粗又大。
  一会儿,一只小山羊走来了,看着这张画说:“小白兔,你看我脑袋上的角多
神气,快把角加上去吧!”小白兔想也不想,又在猫的脑袋上画了一对羊角。
  一只小白鹅走过来,看着这张画,大声说:“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
一对翅膀该多美呀!”小白兔又立刻添上了翅膀。
  不动脑筋的小白兔,结果把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大家左看右看都一齐摇头了












  初 冬

  (教学全过程教案)

  [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初、模糊、射。通过比较,体会五个叠词和三个比喻句的
作用。区别“望不见、看不清;望得见、看得清”的含义。
  二、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三、通过学生比较初冬雾中、雾后的不同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并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叙述雾后初冬的景象。
  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释题。回忆观察情境、自学课文。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词。理清层次。讲读课文第一段。写句子。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讲读课文第二段。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总结。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导语,一、 解释课题
  最近天冷了,许多人都穿上了棉衣,冬天已经来了。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初冬
》。(板书课题)
  1.教学“初”。“初”是什么旁?几点?我们怎么记住“ ”旁是两点呢?(
演示“衣”——“ ”,指出这两点就是“衣”的撇和捺。)
  2.初冬指的是什么时候?(冬天刚来叫初冬。)
  3.扩大词汇量。春天刚来叫什么?(初春、早春。)
  夏天刚来呢?(初夏)
  秋天刚来呢?(初秋)
  (揭示词语卡片:初春 初夏 初秋)小朋友,读读这几个词。(齐读三个词语

  二、回忆观察情境,自学课文。
  1.昨天我们到校外去观察初冬的景物,你们觉得初冬怎样?
  2.书上写的就是初冬的景物。写文章的叔叔看得很仔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
读课文。想一想作文是写初冬什么时候的景色。读书时要认真,轻轻地读,不识的
字自己拼音。(各自轻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你们自己读一遍,有没有读懂?课文写初冬什么时候的景色?(写初冬一
个有雾的早晨的景色。)
  2.课文中的几个生字有没有学会?老师检查一下。
  揭示小黑板(把生字组成句子,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m6 hu
  茫茫大雾一片模糊,看不清田野,看不清路。
  sh6
  太阳射出光芒,看清了田野,看清了路。
  教学“模”“糊”。学生认读。
  谁记得“模”?
  “糊”好记吗?
  “模糊”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模糊”就是看不清。)
  如果是很模糊,就可以把“模”和“糊”两个字叠起来,叫什么?(揭示卡片
:模模糊糊)
  还有一个词语很有趣,在“模糊”的后面把模糊的意思说出来,叫“模糊不清
”。(揭示卡片)
  齐读“模糊不清”。齐读小黑板上第一句“茫茫大雾一片模糊……”)
  (板画:太阳光芒图)这叫什么?能记住“射”吗?
  练习写字,每个写两遍。提示字形注意点:“初”是“ ”字旁,“模”是“
木”字旁(不是“米”)。
  (学生写字)
  四、理清层次。
  课文写了大雾。哪一句直接写大雾?哪一句写雾散了?这样课文可以分成几部
分?大雾中是什么景色?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课文边作记号)
  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
  指点:一篇文章常常分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写一个主要的意思,这一个部分
也可以称为一段。这篇课文可以分成雾中、雾后两个部分,也就是两段。
  第一段:写初冬雾中的景色。
  第二段:写初冬雾后的景色。
  五、讲读课文。
  第一段。
  1.现在看第一段的第一句“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这一句中哪一个词
告诉我们雾很大?(白茫茫)
  2.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加深理解。)
  “茫茫”是什么意思?可以说“茫茫的”什么?
  (例:茫茫大海、茫茫田野、茫茫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白茫茫”是什么意思?除了可以形容大雾以外,还可以形容什么?
  (例: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棉田、白茫茫的浓雾、白茫茫的鹅毛大雪。)

  3.一片白茫茫的大雾是什么样的景象?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边读边
用笔圈起来)
  (板书:塔 小山 田野 树林 太阳)
  指点:书上说,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看不清了。(
齐读有关句子)
  4.我们班上有哪些同学用心观察过大雾的?谁先说说你看到的雾中景色。(
联系平日观察,进行说话训练。)
  提示叙述顺序:先说一句雾大,第二句说雾怎样怎样大。那天,雾怎样大?说
远处、近处都可以,自己准备。比一比哪个观察得细,想得远,说得好。
  (学生各自准备)
  例句;
  那天雾特别大,街上的汽车看不清了,只看见车灯亮着。
  那天,我走出家门,展现在眼前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平时看得见的房子、田野
被淹没在雾的海洋之中。
  那天雾很大,我走出家门,树上一串串水珠调皮地一滴一滴地掉在我的头上。
远处的宝塔像披着一层白纱。
  5.现在你们看,这一节是按什么次序说的?(从远处往近处看。)我们的观
察也可以从近到远。
  6.“望不见”和“看不清”有没有分得清?下面请小朋友做个练习。
  揭示小黑板:
  月亮上的环形山,我 。
  银河里的星星,我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例句:月亮上的环形山,我望不见。银河里的星星,我看不清。)
  7.指导朗读第二节。
  (出示图上蒙有薄纱的教具。教师边拉着纱边范读“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
糊看不清”,把学生带人初冬雾蒙蒙的情境中。)
  “层”后面延长一点,轻轻地念出“纱”,“纱”是轻纱,读轻些;“模模糊
糊”不是清清楚楚,读“模——模——糊——糊”第一个字到第二个字拉长一点,
连在一起,当中不要断。
  (指名读;齐读)
  (继续用上一课教具演示:像红球的太阳慢慢隔着纱幕往上升)太阳像什么升
起来了。也可以说,太阳徐徐升起。)
  什么叫“不耀眼呢”?
  (轻声自由读第三小节。看教具一齐试背第三小节)
  六、练习。
  用“白茫茫”写一句话。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一、 习字词。
  先识字,然后组成词。
  (模,模模糊糊;糊,模糊不清;射,射出,初,初冬,模,模型;糊,糊涂
;射,射击。)
  二、讲读课文。
  第三段。
  1.第一课学了第一段,初冬雾中朦朦胧胧的情景,你们觉得怎么样?雾后的
情景美不美呢?打开课文,看第一句。
  (学生齐读后,用上一课的直观教具拉开纱幕,显示太阳射出的光芒。)
  指点:太阳射出光芒,雾慢慢地散了,可以看到地里的东西了。书上说社员们
正忙着收白莱。
  昨天,我们到农村去,在地里看到社员们正在收白菜。读到这儿,李老师就想
到社员们在雾中收白菜的情景。如果早上有雾,看不清田里的社员,你们想想,从
远处田里会传来什么声音?
  (社员的笑声、说话声、手扶拖拉机的啦啦啦的声音。)
  2.白色的纱幕徐徐地拉开,我们望得见塔、小山,看得清田野、树林了,这
时和雾中有什么不同?
  (雾散了,太阳射出光芒,远处的塔、小山望得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看得
清了。)
  原来望不见、看不清的,现在望得见、看得清了。
  3.说话训练。
  “望得见”,“看得清”同不同?哪个分得清?现在我帮助你们举个例子。
  上学期,我们站在晶体管厂的楼房上,远处什么东西你望得见?近处什么东西
你看得清?
  (远处的山岗我望得见,近处的小河田野我看得清。)
  现在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对讲,一个讲远处的怎么样,一个讲近处的怎么样。

  4.集体交流。
  (例:一天早晨,刚起床,拉开窗帘,看见窗外一片浓浓的雾。远处的小山都
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都看不清了。太阳像个圆溜溜的红球,从东方慢慢地
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
  5.指点:看远处,用“望”;看近处,用“看”。
  我们这儿初冬来得迟,北方的初冬早。北方的初冬时有柿子,柿子挺大,像一
个一个的小红灯,挺有趣,挺可爱。请小朋友们试读这一句。
  6.全班试读,指名读,齐读。
  7.树林里落了黄叶子,有多少黄叶子?秋天也有黄叶子,哪些词告诉我们是
冬天,不是秋天?
  (“厚厚的”“一层”)
  抬头看树上,叶子落得怎样?
  (启发学生联系观察的“初冬”景象,使课文情境更为广远,更为丰富。)
  齐读。
  8.要把松树的精神读出来。松树在初冬不怕冷,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松树怎样?谁会说?(联系观察所得进行句子训练。)
  (例△松树和柏树还是挺立在风雪中。△松树和柏树挺立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
中。△只见松树、柏树昂首挺胸,不怕风雪严寒。)
  9.“松树、柏树不怕冷。”读时声音要响点。齐读。
  10.有红柿子,有黄叶,有绿树,颜色怎样?
  色彩很美,要读得轻些,柔和些。
  雾后也是挺美的。这篇课文写得很美。听老师读。
  三、范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1.通过比较,体会比喻和叠词作用。
  现在老师再念一遍,你们认真地听,在老师没有读出的那些词和句子上做上记
号。(教师去掉叠词和比喻句子朗读)你们觉得和原来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比较后
,通过朗读体会语感。
  提示:“淡淡的”就要读得“轻”;“慢慢的”就要读得“慢”;“厚厚的”
就要注意突出“厚”,要加重语气。课文中打的比方要读好。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指名读。其余同学把眼晴闭起来听。雾中怎样,从远到近,雾散了怎样,
也是从远到近(以加深印象)。
  3.练习背诵。
  五、总结。
  原来我们知道春天、夏天、秋天很美。现在知道初冬也是美的,就是到了寒冬
腊月,雪花纷飞时又有一番美景。一年四季,大自然都是那样的美。难怪小朋友都
这样的热爱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把课文最后一小节抄写一遍。

  [板书设计]

  初 冬

  塔 小山 望不见 看不清

  太阳 射

  田野 树林 望得见 看得清











  月 光 曲
  (教学全过程教案)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
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
,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
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
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
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
 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
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
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  谱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
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
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
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
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
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
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
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
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
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
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
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
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
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一个姑娘说" "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
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
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
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
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
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
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
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
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quot;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
姑娘( )。
  板书:
  月光曲是 曲子。

  / 太贵 谱写 幽静 纯熟
  听\ 太穷 谱
  谱成

  第二课 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
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
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
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
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
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
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
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
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
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
,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
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
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
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有两点相同:
"清幽"、"幽静",都有由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
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
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
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
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
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
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
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
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
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
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
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
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
哼唱《月光曲》起始句613 613 613 613;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
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
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
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
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
边讨论边画图,
  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
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
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
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
  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
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
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
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
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
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
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
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叫腋#负跬袅酥芪У囊蛔恚嚎炖值萌嗣粤耍
奔浔冉铣ぃ潭缺冉仙睿袅艘磺校徒?quot;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
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
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
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
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
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
?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7.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
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
(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
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
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
是很有道理的。
  二、朗读全文。
  三、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
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
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
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









  麻 雀
  (教学全过程教案)


  (教学要求)
  一、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
导学生体会小动物之间的母子爱,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
畏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课文语言的描绘,想象作家描写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精读欣赏。
  三、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至二课时。
  一、导语、自学课文、引导了解课文大意。再自学、引导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范读课文。
  二、引导精读欣赏课文。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语:(教学新课文开始,适当介绍作家的思想,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
理解作品,激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的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小说。在屠
格涅夫的那个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的人生自由,地主是农奴主
,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一样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
。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主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
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
常反映了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了解大意。(三年级学生学习小说有一定难度,可以从了解
大意入手。)
  1.自己先读读,有几个角色?读小说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小者,谁是
庞然大物?(这样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易于理解人物关系,这是读懂小说的起点
。)
  板书:
  小麻雀
  老麻雀
  猎 狗
  2.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了解主要内容
  (逐步提示要求,引导儿童学会区分课文内容中主要的和次要的,这不但是读
懂本课所需的,而且也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
  A提示:
  1.小麻雀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怎么对付的?
  (结合儿童回答板书:)
  小麻雀 摔下来
  老麻雀 飞下来 掩护 搏斗
  猎狗 张开 露出 后退
  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最主要的句子画下来,联起来就是故事的大概,要画
主要的最能简要说明故事的。(提示表示课文主要内容的自学符号————)
  课文速写: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
雀用自自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随即指点:读小说,搞清人物关系,就得把故事的梗概弄清楚。)
  四、范读课文。
  读前提示:小说的特点,不是这样干巴巴地说个情节,讲个道理,而是用鲜明
的形象,让我们读者去感受、去体会。
  读后指点:全文内容与你们刚才的速写,就大不一样了。
  五、引导精读欣赏。
  1.想象画面,感受全篇小说描写的情境。
  (根据小说主要是刻画形象展开情节的特点,引导儿童读着课文,想象课文描
写的画面,儿童读着,想着,小说中的形象成为儿童眼前的视象,这不仅使儿童在
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情境,而且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
儿童的想象中有了生命。这种想象情境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儿童感到兴趣。)

  提示:读屠格涅夫写的故事,就好像在看一幅一幅的画,现在就想办法,把课
文写的,把我们看到的画面,画下来,好像在画连环画。你们一共看了几幅画呢?

  儿童边读边想象。
  根据儿童回答,随手用简笔画形式再现课文情境。


  ①猎狗跑在我前面②小麻雀被风刮下



  ③老麻雀与猎狗搏斗④猎狗后退了
  (这种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的作法,简单易行,学生说,老师画,吸引了学生的
注意力,使师生一起顺利进入了课文情境。)
  2.结合四幅图画,帮助学生分段:
  第一幅(第一节)是故事的开头,写我带着猎狗打猎回去.
  第二幅(第二、三节),小麻雀被大风刮得落在地上,描写了
  小麻雀的弱小形象。
  第三幅(第四、五节)画了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与猎狗搏斗。



  第四幅(第六、七节)描写大猎狗在老麻雀显示的强大力量面前后退,这是故
事的结局。
  3.利用图画,领会课文。(揭示放大的画面)
  对比:
  小麻雀怎样弱小?从那些词语里看出大猎狗怎么庞大厉害?(提示表示关键词
语的自学符号……·)
  结合学生回答,逐一出示下列词语,进行对比.
  小麻雀 猎狗
  小翅膀 走近小麻雀 嗅
  嫩黄嘴角 张开大嘴
  长着绒毛 露 锋利的牙齿
  才出生不久 庞大的怪物
  无可奈何——弱小的幼儿
  凭借已创设的情境,通过对比,使小麻雀、大猎狗的形象格外鲜明,为了解故
事的主体作了铺垫。
  4.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突出对比,进一步渲染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
解。)
  女生读 描写小麻雀的词句
  男生读 描写大猎狗的词句
  指 点:麻雀这样一个弱小的小生灵,猎狗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它吃掉,但
结果却慢慢地后退,这是为什么呢?
  (凭借情境引导儿童在热烈的情绪中思考。在这里从故事的开头一下子揭示故
事的结果,启发学生从意外的结果,关注故事的经过。即引导学生进行从现象到本
质的思考。)
  5.抓住重点画面,突出老麻雀的形象,加深了解课文重点。
  ①自学,抓住课文中关键词语。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这一提问触动儿
童的情绪,这样就加深了儿童的感受,反复朗读;突出“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
的”“落”“蓬”“绝望地”“尖叫”“嘶哑”“多么庞大”“不能安然地”“高
高的”“强大的力量”)
  ②放音乐,重点学习第四、五节。
  (运用音乐渲染环境,想象老麻雀从树上飞下与猎狗准备搏斗的具体情境。因
为老麻雀的举动充满着对小麻雀的强烈的爱,对庞然大物猎狗表现了极大的勇敢精
神,这是很难用画面表现的,通过播放一段节奏快、力度强的音乐,渲染了弱者敢
于去战胜强者的紧张的环境气氛,从而使儿童感到此情此景即在眼前,加深了对课
文的体验和理解。)
  先默读课文,再朗读。(创设的音乐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课文语言又加
深了对情境的感受。)
  描述:刚才听着音乐,读了课文,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好象听到什么?老麻雀
的什么使你感动?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描述富有想象和情感)
  进一步提问:①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突出“绝望的”)②老麻雀明明
知道已经没有希望,为什么要飞下来?
  结合分析句子:“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它不能站在树上。”
  它不能站在什么样的树上?
  “它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
  因为老麻雀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所以是“安然的”;
  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
  ③课文上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幼儿,
保护弱小者,战胜庞然大物)
  ④既然是“强大的力量”就不是轻飘飘地飞下来,是充满着对小麻雀的无限的
爱,是准备与猎狗决一死战的,所以老麻雀的 “飞下来”是很有份量的。课文上
打了一个比喻“像一块石头”,后面的动词是“落”而不是“飞”。
  ⑤划下表现老麻雀这一形象的词语。
  齐读四、五节,突出下列词语:
  像一块石头似的 落
  蓬起羽毛 绝望地尖叫
  用自已的身体掩护 拯救自己的幼儿
  呆立 准备着一场搏斗
  不能安然的 高高的 没有危险的
  一种强大的力量
  ③放音乐朗读。
  启发:这一切,猎狗有没有料到?它被突如其来的行动,愣住了,惊讶甚至到
害怕——后退
  指名读第六节。
  六、总结: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
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大
家概括课文上写的、课堂学的思考思考。(为学生留下一个思考题,以逐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











  《海底世界》

  (教学全过程教案)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三、懂得阅读一般的科普读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
的主要特点,学会按自己的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地阅读说明性应用文,练习概括每
一小节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四、理解“依然”“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认识设问句。
  课前准备:补充材料:《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地球仪;大海
的图画。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海底的冷灯》、范读《海
底世界》、创设问题情境、讲读课文1.2.3节。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4.5.6节。再综台学习《人类的秘密仓库》。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土地很大,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土地合起来,
那就大极了,你们可知道,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比全世界陆地更大?
  请你们自己读读“补充阅读”上的第40课《人类的秘密仓库》的1.2.3
节,要注意速度,读后要能说出这三节告诉我们什么?
  二、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1.2.3节,认识海洋大,海洋深。
  第一节说什么大?陆地大
  第二节说什么大?海洋更大
  第三节呢?海洋深极了
  (出示地球仪)
  你们看这一片蓝色的都是海洋。
  启发: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海的大(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一描述),比我们
中国大,比全世界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朗玛峰放下去
,八千多米的山放下去,山顶都被海水淹没了。
  三、学习《海底世界》,认识海底世界。
  1. 引导学生提问:
  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
  这一课我们就要学习《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一组课
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会学会怎样来
阅读这些知识性的文章。(明确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2.范读课文。
  3.导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弄清说明事物主要特点的阅读方法。
  指导:课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用几节来回答,大家扫视一下。
  学生扫视课文。
  板书;
  1.提出 ?
  2.
  3.
  4. 回答问题
  5
  6.
  7.
  再看最后一节,说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纵向联系:我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吗?是怎样开头的?课文第一
节告诉我们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然后下面就具体讲,西沙群岛风景怎么优美,物产怎么丰富。
  指导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一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的最主要的.
特点概括起来。那么阅读《海底世界》,看到文章这样结尾,阅读时一就要怎么想
?(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这样读起来,就更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现在就抓住八个字来读全文。
  4。自学全文。
  5。创设情境,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蓝色的大海图画。”
  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汹涌澎湃)。
  现在老师让你们潜入海底,向老师报告在诲底看到的奇异景
  象。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懂了?
  描述: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现在请你们当潜
  水员,穿上潜水衣到海底去。(在画面上添上潜水员的剪纸,慢慢往大海的深
处移动。)海下一百米比较亮;二百米不那么亮了;三百米开始暗了,四百米更暗
了;五百米以下,全黑了。这财你们发现了什么?请报告。(结合进行语言训练。

  (报告:老师,我们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发现点点星光。)
  启发:那点点光亮,像什么?
  这一次潜水发现了海底这一奇异的景象,老师向你们提供资
  料 《海底的冷灯》。这份资料会使你知道海底的这些星光是
  什么?
  四、插入自学《海底的冷灯》认识海底的星光。
  指导阅读:读书也要有详有略,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不可能把
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至尾,都很详细地读过去,但也不能浮光掠影,走马看花
,对自已想找的资料,就要读得仔细些,其余的可跳过。
  刚才你们要解决的是:海底的星光是什么?深水鱼为什么要发光?能力强的同
学还可以自己注意一下深水鱼是怎么发光的应该读哪几节?
  发光的作用:①诱合物
  ②找同伴
  ③防敌人
  这篇说明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指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回答问题时,先写现象,后说原因,这样更
吸引人。
  五、继续学习《海底世界》。
  二.启发:海底是宁静的,但是不是一点声音没有,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知
道了。
  2.(放录像或画简笔画示之,见右图):电视屏幕上出现水中听音器,海洋
工作者正
  在倾听海底的动静。
  说明:这就是水中听音器。
  3.现在请你们也来当海洋工作者,戴上耳机(两手掩耳,模拟情境),投放
水中听音器。
  老师模拟深水鱼发出的响声(轻轻地):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发问:听到了吗?
  老师为什么不大声点?(结合解“释窃窃私语”)即私下里偷偷地说话。
  4.出示板书; 进行比较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
嗡嗡、啾啾、汪汪、呼噜。(指名读)
  和课文上写的比一比。(齐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
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体会体会哪一种好?
  (课文上把海底的动物比作人一样,而且有许多悄悄话要说,写得挺神秘的。

  (用了“……像……一样”,又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海底世界的
奇妙。)
  指点:提出问题,作出回答。
  5.轮读一、二、三小节。
  六、小结:
  海大:地球2/3 是海洋。
  海深:最深的超过一万米,海底有亮光,是深水鱼发出的, 从海底还会听到
各种声音。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漆黑的海底星光闪烁,仿佛听到各种奇妙的
声音,这种奇异的景象,都是因为海底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学到这里,你们又应该
思考什么问题?
  (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学讨论《海底世界))4.5.6节,《人类的秘密仓库》第四节。
  二.《海底世界》4.5.6节,每一节写的是什么?④动物⑤植物③矿物
  2.再看《人类的秘密仓库》这一节写的是不是一个内容?有几个内容,可以
分成几个层次?动物||植物||矿物||小结
  3.指点:我们对照起来看,《海底世界》一节一个内容;而《人类的秘密仓
库》是把这些内容合在一个小节里写的,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在
阅读这类知识性课文的主体部分的时候,如果是一节一个内容,就要学会编小标题
。《西沙群岛》也是一节一个内容。(海面、海底、海滩、岛上)
  一节里包含了几个内容的就要分层次,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弄清楚文章的结
构层次。知道海底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矿物,确实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人类
的大仓库。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物产的多?(无穷无尽)
  4.刚才你们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矛盾的地方?(一个说海
底有三万种动物; 一个说海底有十五万种动物。)
  我们平时阅读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两份资料说的同种事物却数据不一样,我
们就得琢磨,究竟哪个正确?
  例如:珠穆朗玛峰,过去认为是8882米,现在是8842.13米。
  启发:老师提供你们一个材料,《海底世界 》 20多年前李老 师就教过,上
面就是海底有三万种动物,而《人类的秘密仓库》 是后来才写的。
  再提醒你们注意《人类的秘密仓库》中的一句话“由于人类 对海洋的知识仍
然浅薄,还有更多的宝藏……”
  从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两个数字不一样是怎么回 事?
  指点:过去发现三万种,后发现有十五万种不是矛盾,而是 说明人们正在逐
渐认识海洋,这个秘密仓库正在被人们一步步打 开。
  5.海底的动物有十五万种之多,还有那么多植物、矿物,怎么来写,再自学

  指点:写动物,写动物的活动,以”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一句引出,列举四
种,选最典型的。写植物。又选什么来写?自学,划出中心词。(符号:)
  动物①最慢的
  ③最快的
  ③倒退的
  ④靠外力的
  结合回答板书:
  慢
  快
  退
  巴
  (并随即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壳的剪纸,一一贴在“海洋”的画
面上)放录象。
  植物:
  ①最小的
  ②最大的
  矿物:略写,不再列举。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不是也选取了典型材料?
  ①最重的
  ②最小的。
  指点:写文章不可能把要说明的事物一一列举,包罗万象是行不通的。把最典
型的举出来,一般的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最经济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办法。
  6.海底世界的景色这么奇异,物产这么丰富,学到这儿,我们真想亲自去一
趟,亲眼看一下就好了。巳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专家,都到过海底了,还
把奇异的景象拍了电影、电视, 现在大家来看看。
  放录象:海底世界奇异景象片断(也可出示一些图片)。
  小结:诲底的景象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但是文章写得分门别类有条
有理。
  结合上面的板书,提示
  阅读时注意:注意头尾,明确全篇。
  分节分层,抓住重点。
  搞清数字,掌握全貌。
  选出典型,了解一般。
  7.朗读课文4.5.6节。
  8.学到这儿同学们说说,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出示句式:
  (1)海底真是一个(  )的世界(说一句)。
  (2)海底         。(说一段)
  三、总结:
  1.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灼世界;是一个
神秘的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2.但是对于海底,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它,我们还要想办法去打开这个秘密
仓库,这就需要科学,需要勇气。你们的想法,
  《人类的秘密仓库》的最后一节给你们写出来了。
  指名读最后一节。
  “在弱者的眼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口,是多么
需要一大批具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秘的
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志,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土吧!”
  3.和同学共同总结、检查效果,通过反馈及时纠正我们用两节课学了三篇课
文.大家学得很认真,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海大,浩瀚无边;海深,深不可测;海里的宝藏,无穷无尽;有动
物,有植物,也有矿物,是人类的秘密仓库。
  我们也知道了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可以从开头、结尾抓主要特征,了解全文
;可以有详有略地读,重要的部分读得仔细些,无关紧要的,可以跳读;重要部分
,分节、分层弄清主要内容,要抓住典型事例,还要注意数据。
  其实从这儿也启发我们,写这类文章。开头或结尾,要把最主要的概括进去;
主体部分分节、分层,选典型事例,列举数据。还可以学习运用自问自答的手法。

  四、分层次创造性复述。
  现在初步知道厂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请你们来讲讲,有几种形式,任你选
择。(体现因材施教)
  二.你从海底考察回来。
  总说
  分说
  总说
  2。两个人在海底报告海底的一种景象。
  3.简要地说明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1。提出          ?
  2                                慢

  3                                快

  4            回答问题       动物       退

  5                                巴

  6
  7


  海底的冷灯
  在海中夜航,要是你注意的话,在一片漆黑的海面上,突然会看到游来一条火
龙,或是一座彩碑,有时像一行亮堂堂的火炬。
  这些灯火是海中的一些动物点起来的。在深深的大海中这种点灯的动物很多。

  有一种灯笼鱼,相貌丑陋,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全身都点着红绿灯笼。
有一种提灯 ,宽宽扁扁的身段,大眼晴生在头顶上,头上长着一根能伸缩的“钓
鱼竿”,末端发出很亮的灯光,嘴巴朝天一开一合,腹部有一排排的灯笼。还有满
身星光的乌贼和水母。
  夜航中所看到的灯火,就是它们在海面活动时发出来的亮光。
  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里,那儿整年是一片漆黑。这些动物虽有眼睛,但什么也
看不见,那末,它们怎能吃东西、找同伴、逃避敌人呢?
  它们也很聪明,跟人们一样,在夜里,点起灯笼火把来。小动物看到灯光,就
被吸引过来当了它们的点心,它们有了灯光,就能寻找和邀请自己的同伴;凶猛的
敌人看见了,就不敢轻易地侵袭它们了。
  其实,这些海底动物并不是真正有什么灯笼火把,而是在它 们身上具有特别
的发光器官罢了。这些发光器官就分布在它们的 头上、腹部和眼睛周围,这样,
它们活动起来就很方便了。
  发光器官是由许多能发光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同吸进来 的氧气接触经过
变化就发出光来了。
  有些动物,例如海虾,没有这样发光的器官,它只得跟一些 发光细菌合作,
自己慷慨地让出肠子和胃里的一些地方,给发光 细菌居住,招待它们吃喝,以便
借细菌的光来寻食、找同伴和威 吓敌人。发光细菌有地方住,又不被敌人威胁,
也乐于给海虾点灯。它们就这样互相依靠。共同生存。
  但是,这些灯火,只发光,不发热,所以人们叫它做海底的“冷灯”。现在人
们用的那种又亮又便宜又不刺眼睛的灯管,就是根据“冷灯”的发光原理制出来的
,它叫“荧光灯”。

  人类的秘密仓库
  小朋友,如果我说“我们住着的陆地是很广大的”这句话,你们听了不会反对
吧:地球上的陆地,的确广大。如果要爬山越岭,经平原,过沙漠,走遍七大洲的
每一处地方,那不知要花多少年代才能走得完呢!
  不过,小朋友,你们可知道,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辽阔的地 区吗?告诉你们
:那就是大海洋。陆地虽然这么大,但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海洋呢
?却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一些。
  即是说海洋的东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
  海洋不但非常辽阔,而且深得惊人,最深的地方,就是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
峰整座放下去,它的山尖也会彼海水完全淹-没!
  就在这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的大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
和其他资源,仅仅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动 物,从身长三十多尺,体重一百二十
吨以上的鲸,直到小得要用 显微镜才能看得出的浮游动物,就多达十五万多种。
那数不请的 鱼、虾、蟹、蚌,都是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食物。藻类等海洋 植物
在一万多种以上,其中很多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可
作优良食物或制成珍贵的药品。在海底深处,更重要的宝藏,是人们已找到了丰富
的石油啊!所有这一 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一部份的财富。由于
人类对海洋知识仍然浅薄,还有更多的宝藏,蕴藏在海底深处,等待 着人们去开
发呢。
  在弱者的眼睛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 长的人口,是多
么需要一大批具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 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
秘的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志, 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士吧!











  寒 号 鸟

  (教学全过程教案)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评判故事中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
,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未来,从现在做起。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续编、改编故事}
。深入领会课文内客,发展儿童创造性。
  三、继续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按排 ]
  一课时。
  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情况。读讲课文。创造性复
述(续编、新编故事)补充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起学习兴趣。
  这一课,李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民间故事。很早以前,很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
一堵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里传来的小鸟的哭叫
的声音:哆罗罗,哆罗罗,所以人民就给这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
题)“号”
  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第二声hao ,例如“号叫”、“号哭”,课
文上的“哀号”都读第二声。啊,这名字多么难听,但又怪可怜的。
  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
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作图)
  二、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这是个很有趣的民间故事。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看你们自己能看懂多少?
有什么不懂的,一遍看不懂,可以再看一遍,然后同座的交流,谈谈你怎么自学的

  学生自学。
  同座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大家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说我是怎么自学的,注意了什么问题,还
可以说说读了以后的感想。
  (从自学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上加以引导。)
  四、利用反馈,引导掌握下列内容。
  ①了解大意。
  ②弄清时间顺序。
  ③注意对比的特点。
  五、读讲课文。
  1.分段。
  出示句子。
  ·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
  概括成:开头
  冬天快到
  冬天到了
  寒冬腊月
  2.着重理解喜鹊看得远,为了将来,早作准备。。
  ·“几阵秋风……”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冬天快要到了?(尽)
  ·“冬天说到就到……”从哪儿告诉我们天气冷了?(写了寒风)用了两个词
,一个模拟声音的“呼呼地”,一个表示动作的“刮”,就不是秋风习习地吹着,
“寒风腊月……”同样写风,怎么写,告诉我们天气更冷了,打了一个比喻“像狮
子一样狂吼”。
  ·现在把这些描写天气的句子读读。刚才提示的词儿要突出一些。
  提示、指点:同样写天气,用词很讲究,再例如课文中同样写太阳暖和就有“
太阳暖和”、“大好晴天”、“太阳暖烘烘”、“太阳普照大地”。
  ·冬天来了,寒风这么冷;寒冬腊月,北风这么大。这些在冬天还没有来到的
时候,喜鹊有没有想到,从哪儿知道?(准备过冬) 对,当冬天还没有到,喜鹊
就想到冬矢,它想得远,做得早,从哪儿可以看出它这样想得远,很对,这样做很
好?(温暖、熟睡)
  你们说喜鹊傻不傻?
  3.指导朗读。
  真正傻的是谁?现在读他们的对话。
  ·男女声轮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指导喜鹊的话。
  喜鹊热心帮助,语气诚恳。“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垒巢的危害,语气加重。“趁天晴,快垒
巢,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如果用“今天  ,  。”
  如果用“从小  ,  。”
  指点:从喜鹊说的话,更看出喜鹊看得远。
  · 指导寒号鸟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劝告?为什么不垒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
第二天就垒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垒窝?谁来做填充。
  只看  ,不看  。
  只顾  ,不顾  。
  这就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过去,过一天是一天。)
  “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
  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指导读寒号鸟的两段独白。
  内容一样,读起来语气语调是不是一样?
  示范。各自练习。
  指名读。
  第一次是“悲哀”,表示难过。
  第二次是“最后的哀号”奄奄一息。
  4 .朗读全文。
  小组分角色读。
  指名分角色读。(集体读叙述的话,)
  六、创造性复述。
  1.故事续编。
  寒号鸟终于在一个严寒的夜晚冻死了。第二天喜鹊叫唤他,你们想当时是怎样
的情景,谁能把故事继续说下去。
  (叫唤、看望、叹息)
  在喜鹊的话中,启发用上“如果”“假如”“倘若”。
  2.故事新编。
  寒号鸟怎么就不会死,现在我们就编一个让寒号鸟不会冻死的故事。利用原有
提纲。
  开头
  冬天快到  不听劝告
  冬天到了  听劝告
  寒冬腊月  快活地活着
  同座准备。
  指名复述(带饰头表演)。
  这样的寒号鸟,可以给它改个什么名字?(知过鸟、寒喜鸟、寒乐鸟等等)
  七、补充教学《明日》。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凡事适时做,(及时)
  明日不待我。
  万事待明日,
  明日能几何?(能有多少个)
  八、小结.
  学了这个民间故事,我们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得过且过,而要像喜鹊,看得远
,做得早。

  [板书设计]
  寒 号 鸟

  开头 新编
  冬天快到 准备 不听 劝告
  冬天到了 温暖 还不听 改正 接受
  寒冬腊月 熟睡 鼓励










  瀑 布
  (教学全过程教案)

  [教学要求]
  一、体会瀑布气势、形态、声响的壮阔,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
自然的情感。
  二、启发儿童展开想象,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以及在诗中的作用。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语。范读全诗。自学课文,理解全诗大意。精读欣赏,结合表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南通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奔腾着,大海
的浪更是波涛翻滚,它们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奔去。而还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
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板书:瀑 布)
  有谁看见过瀑布?有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
学可能会猜想,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那情景一定是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
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课文,理解全诗大意。
  1.提出要求:这首诗很美,要能体会到它的美,先要读懂,大家试试。
  2.读中启发:瀑布也像许多名山大川一样,常常是人们游览的盛地。写这首
诗的诗人,写诗前就先去观赏了瀑布。他用眼睛去看呀,用耳朵去倾听呀,感受到
瀑布的美,才写了这首诗。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听见”、“看见”这些词,
把它划下来。注意诗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结合回答板书:听见 望见 仰望)
  板书后提问:
  ①“望见”了瀑布全身,为什么不用“看见”?(因为要远看。板书:远)
  ②诗人在哪儿仰望。(在瀑布的脚下,是近看。板书:近)
  指点:这样,我们很快就明白了全诗的内容。
  第一节:写诗人听到的瀑布的声响;(板书:声)
  第二节:写诗人远望到的瀑布的形状;(板书:形)
  第三节:写诗人近看到的瀑布静态和动态。(板书;静、动)
  四.精读欣赏。
  着重欣赏诗中比喻的作用。(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多种比喻,让读者感受
瀑布的美,所以抓住了比喻就可加深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1.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诗人想办法为了让我们没看见过瀑布的读者,能具体
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和形状呢!因为他在诗中打比方。打比方憧吗?例如:小河跳哗
哗地流着,像小姑娘在唱歌,这就是打比方才用了打比方的词儿:像、好像。
  (板书:像、好像)
  有时候打比方也可以不用“像、好像”。例如:“我和小明同桌三年了,我们
俩亲如兄弟”。(板书:如)。这“如”也就是像的意思,就是我们俩亲密得像兄
弟一样。
  你们再读读,诗人描写瀑布打了哪些比方。瀑布的声响好像什么?把瀑布比作
什么,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学生自读,画出比喻句。
  2.指点暗喻的句子。
  “万丈青山一道白银”这“白银”指什么,什么像白银?
  “一座珍珠的屏”,“屏”指的是“屏风”(举实物例)
  珍珠的屏,珍珠做成的屏风,闪闪发光美极了,这又是比作什么的,什么像珍
珠的屏?这两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像”“如”实际上也就是打比方,这种打
比方的句子,以后到了中学要详细学。
  3.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讲讲这些打比方的句子。(通过导读,理解比喻
句包含的意思。)老师说上半句,你们讲下半句。
  △ 师:瀑布发出的巨响——
  生: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远望瀑布——
  生:就像一道白银
  △ 师:近看瀑布——
  生:又像一座珍珠的屏。
  △师:当阵阵风吹来时——
  生: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如果把这些打比方的句子省掉,你们体会体会怎么样。 (通过对比,进
一步体会比喻句在诗中的作用。)
  还没看见瀑市,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山路一转,
  望见瀑布的全身。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飘飘洒洒。
  这样写,一读就明白,但瀑布究竟怎样壮观,怎样奇妙,我们就不能具体地感
受到。
  诗中打了这么多比方,我们读着读着,好像跟着诗人一起去观赏了瀑布。
  5.创设情境。
  第一节。
  ①现在我们读读诗中打的比方,体会,体会,想象,想象,那是怎样的情景。

  描述: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大瀑布,例如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
,浙江有雁荡山瀑布,江西有庐山瀑布。现在我们假设诗人是游了庐山瀑布以后写
的这首诗。
  我们读着诗,好像跟着诗人到了庐山。
  诗歌从瀑布的声音写起。
  我们来到庐山脚下(出示、图①)


  这声音好响啊,诗人告诉我们这响声像什么?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好像浪
涌上岸滩,像风吹过松林)
  ②描述:海浪翻涌的声音那是海涛声,轰——
  松林吹动的声音,哗——
  注意是松林,不是风吹过松树,是好大好大一片松树林,风吹过响声也是“哗
——”叫松涛声。意思是瀑布的响声像海涛,又像松涛。
  ③指示:是像一层浪吗?叠叠的,一层一层的.
  是像一阵风吹过松林吗?阵阵的。
  指点:持续不断,经久不息。
  现在在庐山脚下,我们好像听到这样的声音,根据这两个比喻,想想瀑布响声
是什么样的声音,谁来模仿模仿。(学生模拟)
  ④朗读:好像 浪涌上岸滩.
  又像 风吹过松林.
  ⑤指点:这是一对句子,朗读时要有相应的节奏和重音。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吹
  听听真的瀑布的声音(放录音:瀑布从山上流下发出的轰响声。)
  ③再指导读第一节。
  指点:这就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样,这是未见其状,先闻其声。
  ③过渡:循着瀑布的轰响声,诗人向前走去,我们也跟着向前走,我们仿佛跟
着诗人来到这儿(移动画面)
  第二节。
  ①山路一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翻动画面)(见图②)


  ( 图② )
  为什么说没法比喻。(太美了,无法形容)实际上又比喻了,比作白银。一道
白银从天而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后面是青山,我们真的望到了,我们一定会情
不自禁地赞美起来,你可能会说什么?
  例句:
  △这真像一条小河从天上流下来。
  △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块长的白布挂下来。
  △这简直像天上的银河流下来。
  学生议论。
  进一步启发情趣: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诗句.
  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指导读。
  现在我们再来体会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读好感叹句,加重语气。绿叶衬着红花:突出红花,这儿就要突出“白银”。

  (移动教具:①假如没有青山映衬:瀑布无背景
  ②万丈青山衬着银亮的瀑布:瀑布置于青山中)
  指导读出重音:一道白银
  第三节。远看像一道白银,近看呢?
  ①描述:我们继续跟着诗人,来到瀑布脚下,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说站在瀑布
脚下不也可以吗?为什么要仰望?(需抬头,瀑布是从万丈青山上流下来的,需仰
望,才能看见。)
  ②启发想象:
  一座一巨大的屏,而且是珍珠做成的,在阳光下亮闪闪的真是太美了,这是相
对静的状态。
  ③描述:时时有阵风吹来,写了它的动态。
  如烟——飘飘悠悠;如雾——朦朦胧胧。如尘——迷迷糊糊。
  能想象到那情景吗?(让学生先展开想象去体会。)
  现在让你们看风吹瀑布的情景。(看录象,教师根据画面描述。)
  小结;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多么壮观;而这随风飘洒的情景又显得迷迷
朦朦、轻轻细细,又是一种轻柔的美。
  朗读最后一节。
  五、朗读全诗。
  六、介绍补充教材:《夜空飞游记》
  现在再读读《夜空飞游记》
  ①轻读,画下每一小节主要词语,理解全诗内容。
  来到原野
  飞上高空
  白云飘过
  星星掠过
  飞上九重天
  摘下星星
  漫游银河
  做成银冠
  飞舞飘逛
  ②诗中把白云、星星比作什么?小诗人在夜空飞游,快活极了,他是很像什么
?用了这些比喻,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
  一团团白云从身边飘过,
  一群群绵羊。
  (指点:白云好像是活的)

  一颗颗星星从身边擦过,
  像一盏盏明灯照我远航……
  (指点:好像星星也能懂我的心意,来帮我的忙)

  一闪一亮的小星,
  像珠宝一样放着清光。
  (指点:星星美极了,晶亮晶亮的)

  我戴着银冠左飞右舞,
  像骏马驰骋在草原;
  我高兴得东飘西逛,
  像海鸥翱翔在天边……
  (指点:表达了我在夜空飞游的愉快、自在)

  [板书设计]
  听见 声 像
  望见(远) 形 好像
  静
  仰望(近) 如
  动

  [附文]

  夜空飞游记(节选)

  晚风凉爽,
  深蓝的夜空挂着月亮。
  我们来到无垠的原野,
  大地披着银色的衣裳。

  万能博士向天空挥手,
  招来一缕缕清风。
  我们把风当马骑着,
  一直飞上高空。

  掠过屋顶,掠过树梢,
  大地一片红光。
  一团团白云从身边飘过,
  一群群绵羊。

  穿过云层,飞过月亮,
  天空一片红光。
  一颗颗星星从身边擦过,
  像一盏盏明灯照我远航……

  为了能飞得又快又高,
  万能博士请闪电来帮忙。
  我只听得耳边呼呼响,
  一会就飞到九重天上。

  一闪一亮的小星,
  像珠宝一样放着清光。
  我顺手采摘美丽的小星,
  来点缀我的衣裳。

  我保留下北斗七星,
  让夜航者能识别方向:
  我顺着银河随意漫游,
  拜访了隔河遥望的织女、牛郎。

  用星星做珠子白云做线,
  我编了一串又编一串,
  最后连接到一起,
  做一个美丽的银冠。
  我戴着银冠左飞右舞,
  像骏马驰骋在草原;
  我高兴得东飘西逛,
  像海鸥翱翔在天边……










我和小树交朋友
(情境说话课教案)


[教学要求]
一、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初步知道树木生长的外部条件,教育一年级小朋友爱
护树木。
二、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继续训练说一句话,并能说得具体些,恰当地运用有
关句式。
课前准备:组织观察情境。
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
观察大树:树干笔直、粗壮、枝叶茂盛。
观察小树:树干细嫩,枝叶稀疏。
观察思考:小树怎么才能长成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和人的细心照顾--水分、养料
、没有虫害。
观察枯树:管理不好,小树就枯萎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语。揭示图画,说话训练。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校园里观察了树,有大树,有小树,绿绿的。有了这么多树
,我们的校园就怎么样?
二、揭示图画,说话训练:
1、这些树,都是老师带小朋友一起种的,你们看看,画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出示句子:"小朋友种树。"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句子。你们看看图,能把这个句子说
得具体些吗?
启发:例如小朋友什么时候种树?小朋友种了多少树?小朋友在哪儿种树?
例句:小朋友在校园里种了一棵树。
春天来了,小朋友在校园里种了一棵树。
启发:如果不说"春天来了",还可以怎么说,别人一听,也知道小朋友是在春天来
了的时候种树的?
(例句:春风轻轻地吹着,春雨沙沙地下着,小朋友在校园里种了一棵树。)
2.如果小朋友就是你,这句子又应该怎么说?可以有几种说法。
(例句:我种树。我在校园里种了一棵树。春天来了,我在校园里种了一棵树。)

启发:校园里不止你一个小朋友种了一棵树,而是这样。
这个句子又应该怎么说?
一排树。
/我们\ /
(春天, 在校园里种下 -许多树。 )
\大家/ \
一棵又一棵树。

小结:这样讲一句话,告诉别人,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别人一
听就明白了。
3.小树苗从苗圃里搬到我们校园里,开始心里有点儿害怕,那为什么呢?你们听
小树的话。(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树苗的自述,把学生带入情境,唤起学生对小
树苗的关切之情。)
(放录音)小树:今天,我搬到新家来了,啊呀,校园里这么多小朋友踢球、做游
戏。我真担心他们只顾玩,把我忘了;我更害怕,他们摇我,撞(zhuang)我,叫
我根扎不牢,个儿长不大。唉,我多想交几个好朋友帮助我。
你们听了小树的话,怎么想?你们中谁愿意和小树交朋友?
(板书文题;我和小树交朋友)
(例句:我想和小树交朋友。我也想和小树交朋友。大家都想和小树交朋友。
4.如果你直接和小树说话,又应该怎么说?提示。先要唤一声小树苗。
(例句:小树,我想和你交朋友。小树,我和你交朋友,好吗?)
5.你们都想和小树交朋友,那么小树去挑谁做他的好朋友呢?我们再来听听小树
的意见。
(放录音)小树:你们都想和我交朋友,你们准备怎么和我交朋友?
6.现在你们得动脑筋,回答小树的问题。
(例句:我给你浇水。我给你除草。我给你捉虫。我给你施肥。)
7.启发;是不是浇一次水?(进行词语训练)
出示:( )浇水 ( )促虫 ( )除草
8.除了帮小树浇水、捉虫、除草,我们还可以帮小树做点什么好事。
出示句式:如果……就……
(例句:小树,如果有小朋友摇晃你,我就连忙走上前去劝阻。小树,如果大风刮
歪了你,我就连忙用木条把你扶正。)
9.如果用"当……的时候……"会说吗?
扮演:(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进一步懂得怎么护树,并凭借这一情境进行语言
训练。)
一人作摇树姿势。
一人帮助、劝告。
小结:你们这么爱护小树,小树心里可快活了。
课中操 《小树苗,快快长》
10.小树要长得快,除了要我们人照顾,还需要大自然的帮助,你们知道小树生长
需要什么?
出示词语进行搭配 先加附加成分然后搭配。
( )阳光--照耀着个树。
( )雨水  吹动着小树。
( )风儿  浇灌着小树。
11.现在就请你们和阳光、春风、春雨说话,告诉他们要怎样爱小树。
引导学生唱起《小草歌》
(例句:阳光啊,请你……让小树_________,春风啊,请你……让小树
__________,春雨啊,请你……让小树__________。)
12.小树有阳光和风、雨水的照顾,又有你们小朋友的帮助,小树一定会快快长。

你们看。(在原来画面上的小树后,拉出事先安在后面的蓬勃的树叶,再在小树干
上,贴上粗壮的树干。)
13.这时小树会对你们说什么?谁能猜到。
("你们真是我的好朋友!")
14.进行综合训练,连贯地说段话,说说你原是一棵小树,怎么长成了一棵大树?

提示:
我原来是一棵小树。
阳光______,
风儿______,
雨水______,
小朋友帮我浇水、捉虫又除草。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长得很快,长成一棵大树,和小朋友一起长大。
三、总结:上了这一节说话课,小朋友知道了小树怎样长成大树。老师希望每个小
朋友都是小树的好朋友,细心帮助小树都长成大树。这样,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
乡就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春天我们在( )种了( )树。
大家
阳光__________。
风儿__________。
雨儿__________。
小朋友__________。
小树长得__________。















我拿到了新书
(情境说话、写话课教案)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体验拿来到新书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爱护课本的良好习惯。
2.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书时的神情动作,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
3. 继续训练学生正确完整地说一句话的能力,并能有条理地说清楚事情的经过。

课前准备:组织课前情境的观察。
  新学期伊始,学生的第一个希望是赶快拿到新书。发书前,儿童的这种主观需
求,与发书时的迫不及待、得到书后的愉快,这一系列的内心体验,瞬息即逝,需
要老师加以提示,以加深他们的这种内心体验,表达时,才能确切地遣词造句。
  班主任老师捧着一叠新书向教室走来时,我先前一步走时教室,并兴奋地向孩
子们报告:"同学们,钱老师捧着什么来了?"孩子们一看,连忙嚷嚷起来"新书来
了!""新书来了!"一时蜂拥上。当班主任老师要求孩子们坐上位置,我又及时要
他们捕捉当时所见的情景:刚才钱老师捧着新书怎么走进教室的,你们看到了大家
高兴得怎么跳起来,记住了吗?--以强化感知,加深记忆。
  班主任老师一个一个地叫唤学生名字到教室前面领书,其他都端坐在位置上。
我又说,"李老师知道,同学们坐得这么好,是希望钱老师赶快叫到自己,好早点
拿到书!哪怕早两分钟也是好的,对吗?"这一说孩子们更乐了,得到新书的愿望
更为强烈。
  在孩子得新书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翻开新书,恨不得一口气把新收读完。老
师能理解他们的心理,我和班主任老师一点也不打扰他们。教室里静静的,只听见
翻书的声音,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对新书的爱。快下课了,我说:"刚才老师没有要
求你们读新书,大家都那么津津有味地读着,可见同学们多么爱新书,回家后大家
说怎么办呢?……
  发书前后,我没有说几句话,但是,每一个过程,老师的语言都是有目的的
--加深儿童的内心感受,帮助儿童发现、体验他们自己对新书的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认识题目。讨论内容。讨论层次。提出写作要求(包括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认识题目。
同学们已升入二年级了。拿到新书那天,李老师看见小朋友一个个高兴极了。这一
课老师让大家把拿到新书的事情写下来,题目叫做《我拿到了新书》。
我们不但要会写一句句话,从今天开始还要学会把段段话写下来,写一篇篇文章。
写文章要有一个题目,就像我们学的课文一样,写文章就要围绕题目写。
二、 讨论内容。
1. 一开学,小朋友还没拿到新书的时候,你们心里怎么样?
(启发用"盼着"等词语)
2. 那天老师拿着一捆新书进教室,大家都高兴极了。你们那天看见老师是怎么走
进教室的?
口述练习:老师拿着一捆新书--地走进教室。
(启发用上"微笑着"、"满脸笑容"、"快步"等)
3. 老师拿着新书来了,你们怎么样?
口述练习:我们--。
(启发用上"连忙跑上去"、"迎上去"、"围着老师"等)
4. 你们怎么说的?
(启发口述"新书来啦!"
5. 你们是怎么说"新书来啦!"
口述练习:我们( )说:"新书来啦!--!
启发用上"高兴地"、"高声地喊"、"连声地喊"、"兴高彩烈地说"、"连蹦带跳地说
"等)
6. 你拿到新书又怎么办的?你怎么喜欢的?
口述练习:我拿到新书--。
三、 讨论层次,明确重点段落。
板书:
1. 我盼着发新书
2. 我拿到了新书
3. 我爱新书。
指点:这三部分哪一段是主要的?为什么?(对照题目,第二部分是重点)是重点
就要让它突出,那就要写得详细些,说得多一些。
(指名连贯口述)
四、 提出写作要求。
1. 要分段。
帮助认识段落:一层意思就是一段,一段有一个主要的意思,就像做一件衣服一样
,一部分是领子,一部分是袖子,一部分是正身。写文章也是这样。所以一段意思
讲好了,就要分段。
2. 要把一句一句写通顺。
3. 提出书写格式的要求,抄在作文本子前面:
① 写字姿势要正确,一尺距离保持好。
② 书写要认真,一笔一划不马虎。
③ 字的大小要适中,一个一个写端正。
④ 每段开头空两格,标点点在格子里。
⑤ 作文誊写后仔细检查不能忘。
五、 学习习作。
[板书设计]
我拿到了新书
句式:
老师[ ]走进教室。
1.盼着发新书
我们[ ]围上去。

我们[ ]说:
2.拿到了新书
我拿到新书----。
爱新书











我是什么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成的,引导学生注意
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及事物的因果关系。
二、进行初步的词语搭配及把比喻句补充完整的训练,逐步建立词和句的概念。
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能简单地说说水的
变化,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写字。(略)
第二读时:讲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了《我是什么》一课的生字,老师还没有让大家猜"我"是什么?
就有小朋友等不及了,在下面悄悄地猜起来了。你们猜"我"是什么?
二、讲读第三节。
1.好,你们没猜对,李老师来帮助你们。我们先来看第三节课文,在下面轻轻地
读读。
2.学生轻读第三节。(出示第三节课文板书。)
3.启发。课文上说,"我"在池子里怎么样,"我"在小溪里怎么样?你们想这个"我
"是谁呢?池子里有它,小溪里有它,江河里、海洋里都有它?是谁?(是水)
4.池子里的水怎么在睡觉,小溪里的水怎么在散步呢?江河里的水又怎么能跳舞
唱歌?
(提示句式,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内容。)
谁能说说:
池子里的水 ,就好像人在睡觉。
小溪里的水 ,就好像人在散步。
江河里的水 ,就好像人在奔跑。
他洋里的水 ,就好像人在跳舞唱歌。
5.朗读第三节。
现在大家知道了,"我"就是"水",现在读第三节,把"我"改成"水"读。(以帮助学
生理解课文。)
指导朗读:水在睡觉,静静的,要轻点;水在散步,要比"睡觉"响一点,应该由弱
一强,(老师示范)但是还比较轻,比较慢;在江河里奔跑了,怎么读?在海洋里
跳舞唱歌又该怎么读?
再读。
小结:水真有趣,它在池子里能睡觉,到了小溪会散步,到了江河就奔跑起来。哈
,到了海洋,它就跳起舞,唱起歌来了。
三、讲读第一节。
1.现在你们知道了,"我"就是水。课文一开始就说,"我会变"意思是"水会变。"
第二段最后一句又说,人们叫我"云",这就告诉我们水能变成云。(这样通过逻辑
推想,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简要板书:
我会变。 。人们叫"我"云。
2.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想一想,我是水,水会变。水会变成云,你们觉得有什
么感到奇怪的,有问题要问老师吗?(例:水怎么会变成云?)
3.现在我们讨论,水是怎么变成云的,看书能懂吗?
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做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水蒸发的现象:把热水倒在杯子里。

提示:水经过太阳一晒,就变成什么?
板书:
太阳(简笔画) 云(飘浮)





我们小朋友在科学常识课上学习过,水蒸汽,人的眼睛看得见吗?水蒸汽到了空中
,就结成了什么?许多许多极小极小的小水点。(指着正在向上蒸发的一片小水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我们让他连成一片,这就成了"云"。这样在空中飘着的
样子就?quot;飘浮"。(板书:飘浮)
4.水变成云,在空中飘浮着。我们先说说,大家都看到过云,你们看到哪些云?

(随着学生回答出示剪纸,用图画激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亿,凭借学生进入课文
描写的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看到过这些情景怎么样,你会说一句话吗?随你说哪一种。
(结合进行句子训练)
例句:
①天气晴朗,一朵又一朵白云在蓝天飘浮。
②蓝天上飘浮着朵朵白云。
例句:
①天要下雨了,天上布满乌云。
②天要下雨了,乌云翻滚。
③团团乌云从天边涌过来了,马上要下雨了。
例句:
①傍晚,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②早晨,朝霞满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结合指导读好深又,哭出"白""黑""红纱",而且要读出很美的语气。
5.齐读第一节。指点:"有时候……有时候……"就写出了变化。
6.轻声齐读。
练习:说明水是怎样变成云?
四、讲读第二节。
1. 水变成云,在空中飘浮着,又变成什么?自己读读第二节课文。
老师要求小朋友回答时用上"有时候……有时候……"
2.云在空中飘浮着,有时候变成小硬球,有时候变成小珠子,有时候又变成小花
朵。真会变。现在老师让小朋友来做游戏,帮助词语"找到自己人"。我这有六个词
语,谁能把六个词语排一排,谁和谁是一个东西,把它们摆在一条线上。
(出示:"小水珠、小硬球、小花朵、雨、雹子、雪"六个词语卡片,指名学生上来
排列,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明确词语相互之间搭配的关系。)
小珠子 小硬球 小花朵
雨 雹子 雪
3.课文上分别用了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落、打、飘",你们能再给它们找找谁和谁
搭配在一起。
卡片先后排列成下图:
小珠子 小硬球 小花朵
雨 雹子 雪


落 打 飘
4.引导推敲词语。我们把它们换个位置,能不能说,"小硬球""飘"下来,"小花朵
""打"下来?
指点:小雪花轻轻的,所以用"飘",读时要轻松些,拖长些;"雹子"最重,大雹子
还能打伤人和牲口,分量很重,所以用"打",要读得很有分量,不能轻飘飘的。在
什么清况下,什么东西用什么词,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很有讲究的。
朗读第二节。
5.小结:学到这儿,我们知道水真有趣,真会变。它会变成云,云又有白云、黑
云、红霞。又会变成雨、雹子、雪。
6.朗读1、2、3节。
7.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得到水,如果没有水将是怎样的情况?(没有水
,花儿,树儿怎么有水喝,田里的稻子、棉花、蔬菜也活不了,我们人没有水也就
不能生存。这都是水对人类的好处。但是我们人管不好水,它也会做坏事。你们知
道水发脾气会做哪些坏事?(学生回答后体会"温和"、"暴躁"的含义。)那我们小
朋友应该想办法管住水,叫水听人的使唤。
五、巩固练习。
1.口述"水"的变化。
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做讲解员,说明水是怎么变的。(通过说明用性口述,进一步掌
握常识性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口述。
2.总结。学了这课我们知道了,课文中的"我"原来就是水。水很会变,云、雨、
雪,雹子都是水变成的,水可以在小河里,还可以在大江里、海洋里。水为人类做
了很多好事,我们要研究水的脾气,让它为人类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板书设计]

太阳 冷风

云(飘浮)

小水珠 小硬球 小花朵
雨 雹子 雪

落 打 飘

池子 小溪 江河 海洋














小音乐家扬科
( 教学全过程教案)

[教学要求]
1.导学生通过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认识人剥削人的社会摧残人才的罪恶,从而体会
到自己童年的幸福。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学习本课生词;体会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继续进行段的
训练。
3.能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学习描写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
4.启发学生想象,描述画面,并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欲望。范读课文。读后谈感受。自学课文。讨论段
落划分。讲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第三课时:讲读课文第五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这一课我们再学习一篇写人文章《小音乐家杨科》,(板书:小音乐家扬科)
扬科是个波兰孩子的名字。这里的“扬”不是我们姓“杨”的“杨”,所以它不是
“木”的偏旁,波兰,你们知道吗?它是欧洲的一个国家。
每当我们提起“小音乐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心里都很羡慕。但是,
小音乐家扬科的命运却是十分悲惨的。
(引导儿童带着关注的心理学习新课。)
请你们打开课本,听一听,小音乐家扬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不幸。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感受。
(通过将题目作主语,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谈感受。)
小音乐家扬科。
(这样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小结: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这个故事的大意就清楚了。小音乐家扬科是个穷苦的孩
子。他非常爱音乐,因为他想看一看、摸一摸提琴,竟被地主打死了。
四、自学课文。
课文大意清楚了,还细道课文的层次,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你看
一看书后的第三题,根据那五个提纲把课文分成五段。
学生默读,试分段。
五、讨论段落划分。
六、讲读课文。
第一段。
1.指名读。
2. 扬科几岁就当了牧童?最后一句再来读一遍。深情地讲述:同学们,你们现在
几岁了?哦!你们有的十岁了,有的十一岁了,扬科在比你们小两、三岁的时候,
就离开了妈妈,到地主家里去放牛、放羊。扬科的妈妈怎么舍得呢!(利用儿童亲
身体验,激发情感,使学生在刚接触课文时,就朦胧地觉得扬科是值得同情的,这
样一步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3.默读课文。
启发边默读边想象画面:
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扬科的形象,你们读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什么地
方,有个什么样的牧童在放着牛羊。(并不立即要求学生描述,只是通过想象,进
入情境。)
4.提问:扬科长着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显然,他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可妈妈却为什么让扬科到地主家去做牧童?(解释:“短工”,引导学生读有关的
句子“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
5.讲比喻句“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寄居”是什么意思?居,是居
住,寄居,本来的意思是借了住。课文上是说妈妈今天在这家干活,明天在那家干
活,一切都得听主人的摆布,随时随地都可以叫她离开。这就像燕子寄居在人家的
檐下。从这个比喻里,使我们知道,扬科的妈妈生活很不安定,没有保障。
6.齐读本段。
小结:课文一开始就写了扬科和妈妈穷苦的生活。
第二段。
1.过渡:扬科虽然是个穷孩子,但非常爱音乐,他怎么爱呢?大家默读课文第二
段。
2.这一段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书上的哪一句话概括?
(读后以能找出“扬科很喜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概括全段内
容的答案为最宜。)
3.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具体说说走到哪里,听到什么乐声。走到哪里,又听到什
么乐声,最好能用上象声词。
例句:(1)小扬科在树林里,听见“噢咦、噢咦”的声音。
(2)小扬科来到小河旁,听到青蛙“呱呱呱”地叫着。
(3)小扬科在果园里,听到麻雀在“唧唧喳喳”地为他歌唱。
4.谁能把这些内容排成一连串的句子,最好先说一句,“无论……总……”;接
着,具体说,无论走到哪儿总能听到什么乐声;最后再说一句,“凡是……。”
(贯穿语言训练,使学生进入情境的感受分外明确,语言能力亦在其中得到培养、
提高。)
板书:
总 “无论……总……”
他来到……听到……
分 他来到……听到…… 或“在……在……在……”
他来到……听到……
总 “凡是……”

5.学生描述
6.指点:扬科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乐声。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
都注意听着,他觉得这些声音都是音乐。
从这儿我们知道扬科对声音特别敏感。这说明扬科具有音乐的天才。 难怪大伙儿
都叫他“小音乐家”。
小结:杨科很爱听自然界的音乐。

第 二 课 时

讲读第三段。
1.设问过渡:第三段一开始又说扬科在听音乐,这次他在哪儿听?
2.默读课文。
3.小扬科他在哪儿听音乐?是在旅店的里面,还是在外面;是门边,还是窗口?

(引导学生对扬科在墙角这意想不到的处所听音乐的感而为之动。)
指点:连门边、窗口都不让站!(激起学生情绪)他在哪儿呢?(“扬科悄悄地躲
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
4.这一句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躲)他为什么要躲呢?他曾经有过什么教
训?这个“躲”字说明了什么?(联系第二段中因为听风吹木叉而被监工毒打,点
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天才儿童的摧残。)
5. 指点:尽管是躲在墙角下,还是在“静听”,而且“常常”去听,说明他对音
乐爱的程度之深。
6.借着旅店的灯光,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在哪儿听音乐?同学们想象
一下那个情景,先交代清楚时间、地点,然后描绘一下,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在听音
乐,他怎么听着,听着…… 最后点明他是谁。(启发学生结合第一段中所描绘的
小扬科的形象加以想象描述。)
7.学生描述。
8.他静静地听着。在乐声中,什么声音最吸引他?(小提琴的美妙的声音。并抓
住“觉得”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小提琴的声音吸引了扬科,他简直听入了迷。以至
觉得“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这是他想象中的奇妙的情景

9.齐读“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两句。
10.扬科用什么做了一把小提琴?树皮和马鬃怎么能做小提琴呢?但为什么他还是
做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扬科多么爱小提琴!
11.教师深情地描述:小提琴使他着了迷,他愿“用自已的一切去交换”,然而他
知道,除了这瘦弱的身体,除了这破旧的衣服,他是一无所有的。于是他把要求降
低了又降低,“只要让他摸一下,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心满意足的了。”
(教师用语言描述情境,不仅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12.指导表情朗读,(进一步强化感知)“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一节,在“
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一句后停顿长些。突出“多么”、“要是”、“
真愿意”、“一切”“摸一摸”、“摸一下”等词语,把小扬科对小提琴的情感表
达出来。
指名读本段二、三两段。
小结:扬科在旅店外面听音乐,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
第四段。
1.过渡:自己做的一把毕竟太小,像蚊子在哼似的。刚巧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
琴,每当小提琴声响起时,小扬心里会怎么想呢?请看课文第三段。
2.指名读。
3.小扬科心里怎么想?照我们的想法:看一看总是可以的。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
单。扬科为了看个提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三个小节。
学生默读,要求把写扬科爱小提琴的句子画出来。
4.这三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并理清扬科动作程序:望、走、闯、跪)
5.扬科是个牧童,他住在草堆边,地主的食具间是不允许进去的。但是,他终于
走进去了,课文中打了一个什么比方,把小扬科当时的恐惧和情不自禁的心情写出
来了。
6.讲比喻句“自己好像是闯进笼子的小动物。”
(1)用“笼子”比喻什么?
(2)小扬科就像什么?
(3)笼子中的小动物的命运怎么样?(失去自由,随时都可能遭到主人的鞭打、
残害。)
(4)照应“他怕”、“他不敢动”、“恐惧越来越紧地抓住了他”。突出扬科的
“怕”。解释:恐惧,就是害怕。所以课文上说“夜静得可怕”,主要是说扬科心
里害怕。
(5)他是这样的害伯,但他却走进了地主的食具间,句子中的“闯”告诉我们什
么!(他对小提琴强烈的爱,战胜了“怕”,
这种“爱”已经到了没有办法阻挡的程度,这就是课文上所说的“无法抗拒的力量
”。)
(6)照应:“眼巴巴地望着”、“望了很久”、“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推着他往
前走”、“向门口移动”。
(7)指导朗读。这两节写了扬科心里的怕和爱。写扬科的“怕”,进一步写出地
主的残酷,也更衬托出扬科对小提琴的爱。我们朗读时,写“怕”的情绪,要读轻
声,好像不敢出声;写“爱”的感情,要读得深沉、强烈。(示范。)
7.提示:小扬科深情地望着小提琴,只是想做什么?
(他只是想仔细地看一看小提琴。照我们的看法,看一看总可以吧!)
8.默读本段三、四节。
9.扬科在小提琴面前跪下了。指导看插图。(注意他的动作,想象他的眼神。)

(凭借课文插图再现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进行一系列的语言训练,让学生表
达内心感受,把儿童的情绪推向高潮。)
说话训练(一):用第一人称描述儿童的内心活动。(板书:“我”)
(1)扬科终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小提琴,他心里会怎么想,或者会自言自语地说
什么?
(板书:“心想”、“自言自语地说”)
(2)引导学生复习朗读前一段中写小扬科爱小提琴的句子,
“只要让他摸一摸……”“扬科多么想仔细地……”“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
”用第一人称口述。扬科想:“我……”
说话训练(二):用第二人称,呼告的句式,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小扬科多么想把心里的话告诉小提琴,他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看图),这儿最好
用第几人称说?谁能把刚才说的换成“你……”的口气说说。
(提供导语:“小提琴啊,小提琴,……)(板书:小提琴呀,你……)
表情朗读本段第三节。(“扬科已经进了食具间……”)
说话训练(三):连贯描述图意。
在叙述过程中,要交代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在交代时间地
点时,也可适当地描述环境。(板书:时、地、人、事)(看图:月光透过窗户)

例话:
夜静得可怕。月光偏偏照在扬科身上,扬科跪在小提琴前,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
提琴。这时,他恐惧全部消散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望着小提琴出神,不禁伸
出颤抖的双手,小声地说:“小提琴啊,小提琴,我是多么想念你。今天我终于看
到了你,我多么想把你拿在手里,抚摸着你,哪怕一次,我也够满意了,至少可以
把你瞧个清楚。”
照应: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进一步感到小扬科对个提琴的爱已经形成了一股力量
,而这股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也就是“没有办法阻挡的”。
10.指名朗读全段。
11.过了一会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黑暗中发生了一下轻微的凄惨的响声。下面
接着写了许多声音,从这些声音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
能力)
指导朗读。这一节节奏要读得短促,显出紧张的气氛。


第 三 课 时

一、导入:扬科因为看小提琴被地主的仆人抓住了,而且被狠狠地打了一顿。但是
事情还没有结束,小扬科更悲惨的遭遇还在后面。
二、讲读课文。
第五段。
1.可怜的扬科被带到管家面前,下面有三个疑问句“怎么处理他呢?……”是写
谁在想?(是管家在想)(此处是一难点,应作提示。指导朗读语调,冷漠无情。

2.男女生轻声读。男生读第14节。女声读第15节。
指导朗读。“他母亲来了”,母亲是赶来的,要读得急促。后面停一下,表示母亲
看到了血肉模糊的儿子,伤心极了。“把他抱回家去”语气要沉重。“第二天……
”“第三天……”轻些、慢些,我们几乎不忍心读下去了。
(这一段表情朗读,师生共同进入情境,对小扬科悲惨的命运极端的同情,师生情
绪达到高潮。)
4.描述:这时候,我们仿佛看见小扬科更瘦弱了,躺在长凳上,他的呼吸巳经很
微弱了,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听什么?他的身边还放着什么?(启发儿童
想象,似乎看到了小扬科,让儿童的情感更深一层。)
5.指点:生活里的音乐是多么美妙,但这是最后一次了。这里“树皮做的提琴还
躺在他的身边”,这个“躺”字用得多好,说明只有他自己用树皮做的小提琴永远
伴随着他,好像连这小提琴也舍不得离开它的小主人。
6.齐读。
7.描述:生活里的音乐还是那样美好,小提琴是那么可爱,可是我们的小扬科却
要和我们永别了。我们都不忍心说“扬科死了”。作者是怎么说的?(“小音乐家
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动了。”
8.课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扬科的眼睛,那是怎样的眼睛?当扬科被叫到管家面前时
,他的眼睛怎样?
板书:

闪闪发光的

惊恐的 眼睛

瞪 着
睁 着 眼珠已经不再动了

指点照应;从小扬科眼睛的变化,可看出地主对小扬科的摧残,把这么一个可爱的
很有音乐天才的孩子,活活地打死了。所以说那一声琴响是“凄惨”的。
9.小扬科睁着眼睛,我们想一想,如果他还能说话,他想说什么?(他要责问这
个世界,你们为什么要打死我,我有什罪?妈妈,你一定要为你的孩子报仇。)
10.小扬科要说的没能说出来,作者是通过什么揭露这世界的不平的呢?(“白桦
树‘哗哗’地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其实,这就是写出了人的悲伤、愤怒。

11.表情朗读第五段。
小结:扬科终于被打死了。
三、总结全文。
1.通过说话练习,归纳全文。
 根据全文的内容,谁能把课题“小音乐家扬科 ”补充成一句话。
 扬科为什么被打死?小音乐家扬科为了看一下小提琴就要被打死,这是你意料中
的吗?还可以加上什么词儿?(竟、竟然)
 例:“小音乐家扬科为了看小提琴竟被地主活活地打死!”
2.学到这儿你们想说什么?(突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
3. 总结;小扬科是个具有音乐天才的孩子,非常可爱。孩子是这样的可爱,命
运是这样的悲惨,更使我们感到人吃人的剥削制度的可恨、可恶。假使小音乐家扬
科和我们一样,生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大音乐家,学了这篇
课文,更使我们感到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多么幸福!

 四、朗读课文四、五两段。
 五、练习书面描述图意。








冬爷爷的礼物
 (情境说话课教案)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6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