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C (生不如死), 信区: Film
标  题: 第五代电影前史(34)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Nov  2 09:08:56 2002), 站内信件

第四章 出师篇 (11)
------------------------------------------------------------------------
--------
   1984年春节前夕,陈凯歌返回北京,带着丰富的感受和大量的素材,闭门埋
头,挥笔修改剧本——剧本的构想已经完全不是原来的情节剧套路,而是朝着一个
象征性的电影诗的路子去发展。虽然还有些朦胧,但根据采访的素材,要结构出一
个群体性的农民伟剧的思路已经确定。想用陕北农村婚嫁、祈雨……的群体性仪式
来展示广阔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民族的行为中再点染翠巧一家父女、姐弟的
命运。

  但是,铺陈的电影长卷上还缺少一、两个重大环节,还需要有一种表现阳刚之
美和粗犷气概的铿锵的音符。素来偏爱高远壮阔之美的陈凯歌,因为不能尽兴尽致
,因为缺少生动具象的材料而苦恼不巳。

  突然,在这个十分紧要的关头,张艺谋出现在他面前。他提前结束了在西安的
假期——本来他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回到西安应该跟父母和新婚久别的妻子欢
欢喜喜的过一个春节——匆匆赶来北京。此时张艺谋能来到他身边,无疑是他最盼
望最高兴的事情。

  张艺谋带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新素材。他在春节的电视节目里,看到了由西安
电视台拍摄的安塞腰鼓。几百个朴实强悍的庄稼汉,一色黑棉袄裤,头上扎着羊肚
子毛巾。在黄土坡上挥舞鼓锤,真是风雷滚滚,地动山摇。那是真正陕北农民的魂
魄气概……。张艺谋兴致勃勃、手舞足蹈地讲述着这个使他激动的场面。

  陈凯歌抑制住心头的兴奋,专注地听着他自信而肯定的语句,心中默默地自语
:这部命名为《黄土地》电影,已经看到成功的曙光了。

  陈凯歌和张艺谋的会合,决定了“第五代电影”的奠基。从会合的那一天起,
又决定了他们必然的分离。陈凯歌和张艺谋分离,导致了第五代电影的扩展、分化
和嬗变。

  他们之所以成为第五代电影的两个代表,是缘自他们都深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
乳汁。从《黄土地》创作的构思中,就明显地反映出这种相知和相通。《黄土地》
既是共同的真实感受的产物,也是共同的文化顿悟的交溶。在这里,我们引用陈、
张二人的创作阐释,最能一目了解。

  陈凯歌在《黄土地导演阐述》里写道:

  ……我们在佳县看到了黄河。
  它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它在亚洲的内陆上平铺而去;它的自由的身
姿和它详的底蕴,使我们想到我们民族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样沉沉的,静
静的流去。可是,在它的身边就是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黄河空自流
去,却不能解救为它的到来而闪开身去的广漠的荒野。这又使我们想到数千年历史
的荒凉。

  ……

  我把黄河的流向比作影片的结构,又把远观的流水比作占了影片相当大比重的
一部分句子。
  我的意思是,就结构而言,我们的影片应该是丰满而多变化的,具有自由甚至
是狂纵的态势,意写纵横,无拘无束。而就大部分具体句子而言,却是温厚,平缓
,取火之木,穿石之水,无风皱起,小有微澜。因而,大有响入云天的腰鼓阵,哀
吟动地的求雨声,小有人入夜深谈,河边浅唱。
  在总体构思的制约下,我们已经扫除了原剧本中的一切公然的对抗性因素。我
们不正面描写与黑暗势力的冲突,不正面铺排父女间的矛盾,不正面表现人物在接
受外部世界信息后的变化,也不点明人物出走的直接动机,而代之以看似疏落,却
符合时代特征和民族性格的人物关系。

  掌握本片风格的要领就是一个字:“藏。”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片风格的形象概括就叫作:“黄河远望。”
--

※ 修改:·KC 於 Nov  2 09:10:07 修改本文·[FROM: 192.168.48.120]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8.12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