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我的理念]---  张大千(1)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Nov 29 21:46:52 1999), 转信

                 [我的理念]     张大千

  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昼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
祗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
「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绝端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
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
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祗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
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再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
何得成功呢?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把线条练习
妤,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双勾,跟著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
物态,体会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在我的想像中,作画跟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
是如此。虽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的习惯的以及工员的不同,在
画面上才起了分别。
  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
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
用光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
而水墨和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
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昼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又
以色来衬托。这也好像近代的人像艺术摄影中的高白调,没有阴影,但也自然有
立体与美的感觉,理论是一样的。近代西画趋向抽象,马蒂斯,毕加索都自己说
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氏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有五册之
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所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
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裹面来,看
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
勤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走入魔道了。
  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
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著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
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理论。他说「远山无皴」。远山为何无皴呢?
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
的豚络,当然用不著皴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那裹还看得见波纹呢?
「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理早已发
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昼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
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这就是用来表现远的;如果画近景,褛台殿阁,就
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眼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
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
焦点,对在远处,更像我们眼睛注视远方,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
现代科学的物理透视,他能用在画上,而又能表现出来,真是了不起的。所以中
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著美的因素。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
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
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中
就有不懂得这个道埋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褛阁,都是掀屋角。怎样
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到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
画,既具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像是对的,仔细一想
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拿
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
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斗拱的美都是绝艺,
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啊!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