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nyu (灵雨), 信区: Film
标  题: [推荐]经典记录——大师和他们的不朽影像(六)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un 11 16:25:50 2004), 站内信件

05.25.04.Classic.Documentary.Vol11-12.2002.DVDRip.XviD-YYddr

《经典纪录》之十一-阿仑·雷乃Alain Resnais(1922——),法国
(Classic Documentary-Alain Renais)


  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以他的影片为电影建立起语法的导演阿仑·雷乃。他
以一部纪录电影起家,本来只为挣点钱而为之的他,却完成了部世界经典。《夜与
雾》在纷繁的二战反思影片中脱颖而出,雄浑大气,发人深醒。


关于法国导演阿伦·雷奈

--人人都爱阿伦·雷奈

文/程青松


  彼得·格林纳威用《八个半女人》向他喜欢的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表示致敬,不
过,他最喜欢的导演还是法国新浪潮的主将阿伦·雷奈。阿伦·雷奈在电影史上的
位置丝毫不亚于戈达尔。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有一句话:"许多导演想在每一部影
片中说太多的道理,可是他们并不成功,而有一些导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电影
只讲述一个道理,我是属于后者的……"无疑阿伦·雷奈也是这样的导演--"形式就
是风格。"阿伦·雷奈通过《天意》中的老作家一语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

  阿伦·雷奈1922年生于法国的布丹,幼年时代,从流行的小说、电影到普鲁斯
(Proust)、赫胥黎(Huxley)和曼丝菲尔德(Mansfield)的文学以至漫画都是
他涉猎的范围,为了看没有法译本的连环画甚至跑去意大利!雷奈后来甚至说漫画
是第一个让他认识到电影技巧的媒介。

  1939年,雷奈在巴黎的生活目标是由一个教师到舞台表演。1943年,他考进法
国高等电影学院,但只读了18个月就退学了。他说那里的课程不及他在昂利·朗瓦
的法国电影资料馆看的经典电影得益大。

  之后搬到赛纳河左岸的雷奈是以拍摄和剪辑纪录片和"艺术"片为主正式开始了
他的电影事业。在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重要
实验。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高》35mm的重拍版本,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
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电影史上,画家的故事是最受欢迎的题材,绘画和
电影之间的近亲关系使得后现代的电影艺术家彼得·格林纳威、德里克·贾曼,包
括黑泽明都在自己的电影中向画家致敬。阿伦·雷奈在1950年的短片《格尔尼卡》
中用自己独特的蒙太奇手法把毕加索的名画和他较带希望的作品及超现实主义诗人
Paul Eluarcl的解说拼合在一起,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1955年,他的另
一部经典短片《夜与雾》面世,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雷奈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
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又一次撼动人心,而对于《夜与雾》来说更
重要的一点是:记忆与遗忘这个雷奈电影的母题是在这部影片中开始出现的。

  也正是因为此,令人迷茫于把雷奈定义为"现代主义大师"还是"后现代主义大
师"的问题终于解到了解决。美国电影理论家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中曾指出:"过去不仅仅过去了,而且在现时仍然存在;现时中存在着某种由近及
远的对时间的组织,过去就从中表现出来,或体现在纪念碑、古董上,或体现在关
于过去的意识中。过去意识既表现在历史上,也表现在个人身上,在历史那里就是
传统,在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记忆。现代主义的倾向,是同时探讨历史传统和个人记
忆这两个方面。在后现代主义中,关于过去的这种深度消失了,我们只存在于现时
,没有历史;历史只是一堆文本、档案,记录的是个确已不存在的事件或时代,留
下来的只是一些纸、文件袋。"阿伦·雷奈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广岛之恋》
中作为历史的一战、二战及原子弹爆炸与作为个人记忆的女主人公同两个男子之间
的恋情;作为战争记忆的《夜与雾》中纳粹时代的犹太集中营;《穆里爱》中法国
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暴利;政治立场非常强的《远离越南》与以英国为背景而触
及了智利独裁政府的暗杀活动的《天意》;以及《活在战争的梦魇》这部60年代重
要的政治电影之一,雷奈再次把西班牙内战的题材搬上银幕,讲述一个流亡法国的
西班牙异议人士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佛朗哥政权的不满。剧中一句"战争虽然完结
,打斗依然继续"成了传诵一时的名句;更有找寻个人记忆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由此似乎确定了阿伦·雷奈是"现代主义大师"了。但正如阿伦·雷奈自己所言"形
式就风格",他一生在电影形式上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不断令人有所期待的大师"。

代表作品:
《夜与雾》Night and Fog,1955
故事片:
《广岛之恋》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
《经典纪录》之十二-梅索斯兄弟
阿尔伯特·梅索斯 Aobert Maysles(1933—)
大卫·梅索斯 David Maysles(1931—1987),美国
(Classic Documentary-Maysles Brothers)

  一个是纪录电影的耳朵,一个是眼睛,一台摄影机和一个话筒连接起兄弟两个
的灵感。拍摄纪录电影配合最为默契的梅索斯兄弟,是直接电影的创造者,也是代
表人物,他们兄弟俩一起合作30余年,创作了14部作品,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世界纪
录电影史的经典,他们拍摄的滚石和披头士是20世纪60年代风靡西方的两支乐队,
他们用镜头记录了“推销员”这个特殊的人群、对准“灰色花园”中奇特的母女,
这些影片至今仍在美国影院放映,成为国际电影节经典回放节目。

  直接电影发端于60年代的美国,这一运动的意义主要是在技术上的:轻便的
16毫米摄影机和同期录音技术的配合,使得纪录片更自然更直接纪录下被拍摄者的
客观影像。梅索斯兄弟的《推销员》是这一流派的经典,摄影机纪录下了四个《圣
经》推销员工作、生活的诸多场景,在平凡中闪现出生活的戏剧色彩。
  直接电影对于摇滚乐也是相当重要的,梅索斯兄弟的《甲壳虫乐队第一次美国
之行》、讲述滚石乐队的《给我避难所》,彭尼贝克的《蒙特利音乐节》,都是这
方面的杰作。

  梅索兄弟的《灰色花园》(Grey Gardens)以七个月的时间贴身记录了贾桂琳甘
乃迪一对远亲母女纠葛的关系,导演拍摄两人喂猫、喂浣熊、吃饭、回忆往事和彼
此埋怨。观众对她们的实际背景所知不多,却可以透过影片内容,极生动地见识到
这两人的性格及互动,所谓真实电影的长处与局限,在本片中皆表露无遗。

相关理论:
    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
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
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
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
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
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
《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
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
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
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
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
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
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
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
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代表作品:
《披头士》 The Beatls First U·S Visit,1964
《给我庇护》Give me shelter,1970
《推销员》Salesman,1969
《灰色花园》The Grey Garden,1975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0.21.224.23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