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yss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信区: Film
标  题: 别了,《星球大战》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5月20日14:54:14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别了,《星球大战》
   作者: 赵洋
   来源:雅道网综合报道 2005年05月19日 18:34
   http://web.yadoor.net/Article/2005-05-19/1765.shtml



  《星球大战》已经终结,奇幻史诗片还会远吗?

  随着数字化影院中的黑暗被滚过屏幕的一行行英文字母驱散——“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改编自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主题音乐
渐强,全球星战迷都屏住呼吸,以极其矛盾的心情迎来了《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
。喜的是三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愁的是乔治-卢卡斯竟然把银河帝国接下来的命运交给
了影迷的想象力,宣布不再接着拍摄三部曲了。

  有着28年历史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正徐徐落幕。

  但谁能说卢卡斯不是功成身退,谢幕于正盛之时呢?欣闻他又要回归实验电影,但愿
他在由奢入简的路上走好。

  出于先入为主的成见,我对《星球大战》素无好感,这也可能是代差所致。我第一次
看到绝地武士挥舞光剑,已经是《星球大战:新希望》首映的十几年之后了。况且,此前我
的想象力已经被凡尔纳、威尔斯、阿西莫夫、克拉克等科幻大师激发出来,所以对这个充满
了骑士风格与封建意识的“科幻”电影嗤之以鼻。我发现无法把这部拍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
电影安插进从古典到黄金时代、从新浪潮到赛博朋客的任何主流科幻文艺类别。也就是说,
从科幻文艺的角度来看,《星球大战》的故事根本不入流。非要给它归个类,充其量也就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在美国流行的廉价“太空歌剧”——把新大陆的牛仔故事与老
欧洲的骑士传奇硬搬到了太空中演绎而已。

  不少人都说《星球大战》不能算科幻片,应该是广义的奇幻片。可是里面又是飞船又
是克隆的颇能迷惑观众,让我们以为未来世界就该这个样。哪里知道真空中根本看不见激光
束的轨迹、也听不到嗖嗖声;没出过远门的主人公在风景迥异的殖民星球到处乱窜也不带个
氧气面罩;根本不需考虑空气阻力的太空战舰却全都模仿水面舰艇的梭形外观——科技硬伤
多的可以写一本书,连Discovery频道都新拍了一部《<星球大战>中的科学》来帮他圆谎。
这一切都令人怀疑是否编剧直接把维多利亚时代的日不落帝国搬到了群星间。

  即便是情节也是老掉牙的成长、英雄、权力、爱情、阴谋、战争——这些元素放之四
海而皆准,无论是在公元前后的罗马,十三世纪的中亚或者四万年后的太空上演都说得过去



  或许,《星球大战》的唯一贡献,就是被用作里根政府“战略防御计划”(SDI)的诨
名,唬了老百姓一跳,推动冷战早早结束。

  说《星球大战》是“拼贴电影”毫不为过,一般认为,《星球大战》的故事背景,是
受了阿西莫夫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基地》系列小说的影响。在《基地》中,阿西莫夫第
一次设想了一个由地球人移民而形成的银河系文明。

  而建立在“大能”或“原力”(the Force)基础上的绝地武士体系,也是卢卡斯受东
方神秘主义启发琢磨出来的,加上西方骑士传统,东西合璧天衣无缝。说得通俗些,the
Force就是中国的“内功”,可以自练,也能传授,只是绝地武士以力御“光剑”的本事在
中国尚有六脉神剑、独孤九剑、小李飞刀等多种版本。

  其实《星球大战》就是一个现代神话,一个在后工业时代应运而生的童话,就像武侠
小说是后农业时代的童话一样。

  美国建国历史短,作家如果靠历史小说宣泄想象力,一不留神就回到了旧世界的一亩
三分地。与其给别人做嫁衣裳,还不如意淫未来来得过瘾。于是不少想象力过剩的作家走上
了欧洲人趟出的科幻一途。

  只是未来技术进步还好推测:汽车变飞车、火箭推进改时空跃迁、生病开刀变成吞服
医疗机器人……但是社会形态、经济制度、人类情感在成千上万年后会是个什么样子就匪夷
所思了。

  所以天才如威尔斯者可以幻想出时间旅行,却设定78万年后的地球仍是“人吃人”的
社会(《时间机器》)。阿西莫夫可以大书特书星系殖民,但银河帝国仍不脱罗马帝国的兴
衰铁律(《基地》、《天上的小石子》);纵使机器人产生感情,正电子脑里也不过是男欢
女爱(《变人》)。克拉克借库布里克之镜头,让宇航员鲍曼神游亿万光年之外,看到的还
是繁忙的太空港,充其量是使用超时空传送的物流中心而已(《2001太空漫游》)。

  大师尚不能免俗,我们也不必苛求好莱坞做出榜样。归根结底,还是林语堂说得好,
“永恒不变的人性”。人类有历史记忆的五千年以来,人性、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变化微乎
其微。让今人打破思维定势去幻想并不存在的全新的人的故事,谈何容易!

  不过也不是没有想象丰富、含义隽永的科幻电影。讲存在的《黑客帝国》、讲外星人
的《第三类接触》、讲末世的《十二猴子》、讲体制的《巴西》等等都不错。但要论科幻史
诗片,拿得上台面的还非《星球大战》莫属。难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想想卢卡斯也不容易,在没有电脑特技的70年代,硬是用纸板和泡沫做出了太空舰队
火并的场面。以残障人士扮演特别矮小的机器人也是特效史上的佳话。好歹也发掘了特效制
作的工具价值。
  最关键的是,卢卡斯能挠到美国人的痒处。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失利、阿波罗登
月结束、美国处于冷战的下风。这时,一下子抛出一个包含了个人奋斗、太空时代、反抗暴
政的万花筒,怎不令人振奋。

  卢卡斯也曾艺术过。1971年他还是愤青时,拍出了《THX1138》这样的前卫科幻电影,
颇得反面乌托邦思想的真传。无奈片子不叫座,又没有评奖一类的好事,在娱乐大鳄的逼
迫下,也就只好涂脂抹粉,投奔普罗大众了。

  但时代不同了,《星球大战》之类的奇幻史诗片在信息时代愈发显得恐龙起来。第二
套三部曲的成功完全是借首部曲的余音绕梁。如果没有那些经历过首部曲震撼的美国人造势
,很难想象眼睛雪亮的世界人民会为之狂热。

  这些年科幻片也是风水轮流转,生物技术初露狰狞,就有《侏罗纪公园》横扫全球;
“信息高速公路”刚铺到中国,《黑客帝国》已经来挑战真实世界了。

  接下来呢?会是纳米技术的“灰雾”还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的无厘头?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奇幻史诗片可以歇一歇了。

  毕竟,在《星球大战》之前,史诗都是语言化的,高度依赖读者的想象。而且,史诗
都取材于历史,从《奥德赛》到《格萨尔王传》再到《三国演义》莫不如此。但《星球大战
》以画面音效剥夺了受众的想象,以似曾相识的未来史取代了经过积淀的历史记忆。实在罪
不可赦。

  星球大战的烽火虽已熄灭,奇幻史诗片却远未寿终正寝。偃旗息鼓的它,还会在合适
的时候,改头换面,再度风靡,唤起众生对英雄伟业的憧憬共鸣。除非,人性变了。

  克拉克有个短篇,讲的是多少万年以后,外星人来到了毫无生机的地球从事考古。它
们发现了一个藏在圆铁盒子里的资料。智慧的外星人动用先进科技,充分解读了这份资料的
方方面面,从个体行为到社会建构,从意识形态到科技水平,出了多少篇学术论文、造就了
多少位地球学大师。唯独没弄明白的,就是在这卷胶片最后几桢出现的“迪斯尼出品”是啥
意思。

  现在,《星球大战》终于落幕了,很好,建立在光影之上的史诗终归是不可靠的。



--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
  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
  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闪耀。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
  就象鸟在一片纯光中坚持了阴影。
※ 修改:·tyss 於 05月20日14:55:42 修改本文·[FROM: 192.168.45.212]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5.21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