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eyefeng (年轻的辉格党人),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恐怖主义的精神分析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1月17日17:54:5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2004年11月17日09:42 作者:赵晓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恐怖主义和世界的对立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是不可能通
过简单的让步来消除的。

  三年前的一场惊世灾难,似乎让世界坠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2002年,在树影婆娑的
印尼巴厘岛,“伊斯兰祈祷团”策划的一次大爆炸夺去了202人的生命。10天之后,莫斯科
轴承厂文化宫的人质事件又制造了120位死难者。

  然而,恐怖分子的脚步并没有因为人们的泪水而有丝毫的迟滞,2003年,他们在车臣
、卡萨布兰卡、北奥塞梯、巴格达、伊斯坦布尔和孟买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案,造成 500
多人丧生。而到了2004年,恐怖主义的步伐越来越快了。 2月6日,莫斯科地铁爆炸,50死
130伤;3月11日,马德里爆炸,198死1800伤 ;8月24日,俄两架客机坠毁,89人全部遇难
;9月1日,北奥塞梯人质事件,至少300人死。

  面对穷凶极恶的恐怖主义,我们不仅需要愤怒的声讨和谴责,更需要理性的观察和判
断。事实上,丧心病狂的杀戮只是恐怖主义貌似强大的外在,穿越幽暗的时光隧道,我们
分明能看到恐怖主义那脆弱、敏感和彷徨的心。

  浓重的自卑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与西方之间曾屡屡出现征服与反征服、压迫与反压迫的
历史画面。在这场十字架与新月的长期较量中,起初是伊斯兰世界占上风。甚至到1683年
,奥斯曼帝国还再度包围了维也纳。但是,西方文明一直在伺机反击。从1095年到1291年
,在罗马教廷的组织下,西方基督教国家打着“反对异教徒”、夺回“圣墓”和“圣地”
的宗教口号,发动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这次事件使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
从此长期互相仇视。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西方工业革命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政治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使西方在同伊斯兰世界的斗争中取得了压倒性优
势。

  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偏袒以色列。正如以色
列前总理佩雷斯所说:“52年以来,美国从未拒绝过以色列的任何愿望。”正是这种偏袒
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一再失利,不得不投降认输,割地求和。有荣耀往昔
的穆斯林一次次吞下耻辱的苦果,其民族自信心遭到了致命打击。而且,一些中东国家还
同以色列分头媾和,追随美国,倒向西方,彼此纷争不休,最后还被西方视为贫穷、愚昧
、腐败和反对进步的化身。凡此种种,使广大穆斯林进一步强化了对西方文化的敌意,一
些人开始用暴力表达他们的愤怒。当别的都做不了时,在屈服和耻辱以外惟一能自己选择
的就是暴力。暴力仍旧改变不了处境,但至少可以表达反抗,可以纾缓心中积累的仇恨,
也可以洗刷被迫屈服的耻辱。而只有在仇恨达到极度的状态时,才会促使人宁愿以自己的
生命换取对敌人的惩罚。因此可以说,恐怖主义炸弹的爆炸,首先是仇恨的爆炸。

  而从19世纪开始,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精英们尝试了旨在改革和复兴民族国家的许多世
俗方法和道路。从阿富汗的现代主义改革呼吁,埃及阿里的西方化改革、到凯末尔主义,
再到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伊朗国王巴列维
领导的“白色革命”,但他们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伊斯兰社会的困境,没有实现预期的富
强和繁荣。在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上,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是社会心理发展的一个分水
岭。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此前如火如荼的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戛然而止。在世俗道路行不通的
同时,求助于《古兰经》的穆斯林却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穆斯林社会在现实中无助和
无望的困境其实在经书中早已有所预言,即,它是真主对不信者、背离者和偏离正道的社
会的惩治,是为了让民众敬畏,回归到正道上来。由此便提出了“回归伊斯兰正道”、“
伊斯兰是惟一救赎”等主张,并且赢得了大批对世俗政策深感失望的民众,从而使极端势
力获得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宗教精神的位移?

  毫无疑问,伊斯兰教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宗教。但同时一些宗教哲学家认为,伊斯兰教
的安拉是一个“无限的神”,神的全能凌驾于逻辑之上。这种思想被伊斯兰极端分子曲解
,幻化为排斥一切、独尊一元的宗教狂热和蔑视生命、献身未来的盲目冲动。于是,在今
天的伊斯兰恐怖分子的眼里,这世上没有无辜旁观的第三者,一个人不是真主的罪人,就
是蒙祝福的信徒,从道德的角度看无辜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无辜,他们都分担了这世界的
罪和不义,不挺身反对不义,不关心不公平的事,就是赞成不公不义;不反抗压迫,就是
帮助压迫,没有中立的余地。

  美国学者埃斯托波西在《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一书中就指出,“如果说
确实存在着一种伊斯兰的威胁,那么许多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相信,同时也存在着一种西
方的威胁——政治的、经济的和宗教文化霸权主义性质的威胁,一种以文化侵略相伴随的
政治占领。结果,穆斯林世界的许多人,如同他们在西方的对应物一样, 极容易倾心于简
便的反帝口号和把西方恶魔化。”

  十几个可以流畅地说英语、可以驾驶波音767的人,一定不是耳塞目闭的人,不是容易
欺骗的人。要驱动这些人视死如归,并且理直气壮地夺走成千上万平民的生命,靠的恐怕
不是金钱,而多半是内心深处的使命感。此时,被扭曲的宗教精神帮助复仇者用更为神圣
的道德压倒良心层面的道德,为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合理化辩护,以允诺
另一个世界的嘉奖和报偿来吸引不惜生命的献身。

  到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铲除恐怖主义的灵丹妙药。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需要
谨记的是:恐怖主义既然是一种“主义”,就不仅仅意味着打打杀杀,而肯定有意识形态
方面的诉求。对拉登这样的恐怖大亨而言,除非有一天全世界的妇女都戴上面纱、男人都
蓄起胡须,否则他是不会满足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恐怖主义和世界的对立更多的是生活
方式和价值观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让步来消除的。

--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
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妙,各样的知识,而且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
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
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
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6.3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