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kira (红房子画者), 信区: Music
标  题: 三十五年的辉煌历程(下)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Apr  6 15:10:02 2001), 转信

分道扬镳 乐队重组


Pink Floyd 极具前卫
色彩的合影



被迫离队后又返回的Richard Wright

  虽然乐队的发展达到事业的高峰,但埋藏在乐队内部的矛盾却也愈演愈烈。随
着 Waters 在乐队中的地位与日剧升,他逐渐独断唱片的创作,除 David Gilmour
 还能有一席发言之地外,其他两位成员基本上被剥夺了应有的地位。乐团早期的
那种合作关系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 Waters 个人表演。由于在唱片
制作方向和抽象意念使用上的观点不同,Waters 与其他三位团员的分歧越来越大
,再加上而其他成员的创作才能被其压制很少插得上手,他与其他成员的矛盾与日
剧增。故先是键盘手 Richard Wright 和 Waters 在 THE WALL 的制作过程中发生
激烈的冲突,结果盛怒之下的 Waters 以拒绝发表 THE WALL专辑作为要挟,要求
 Wright 离开 Pink Floyd ,后经各方调解双方各自做出让步后达成如下协议:
Wright 暂时还留在队中完成其义务,但其身份已由合作成员变为一位受乐队雇用
的伴奏乐手,对于此变故对外不公开。故在此后的两年里,Wright 实际上是作为
一名伴奏乐手参加了 Pink Floyd 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当在 THE WALL 的工作
告一段落后,他便毅然退出与乐队的合作并转向个人发展,其间曾在 THE WALL 唱
片中担任过 Floyd 伴奏乐手的 Andy Bown 和 Michael Kamen 也参加了他的唱片
录制工作。随着 Richard Wright 的退出,乐队的情绪似乎受到一定影响,整个乐
队笼罩在一种阴影下面。虽然在1981年发表了一张新专辑《A Collection Of
Great Dance Songs》,但这张专辑只不过是旧酒换新包装而已,它只是收录了乐
队过去的一些老歌的精选罢了,并没有什么新内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专辑中重新
录制的Money一曲(据说是因为版权的缘故所以重新录音),该曲的演唱和全部伴
奏乐曲都是由 David Gilmour 一人完成的,而 Waters 对此兴趣不大。而直到
The Wall 发表后的四年,即1983年,乐队才又制作了一张新专辑《The Final
Cut》,专辑依旧是 Waters 个人偏执狂式黑色主题的延续。其主题是以纪念第二
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的安魂曲,实际上是题献给他在二战中阵亡的父亲 Eric
Fletcher Waters,此时令人感到 Waters 正把乐队的发展方向引入一种过于偏激
的死胡同。专辑并没有获得什么好评,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乐队成员间的各种矛盾不
断激化,Waters 的歌词和抽象意念使用彻底击跨了 David Gilmour 的音乐思想,
在 THE FINAL CUT 专辑中,Gilmour 实际上成了一名旁观者。围绕着他们之间为
专辑命名为 THE FINAL CUT  还是 THE FINAL STRAW 所发生的争执最终导致乐队
的分裂 —— David Gilmour 和 Waters 之间已无法合作下去了,他们只得各自分
道扬镳, 而这部专辑也成为 Waters 时代名副其实的 THE FINAL CUT 。



Another Brick,Another Wall
.



Waters在诉讼失败后发表的一张唱片封面上无奈的画面(1987)

   然而,素有家丑不可外扬传统的 Pink Floyd 依旧打肿脸充胖子,对于其未来
的趋向左右搪塞进行遮掩。针对 "The Final Cut" 这张专辑所引发 Pink Floyd
即将解散的说法,David Gilmour 有次接受杂志媒体的访问中以外交辞令般的口吻
表示:"The Final Cut" 绝不可能是 Pink Floyd 的最终作品,因 "Final Cut"
在电影中代表 "杀青",也就是把影片中的精华加以剪辑而连贯成完整的作品,它
另外也可以当作"背叛"来解释,不过绝不是意味 Pink Floyd 将要解散。 但越来
越多的迹象表明乐队的离心力。1984年到85年相距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乐团的四位
成员不约而同地相继发行了自己的个人专辑唱片(Waters 的 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hiking, Wright 的 Identity, Gilmour 的 About Face,以及
Mason 的 Profiles),但在商业上都不是成功之作。至此,Pink Floyd 实际上已
经分崩离析处于一种死亡状态,因为谁都无法再在一起合作以 Pink Floyd 的名字
发行唱片了,David Gilmour 在事后也承认: "I've made this record and
done this tour to see if it was possible for me to continue without Pink
 Floyd." ,此时此刻乐队成员们都在考虑乐队解散后的个人去向并为此进行各自
不同的尝试。但当在1985年底,Waters 正式宣布退出 Pink Floyd 做个人发展后
,David Gilmour 则改变主意决定与 Nick Mason 一起组成新的 Pink Floyd ,既
而开始了第三代 Pink Floyd 的跋涉历程。David Gilmour 或许明白如果不借助
Pink Floyd 的名号,单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在乐谈继续立足的(Waters 后来
个人发展并不顺利充分验证了这个道理)。不过麻烦却也接踵而至,新组合的乐队
招致了 Waters 的强烈反对。Waters 认为“Pink Floyd”这个名字已成为历史,
它不应该继续存在并被那些无法真正代表它的人所使用,于是他便上诉法院要求获
得 Pink Floyd 名字的所有权从而使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再使用它。而他的这种作法
必然招致乐队其他成员的反抗,于是一场令人心痛的马拉松式诉讼便开始进行并持
续了数年之久。最终以 Gilmour 为首的三位成员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得以使 Pink
 Floyd 的名字继续存在。




和前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张 ANOTHER BRICK ANOTHER WALL 则表明了一个全新
Pink Floyd的开始

  1987年,不顾当时 Waters 的强烈反对,以 David Gilmour 为领导并与 Nick
 Mason 和 Richard Wright 组成的第三代 Pink Floyd 会同其他一些乐手推出了
后 Waters 时代的首张专辑《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然而整张作品的
歌曲全部是由 David Gilmour 本人以及与他人合作作词作曲的,你却依旧看不到
创作人员中 Nick Mason 的身影,Richard Wright 虽然后来出现,但实际还是和
《墙》的情况一样以一位雇佣乐手的身份参加乐队的演出,因此这部专辑实际上就
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 David Gilmour 个人专辑。至於助阵乐手方面包括身兼制
作人的 Bob Ezrin,第三代 King Crimson 的贝斯手 Tony Levin,著名的爵士乐
手 Tom Scott 等。在音乐风格方面,专辑反映出 Waters 离队后的一种全新风格
:David Gilmour 偏重於电子合成器的使用,你可以从中感觉较明快流畅的旋律,
没有 Roger Waters 那种容易给人感到孤寂的自言自语表达方式表露出的压迫感。
而在80年代那个较为保守的时代,专籍中的一些曲目依旧获得了不少好评,在英美
两地均取得排行榜第3名的位置。而从同年9月开始,乐队又展开了为期一年的一系
列全球巡回演唱会, 演出场次达到200场之多。在演出结束后,他们又于1988年制
作发行了一张反映这段演出经历的现场演唱会专辑《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
》。不知什么原因,或许是 Waters 本人不太喜欢出现场演唱会的唱片,在他的时
代,除了一部《Ummagumma》外,乐队未在官方推出过任何演唱会的实况录音版本
,到是非官方出版的大量关于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演唱录音成为记录他们历史的一段
宝贵资料。




第三代 Pink Floyd 的合影(1987)

  此后一段时间内,乐队进入了漫长的冬歇期,直到七年后的1994年,乐队的成
员又重新汇聚在一起制作完成了新专辑《Division Bell》,其中“Marooned”一
曲为他们赢得了建队30年来首樽 Grammy 大奖——最佳摇滚演奏奖。或许是该乐队
固有的黑色的主题及抨击社会不良时弊的内容的负面影响,即使是该团体在70年代
大红大紫的时候也从未获得评委的青睐,仅仅获得过提名而从未染指过该项大奖,
而这次赢得的大奖也算是对其三十年音乐历程的一个安慰奖吧。和笼罩在 Dark
Side Of The Moon 阴影下的 Wish You Were Here 的遭遇一样,在一部伟大的作
品之后发表的作品的日子都不好过。虽然 Division Bell 在 Billboard 专辑榜上
获得4周冠军并以近500万张的唱片销量名列该年度十大专辑之列,但依旧不被评论
看好,就连国内较有影响的音乐杂志《音像世界》也在94年第12期上撰文对这部专
辑进行批评,认为和过去的 Pink Floyd 相比,Division Bell 是大大的退步了。
但 Pink Floyd 在专辑发表后按惯例举行的一连串欧美巡回演唱会却获得了很大反
响,每到一地便获得当地乐迷的热情响应,演唱会(超过100场)最终获得圆满的
成功,这证明他们对于广大新老乐迷来讲依旧魅力长存(可见 Pink Floyd 这块金
字招牌的影响力之大)。1995年,乐队将上述巡回演唱会中的一部分曲目重新编辑
精选后推出一张在全球限量发行的专辑《Pluse》。对于这些都已年过五十的成员
来说,或许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演出了。


兵分两路的Pink Floyd


  自从 Waters 离队后,Pink Floyd 的乐迷也产生了分化,有相当一批乐迷并
不认同第三代 Pink Floyd,他们和 Waters 的观点一致:“Pink Floyd”这个名
字已成为历史,没有 Waters 的乐队已不能称其为 Pink Floyd。他们将 Waters
视作 Pink Floyd 的延续而继续追随他,但这些铁杆乐迷毕竟数量不多,改变不了
 Waters 在乐坛上的其个人发展不顺利的状况——成绩始终不如第三代 Pink
Floyd。1987年,Waters 推出了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Radio K.A.O.S.,该专辑在
 Billboard 专辑榜上仅名列第50位,不敌 Momentary Lapse 的第三名的成绩。
Waters 的第三部个人专辑 Amused to Death, 于1992年推出,该唱片依旧保持了
《墙》式的音乐路线和概念唱片形式,不过与墙不同在于该专辑给人感觉更象一位
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婉娩叙述他的故事,而在整部唱片里贯穿着其固有的反战意识,
同时强烈批判了现世的混沌和污浊,可以说是他《迷墙》系列三部曲式的颠峰之作
。该唱片的制作与伴奏阵容也极为强大,既有麦当娜的金牌制作人 Patrick
Leonard 与 Waters 共同制作, 而且请到吉他大师 Jeff Beck 助阵(当年差点被
选入 Pink Floyd 以替代 Barrett),更有原 Eagle 乐队主唱 Don Helay 跨刀伴
唱一曲“Watch TV”,以及 Leonard 带来的一批为麦当娜等超级明星伴奏乐手,
可谓阵容强大名家汇萃云集,就连他的唱片公司也对此充满信心到:只要将这张唱
片的署名换成“Pink Floyd”的话,那么肯定轻而一举的获得几百万张的销量。不
过 Waters 似乎有一种预感,他只是谨慎地表示“如果销量好,他才会举行巡回演
唱会的”。可是发行后,它的销量却依旧不尽人意,这令全世界他的铁杆乐迷们很
是耿耿于怀,他们始终认为这张唱片是他人生最出色的唱片。相反两年后,
David Gilmour 他们推出的 Division Bell 大获成功,上榜两周后即获冠军并蝉
联四周,然而就其思想内涵而言远不及 Amused to Death,可惜这或许是市场和我
们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吧——这世界叫好不叫座的作品太多了,Waters 注定
是这个规律的牺牲品,还是唱片公司有先见之明。





就如同这张唱片封面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一样,我们衷心希望Pink Floyd,
Forever and Ever

Pink Floyd, Forever and Ever

   97年初乐坛盛传 Waters 有可能重回 Pink Floyd 并举行巡回演唱会,顿时许
多他们的乐迷无不兴喜若狂,翘首等待他的浪子回头。虽然事后证明是个谬传,但
无风不起浪,不知是有人故意散布消息,还是 Waters 不经意流露过类似的含义?
但不管 Waters 是否回归 Pink Floyd,时间足以证明 Pink Floyd 这块招牌对广
大乐迷的吸引力。虽然  Pink Floyd 三易主帅,然而这支历经30年的风风雨雨的
乐队依然保持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并且依旧魅力常在,成为当今乐坛上为数不多的几
支常青乐团。不可否认自 Roger Waters 离开后,乐队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并
给人一种日幕西山的感觉。不仅舆论界还是广大资深乐迷似乎都对现在的 Pink
Floyd 表示出一种相近的看法,认为现在的它和先前 Pink Floyd 的水平有较大的
差距。不过凭心而论,Gilmour 领导下的 Pink Floyd 与 Waters 时代的乐队相比
,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他们不再热衷于探究和讨论什么深刻严肃的主题,而只是
对音乐的孤独或对友谊的怀疑等这类个人情感的抒发感兴趣,音乐风格也转向蓝调
摇滚,旋律也变得相对舒缓和流畅。就思想内容而言,我更看好 Waters 时代的
Pink Floyd , 但就乐曲本身的可听性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 Gilmour 领导下的
Pink Floyd 所流露出的那种音乐旋律。但即使假设 Roger Waters 能够留下,其
愈演愈烈的偏执狂式的发展思路和探讨方向又能将乐队带向何方?而没有 Roger
Waters 的 Pink Floyd 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不管现
在还是将来,Pink Floyd 和他们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和乐迷心中 Forever and
Ever。

小 结

  和 Barrett 为探索音乐而不惜饮鸠止渴的行为不同,Roger Waters 的离去完
全是其带有的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的结局,但另一方面也是广大乐迷和
舆论过于对其放纵吹捧的恶果,也正是在这些副作用下,Waters 迷失了自我忘记
了其实际身份,恍然乎已成为帝王。如果 Barrett 时代的 Pink Floyd 算数的话
,那么 David Gilmour 时代的 Pink Floyd 为何不能名正言顺的存在?我们不必
谈论高鄂续写后四十回红楼是否是狗尾续雕,反正大家公认的红楼还是120回而
不是只有80回。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尽管 Roger Waters 才气高于 David
Gilmour,但 David Gilmour 时代的 Pink Floyd 的影响却始终盖过单飞的
Waters ,不知广大乐迷为何不买 Waters 的帐?是 Waters 的才气已尽,还是乐
迷们都太势利了(只认 Pink Floyd 这块金字招牌)?您看呢。





--



 我还是情愿留在自己的黑暗中
 至少我还有你没有的那些自由
                              一切都为了生存给我的那些感受.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7.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