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nyu (灵雨), 信区: Film
标  题: [推荐]经典记录——大师和他们的不朽影像(一)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un 11 15:54:26 2004), 转信

“我总是置身于世界的大事件中”--世界著名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
世界纪录电影经典的展示,世界纪录电影大师的集会,世界纪录电影美学的史诗。
第一次大规模介绍20世纪世界纪录电影大师及其经典作品。
第一次披露鲜为人知的经典电影资料。
16位世界电影大师集全新精彩放送。

  人类从二十世纪走入二十一世纪,仿佛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值得回味的东西
却多而又多。翻开历史,二十世纪已经过去的政治、科技、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
响我们的生活,并不断地冲击着我们旧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一种绝妙的传递情
感的工具。它作为现实的电影眼睛,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的精彩一面和发人深醒的
丑陋一面,在人们的心中引起阵阵涟漪。
  16集的篇幅,展示了16位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与人生历程。这是一部20世纪纪
录电影的史诗,一部带有历史揭秘特征、故事性强的世界经典纪录电影画卷。本片
是一部世界纪录电影史的影像版,其中的许多作品是中国观众没有机会看到的,如
美国直接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推销员》、《灰色花园》等,堪称纪录电
影史上的里程碑。电影在轻轻地细述她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透过影像,倾听大师
们的声音,感受那段逝去的日子吧。


05.18.04.Classic.Documentary.Vol1-2.2002.DVDRip.XviD-YYddr

《经典纪录》之一 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1884—1951),美国
(Classic Documentary-Robert Flaherty)

  一位终其一生都在远离文明的世界里,以浪漫主义的眼光和探险家的品性追寻
纪录片艺术和人生真实的导演弗拉哈迪,在《北方纳努克》、《亚兰岛人》、《路
易斯安娜州的故事》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影片里,这位被尊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和影视人类学鼻祖的弗拉哈迪探索和寻找到了什么呢?是整个世界还是整个自我?
答案由自己去揭晓吧。

    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直接反映生活的一个片种。它从
现实生活本身选取典型,提炼主题,通过电影形象再现生活。在准确、客观地反映
生活方面,它与新闻报道相同,但大多数纪录片并不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而更近
似于文学创作中的报告文学。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因而能
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影响、激励和
启迪观众,使观众能从中认识生活、重温历史、欣赏艺术,从而实现它的社会功能。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J.格里尔逊于1926年在一篇评论中最先使用的。

    发展历史 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
片。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L·
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
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

    从19世纪的最后几年起,电影开始用于新闻题材的报道;俄国的沙皇加冕、英
国的英王亲临奥林匹克开幕式、西班牙的斗牛、澳大利亚的竞走等新闻事件,都搬
上了银幕,成为初期纪录电影的主要题材。

    1923年R·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
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
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摄的。1913年弗
拉哈迪随一个探险队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矿。他用摄影机客观地纪录了居住在那里的
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这一次所拍的 3万英尺底片后来全部在火灾中烧毁了。后来他
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去进行拍摄。这次他吸收了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参加拍摄
工作。有些镜头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摄的。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
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
都是真实的。由于这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录影片,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电影
之父”。

代表作品:
《北方纳努克》Nannook of North,1922
《工业化英国》Industrial Britain,1933
《亚兰岛人》Man of Aran,1934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Louisiana Story,1948

~~~~~~~~~~~~~~~~~~~~~~~~~~~~~~~~~~~~~~~~~~~~~~~~~~~~~~~~~~~~~~~
《经典纪录》之二 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俄罗斯
 (Classic Documentary-Dziga Vertov)

  维尔托夫,一位在1929年就胆敢判处世界电影死刑的创世纪天才。他惊人的先
锋电影理论是几十年之后著名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世界两大纪录电影运
动的源头。天才的命运总是不幸的,38岁的维尔托夫就被剥夺了创作的自由。然而
,天才从来都是时间的杀手。在《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热情》、《
列宁的三支歌》中,他天才的电影才华今天仍令人眩晕和惊叹!

  与格里尔逊同时代的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虽然没有对纪录片做过明确的定
义,但他警告人们说,要警惕“被辉煌的技巧外衣包裹起来的戏剧式电影”,因为
这种电影是一种新的“麻痹人民的鸦片”,催促电影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给
后人留下了“真理电影”的观念。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真实电影”或“真理电影”
直接源自维尔托夫的这种观念,继承了他的“电影眼睛”学说,强调纪录电影应
对现实进行“客观”展示。就影片表现范围而言,“真实电影”比格里尔逊所说的
纪录片宽泛了许多,从影片样式来看,这种电影可以说是对格里尔逊式的以解说为
主的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片没有一句解说
词,只是“客观地”记录被摄对象的声音。
    1922年和平恢复以后,国民经济开始重建。列宁发出了这样的号召:“在所有
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一号召立即成为行动的纲领。制片厂开始
恢复生产。战前的技术家和艺术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完
成了一部巨大的作品《阿艾里塔》,这部影片由普洛塔占诺夫导演,在“构成主义”
式的奇特布景中拍成。但未来的苏联电影已在一些由政府支持的、青年人所组成
的先锋派团体中逐渐形成,其中有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柯静采夫、特拉乌
别尔格、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组织的“奇异演员养成所”和吉加·维尔托夫组
织的、最早出现的“电影眼睛派”。
    吉加·维尔托夫在1916年作为未来派的音乐家时曾创立了一个“听觉实验室”,
把留声机录下来的声响加以剪辑,创作出一种无乐谱的“具体音乐”。1918年,
维尔托夫成为苏维埃最早新闻纪录片《电影新闻周报》的编辑和剪辑师。随后他通
过新闻片的剪辑,制作了最早的历史长片《内战史》,还导演了几部纪录片,创办
了一种不定期发行的杂志片,采用《真理报》的报名,起名为《电影真理报》。
    从1920年起,这位理论家就宣传“电影眼睛”的优越性。他把场面调度、电影
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称之为资产阶级的发明物,统统加以排斥,而主张只用“实
况拍摄”的方法,即拍摄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方法。1923年后,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
——摄影师米哈依·考夫曼一起鼓吹用不为被摄者所觉察的方法拍摄“生活即景”。
在“电影眼睛派”看来,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通过片内字幕)与蒙太奇之
中。电影创作者的个性表现在纪录资料的选择、并列、新的时间空间的创造,以及
作为理论家的维尔托夫想从中建立科学法则的一切创作方法。
    这种显然过偏的理论,首先在苏联、以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促使
人们注意蒙太奇的重要性,必须把人在其社会环境和他的生活中拍下来;它给予纪
录电影以极大的推动,并为电影创造了一些新的样式。
    但这种理论在实践上却遇到一些不能克服的困难。人们的眼睛可以经常没有多
大困难地“抓住生活的即景”,可是摄影机却是一种笨拙的机器,需要严格的照明
条件,因此拍下来的景物很可能使人失望。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考夫曼,固然能够
不很困难地拍摄一些常见的实况,如各种典礼、演说、集会、游行示威、运动会等
等;或者某些个别的情况,如一些儿童们聚精会神地看戏而不注意摄影师的情景。
可是当他们想表现情感甚或劳动时,摄影机就不可能发挥人的眼睛的作用。例如,
为了要把一家人在墓前哭泣的情形拍成影片,那就需要躲在树林里用拍摄野兽片所
用的那种望远镜镜头来拍摄。而这种技术的运用范围却必然有限。要想真正实现所
谓“电影的眼睛”,势必需要发明一种和人的眼睛一样敏感、灵活的摄影机的眼睛
(和耳朵)。这种预想到1960年在人们称为“真实电影”中才变成现实。但“真实
电影”这个名词在1940年前并未被维尔托夫用来表示一种理论的意义。
    尽管有这样一些限制和过偏的情形,维尔托夫仍摄制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影
片,如《一片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在
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带摄影机的人》、《顿巴斯交响曲》等影片。他在有
声电影初期还完成了一部杰作《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
(摘自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巨著《世界电影史》之第十章 苏联电影的
勃兴。)

代表作品:
《电影眼睛》Kinoks:A Revolution,1923
《带摄影机的人》 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192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Three Song about Lenin,1934
《热情:顿巴斯交响曲》 Enthusiasm:Symphony of Don Basin,1931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0.21.224.23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