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RISTOTLE (努力的咸蛋超人),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曲高和众 雅俗共赏—论丰子恺的艺术观(1)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Feb 21 16:50:17 2000), 转信


———论丰子恺的艺术观及其漫画特征

朱 琦



“昔有顾恺之,人称三绝才画痴,今有丰子恺,漫画高材惊四海。但逢井汲歌
耆卿,所至儿童识姓名。”这是马一浮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一首评价丰
子恺漫画社会影响的诗。

丰子恺的漫画从其诞生之时起,即得到文艺界的喝彩和民间大众的喜爱。60
多年过去了,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的画,仍受
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任何时候翻看起来,都会像啜一杯清茶,饮一盅醇酒,既
使人清醒,也使人陶醉。

丰子恺的画为何能引起这样广泛的影响?何以能有如此隽永的魅力?本文拟通
过对他的艺术观点和画风的考察,来揭示他漫画的这一基本特点。

丰子恺早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在这个江南新文化重镇里,他接受了中
国近代文艺先驱李叔同的艺术熏陶和新文学重要代表夏尊的影响,尤其是李
叔同把艺术教育提高到修炼人格的高度及其向社会广泛传播新文艺的精神,
给他日后的艺术活动以很大的启发。

从浙一师毕业后,年方20出头的丰子恺,1919年与同学刘质平、吴梦非
在上海创办培养图画音乐手工教员的专科师范学校,并与周湘、欧阳予倩等发
起成立中华美育会,自觉地担负起美育的重任,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来开启大众
的“爱美之心”。

1921年他留学日本,当时正值日本近代民主主义运动处于高潮的大正时代
,流行在文坛艺苑的有夏目漱石轻快洒脱、富于机智的短篇小说和竹久梦二笔
简意赅、回味无穷的漫画。这些作品都反映出对人生的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
注,具有鲜明的民主思想倾向,它们都对丰子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国后,丰子恺任教于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与朱光潜、朱自清等共同探
讨新文艺理论。1924年,为寻求民主教学,又与匡互生等人在上海创办立
达学园,以修养人格、改造社会为宗旨,使该校成为试验平民政治的一块教育
园地。

1925年,经友人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赞同其提倡的文艺为人生的观点。
丰子恺的这些早期经历,表明他的民主意识是有深厚的基础的。丰子恺在20
年代中期曾受到过康德的超功利论美学观和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
的象征》一书的影响,尤其是前者,对于他的影响更深。他把审美活动当作一
种超功利、超利害关系的活动,因此,在教人学美术、音乐时,总要先解释审
美态度与实用功利、科学求知的不同。他把审美态度称为“绝缘”的态度,认
为学艺术首先应该懂得“绝缘”的态度,也就是“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
、因果,而孤零零地看”①。

只有这样,才能洞见“美的真相”而作艺术的表现。这种对审美活动所作的主
观唯心主义的片面解释,在20年代的文艺界十分流行,他的老师夏尊和好
友朱光潜、陈望道等,当时也都曾以此为自己美学思想的理论依据。至于厨川
白村理论的影响,则主要反映在他对艺术性状的看法中。他曾说:“艺术的境
地,就是我们大人开辟以发泄这生的苦闷的乐园,就是我们大人在无可奈何之
中想出来的慰藉、享乐的方法”②,

“在艺术中,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我们的一切压迫与担负,解除我们平日处世的
苦心”,而“认识自己的奔放的生命”③。丰子恺的这些早期文艺观,都包含
有对审美和艺术的独立价值的要求,是对“五四”反抗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继
承。但也难免显得粗糙。它们忽视审美活动中的现实与理性内容,忽视艺术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消极之处是昭然可见的。

当这些观点与佛教的出世思想交织在一起时,使他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思想更显
得消沉。丰子恺在1928年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做了在家弥陀,这前后,
宗教思想十分浓厚,他在随笔中表达了当时“对于‘死’的体感”,“假如要
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
死灭”④。在一篇《告母性一代序》中,他把艺术神秘化,使之与宗教并列,
具有洗刷尘翳,提神太虚的功效,并奉劝世人以宗教与艺术来保护尊贵的童心

整个20年代中后期,丰子恺的思想一直为乡愁的情绪所缠绕,为“无常”的
阴影所笼罩。表现在艺术作品上,有像20年代中期所作的《燕归人未归》、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几人相忆在江楼》
等以古代诗、词名句为题的漫画,以及20年代后期所写的《大账簿》、《秋
》等随笔。这些作品,或委婉凄清,或沉郁苍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传达了
时代的迷茫情绪,折射出从“五卅”前后到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昏暗状况。

然而,时代的特性,决定了这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经过苦闷彷徨之后,终
能以积极的姿态探索人生,干预现实生活。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是
国民党政权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力量纷纷以不同的
文艺流派、思潮展开论争,构成现代文艺史上大论辩、大分裂的多元局面。处
在这一时代背景中的丰子恺,思想上也经历了较大的转变。原来笼罩在他心头
的“无常”的阴影,经过现实生活的冲击,马一浮“无常便是常”的指点而消
除。佛教对他的影响,由早先的悲观而转为达观,由苦于现实而转向正视现实
。佛教中的广大慈悲、众生平等思想使他养成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心,佛教
中的无我思想,又使他形成超脱、开朗的习性,并把无我的利益,同国家利
益、芸芸众生的利益密切地结合起来。以超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成了他
理想的人生观?.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