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nyu (灵雨), 信区: Film
标  题: 钢琴教师:冷冽疏离下的爱欲纠缠(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Jun  8 19:30:11 2002), 转信

《钢琴教师》LA PIANISTE/The Piano Teacher

法国/奥地利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

主演:安妮·吉拉多特Annie GIRARDOT
   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
   贝诺特·马吉梅尔Benoit Magimel

剧情简介:
  年届四十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她与专横的母亲生活
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没有男人的位置。艾丽
卡感到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
欲望。她的人生因为一个学生的引诱而改变了……

幕后: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早年曾在维也纳学习过哲学、心理学和戏剧。这样的学
习经历对他后来的电影生涯影响很大。他创作了一系列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其中包括根据卡夫卡同名小说改编的《城堡》。他的其他的作品基本都可以算是
心理分析剧。去年他凭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未知密码》(Code Unknown)
入选戛纳电影节。

  影片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Elfriede Jelinek的小说改编,对于她的女主角,
原作者曾经说过:“她那遭受压制的性欲在偷窥中得到发泄,她只是一个不能正
常享受生命和欲望的女人。甚至连偷窥也是男人的特权:女人总是只能成为被看
的对象,从来就不是主动观看的人。”当问及为什么选择这部十年前问世的小说
时,哈内克回答:“首先因为有人向我推荐了它。其次,因为这部作品引人注目
之处在于它包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社会思辨和批判意识,已经超出了私人关系范
畴。它能够引起如此多的联想,已绝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第三,因为这里有
三个很有趣的人物。”影片大胆而疯狂的性描写无疑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是法国著名女演员,而贝诺特·马吉梅尔则曾与朱丽
叶·比诺什共同主演《世纪孤儿》(Les Enfants du siècle)。
  影片看上去与曾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瑞典电影《教室别恋》有些相
似。只是那部是从少年的青春冲动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侧重于表现女性的生命
体验。

  本片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最佳男女主角三项大奖。


评论:冷冽疏离下的爱欲纠缠

  记得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有权利,拒绝别人加诸在自己身上任何违反自己
意愿的事”,也记得有人说过,“爱只不过是两个人之间权力互动的关系”。个
人以为,《钢琴教师》(La Pianiste)便充分地表现这种权力极度不对等关系
下对人心灵的戕害。

  爱莉卡(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是一位严峻不阿的钢琴教师。
年近四十仍与占有欲强的母亲住在一起,和母亲互相敌视却互相依赖的情结压迫
着她的生活。外表上她仍然是一位道貌岸然的钢琴教师,但在心灵没有出路的她
却以观赏色情录影带与偷窥作为发泄。长久被禁锢的欲望,却被一个年轻帅气的
男学生华特(贝诺特·马吉梅尔Benoit Maqimel饰)掀开。在男主角猛烈天真的
追求下,爱莉卡却无法以一般人的爱情示人,于是与男学生展开了连串病态暴力
的性冒险。

  对于坐在电影院的影迷来说,《钢琴教师》最令人惊慑的莫过于爱莉卡种种
变态的性狂想。关于这部分,似乎可以与电影《罗曼史》(Romance X)和《鹅毛
笔》(Quills)相互对照。大众最容易误解或不解的是在玩虐双方之间的权力关系,
事实上施虐者不见得是主导享乐的一方,受虐者也不见得是受支配的一方。

  爱莉卡的生命全为母亲掌控,天生注定的权力不对等关系带来的是一个永远
逃不出的牢笼,无法承受母亲过多的爱,却无力逃离大胆飞去,只好丧失了爱人
与被爱的能力。于是,性变态的狂想成了心理逃避与解放的管道。性变态的理论
为:性压抑所造成的羞耻、痛苦、厌恶等感情,在性变态活动中反而被转化为积
极的快感,因而克服了性压抑,而达到更愉悦的性。也因此,玩虐需要藉由极端
的感官刺激才能达到极端的性高潮快感。

  玩虐带来的性高潮代表的是一种全然的自由及对权力压迫的一种反抗,这是
《罗曼史》与《鹅毛笔》所要探讨的命题。而《钢琴教师》触及的是更赤裸裸的
爱欲宰制。在女生厕所中,爱莉卡只许替华特自慰,不许华特发泄,正是企图以
性与爱对华特进行绝对控制,与她刚正严厉的教师形象相似,她要求的是属于她
个人的性爱方式。因此爱莉卡郑而重之地把信交给华特,其实是她把自己最私密
的性幻想暴露给她认定的男人,这是她自己“爱”的表现。然而犹如仪式般的性
虐待狂想被自己的男人狠狠地唾弃鄙夷,就像恋人们失败的第一次,之后一切开
始走调。爱莉卡从先前期望的主控地位委曲求全契合华特的性爱要求,但在爱情
满目疮痍的她已经不能够享有一般人的性爱,于是再次遭受挫败。但屡次被刺激
的华特无法克制自己的性冲动,冲进爱莉卡的家强暴了她!权力关系完全翻转,
爱情也被消磨殆尽,从容自由的性幻想被还原成心灵的苦痛与肉体的创伤。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一向善于以过于冷冽疏离的立场冲击
观众的视觉神经与精神负荷。《钢琴教师》中他完整精确地塑造这么一个极具冲
突偏执的角色爱莉卡。我个人没有学过钢琴,却也知道古典乐器学习过程中所需
要的严谨与专注;加上有能力培养孩子学习古典乐器的家庭多半居于中产阶级以
上,对于孩子的教育通常格外期待重视。选择“钢琴教师”这样的背景自然有其
先天的优势。导演显然将爱莉卡极端的性格归咎于母亲高压的控制与过分的期望,
也因此爱莉卡对于那位资质聪颖的女学生,心里赏识,但口头上仍以贬抑辱骂的
方式教导,最后竟因妒火燃烧毁灭其钢琴生命;这种对下一代兼具认同与嫉妒的
微妙情结,亦为角色深度的来源。

  在场面调度上,更是导演与演员完美结合下的杰作。白色为布景基调充分象
征女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芜与苍凉,也对比出在圣洁的形象隐藏着狂乱荒唐的畸想。
除了爱莉卡的家中,诸如琴室、演奏厅,皆以镜头创造出空旷的景深,布景也力
求俭约,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构图式的景框设计尤为一绝,中景或全景的
平视镜头固定不动,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无论距离镜头深浅每个人的表情反应都
充满叙事张力。导演充分给予演员发挥的空间,两位分别得到戛纳影帝影后的演
员也达到极为成功的效果。特别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震慑人心的演技,整部片其
实就摆着那不哭不笑的一号表情,但几乎全场观众都能感受到在那平板表情下心
情的剧烈起伏,这种极端内敛的爆发力成了这种含蓄演技的最佳示范!

  “冷”是我对《钢琴教师》最深刻的印象:迈克尔·哈内克对题材对拍摄手
法的“冷”、爱莉卡对情人对母亲对学生对自己的“冷”、伊莎贝尔·于佩尔演
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让人不知应该给予怜悯还是给予鄙夷。


(摘自网易娱乐频道)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0.39.0.3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