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esignerDrug ( 吉川春代),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许志琴:女构造地质学家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3月20日22:01:1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许志琴,从小喜欢地质,热衷于探索地球奥秘。从事地质工作40年,长期在青藏高原及造
山带进行野外作业,她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敬业精神在地质界是有名的,人称“拼命三
郎”。她无数次涉足于陡峻的群山、缺氧的高原和人烟稀少的荒漠,她工作过的地区有喜
马拉雅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可可西里、横断山、秦岭-大别山和天山等;还在
美洲的阿帕拉契山、科第勒拉山和安第斯山进行过考察,曾九次考察西欧的名山--阿尔卑
斯山。

  1980年,改革开放的机遇使许志琴成为首批赴国外进修的科研人员,法国蒙贝利埃大
学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玛托耶教授迎接了她。玛托耶将新的构造观及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的新方法教给了她,使她得到全新的启迪,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道路上迈开了崭新的步伐
,成为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结合的开拓人。

  80-90年代,国际地学界的“青藏高原热”持续高温,继80年代初中国与法国第一代喜
马拉雅山国际地学合作后,许志琴在中法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合作中起到了“桥” 的作用
。先后在秦岭-大别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昆仑山、祁连-阿尔金山等中法合作项目中
担任中方项目负责人。法方负责人为玛托耶教授和达波尼耶教授。

  许志琴院士的主要科研成果为:厘定了中国造山带中近50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建立了
西部主要造山带的变形构造格架,提出中亚最大的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650公里。提出划分
青藏高原结构新方案,根据深部资料,提出青藏高原超岩石圈断裂及深地幔结构框架和青
藏高原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新模式。

  首次在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为地学前缘领
域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奠定基础。

  自1989年起,许志琴联合中国地学家和钻探技术专家为中国“入地”计划的启动而努
力,经过10多年的奋斗,在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基金委支持下,使中国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成为中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及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在中国超高
压变质带上实施的5公里深的中国科钻第一井于2001年6月江苏省东海线开工,震动了国内
外地学界。许志琴院士现任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973”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以她为首的科技专家已取得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的重要进展
,该工程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其工程集体在 2004年获得“五一”劳动奖
状。

  许志琴回国后在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岩石圈构造物理实验室,经过10年奋斗又在原基
础上发展,建立了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她所带领的科研群体在地学前
缘领域----青藏高原及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上取得的大量创新成果得到在国内外地学界的
高度关注。

  许志琴发表专著8部,论文近200篇,两次获部科技二等奖第一名。

  在40年地质生涯中,许志琴碰到许多困难,不仅在野外考察中曾遇到洪水、泥石流、
暴风雪、翻车、高度缺氧及歹徒抢劫等生死考验;在探求科学的真谛中,也是荆棘重重。
在法国学习时,只学了一个月法语的许志琴硬是咬着牙在短时间内攻下了语言关,用流利
的法语通过博士学位答辩。2002年她得了重病,出院后不久又上了喜马拉雅。去年她腰锥
动了大手术,钉了8个钉子,许多人劝她“不能再出野外了”,但许志琴不听,柱着登山的
手杖步履艰难依然行进在山野中。许志琴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从不满足,她40年勤
奋工作,几乎没有假期。当了院士后,许多人说:“你已经功成名就,用不着再拼命干了
”。但她却认为当了院士只是新的起步,如果没有新的成果,说明自己不配院士的称号。

  许志琴,一个地质事业的痴迷,一个锲而不舍的地质女性。

    许志琴,1941年8月生于上海,原籍重庆,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7年
获法国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及地质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曾获有突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
手等奖励,是李四光科技奖第一个女得主。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9.132.188.7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