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ouhong (黑色唇膏), 信区: Film
标  题: 花样年华2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Tue Nov 21 11:40:41 2000), 转信



第二个要说的是虚与实,其实精于使用双关,也必
然要求善于处理虚实。在影片中陈先生和周太太都没有
出现,我们一直看陈太太和周先生两个人战战竞竞地接
触,同时何先生的家庭关系经陈太太的眼睛实在地展现
在我们面前。导演就用何先生的实对应陈先生、周太太
的虚,又用何先生与陈太太的关系的实对应陈太太、周
先生家庭生活的虚,反过来,陈太太、周先生的实又对
应着陈先生、周太太偷情的虚。还有两个小例子也颇有
意味,一个是陈周二人在餐厅吃饭,二人互为对方点了
他们配偶最喜欢的菜,吃饭的过程很完整,有很无聊,
而陈给周煮芝麻糊,我们并没看见周吃,却能感觉出其
中的情义。二是周璇的歌《花样年华》,当播音员说“
在日本公干的陈先生为在香港的陈太太点播周璇的‘花
样年华’”时,那分虚假和不实在就象我们经常故做惊
异地说“哇!你bf又送你花拉!”其实我们根本不在意
这种形式,然,当收音机里真的传出‘花样年华’的歌
声,并看到他们隔着一堵墙听歌的模样,那写意的处理
传达的竟是真实坚硬的感情,就像周璇的歌声一样是不
容质疑的真实。至少选择周璇的‘花样年华’为故事的
题目就已经可以看出王家卫不俗的品位。
    第三,说说影片的结尾,很明显,这个结尾在技术
上是对《阿甘正传》的模仿,但只是技术上的,其所要
传达的精神却是迥然不同的。我对王家卫特意选择柬埔
寨的吴哥窟作为意象不是很明白,我想或许出于两点考
虑吧,一是因为吴哥窟是亚洲的,故事也是写亚洲人的;
二是因为吴哥窟是神秘的,我们对它知之甚少,正象我
们对自己的灵魂无从了解一样。我想说的是结尾与全片
的强烈反差,在表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属于那个时代
的感情也永不再来这个主题上的特点。影片绝大部分时
间的画面都是阴暗,拥挤和弥散着暧昧的欲望的(这种
欲望正是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的反证),主角唯一的个
人空间是买面的过程和雨中的街道。影片的结尾却是舒
郎阔大的空间,原来热闹的如一家人的孙太太的房客变
成彼此互不理睬了。时代变了,人的感情内容也变了,
过去所孜孜以求的东西已变成毫无意义的牵挂了,要被
丢到神秘虚幻的吴哥窟里了。就连在前面实在地出现在
周先生面前,诱惑周先生的炳,到后面也躲到了暗处,
只有模糊的背影。时代变了,感情的内容也就随之变了。
    虽然吴哥窟这个意象有些突兀,王家卫还是达到了
目的。其实我真正喜欢的是影片的画面有一股老上海招
贴画的味道,还有张曼玉合身的旗袍。
    我说的都是一些技术上的细节,至于影片的内容恐
怕要有经历的人才能够体会。最后还想提一个人,就是
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有人评论说,普鲁
斯特用他的作品教导我们,对艺术而言,内容不是决定
性的,起决定作用的是艺术家处理内容的方法。前些日
子北京举办亨利摩尔雕塑展,曾有人批评摩尔雕塑的保
守性,认为正是创作“名作”的动机妨碍了摩尔对现代
性的了解。这些话应该让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了解,而
中国的艺术家不仅需要了解,还要信,否则现代艺术中
不会有中国人的身影。
    我的一个朋友还用散点透视比喻《花样年华》的结
构,我想他是对的。
    怎么样,是一篇又长又难看的文章吧!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202.120.107.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