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无言········), 信区: Art
标  题: 谁来保护无形文化遗产?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an 10 10:42:30 2003), 站内信件

    当一只丹顶鹤被枪杀,人们会难过,于是有人写出了《丹顶鹤的故事》;
    当一件流失到海外的古董失而复得,人们会高兴,因为国宝又回来了;
    当一些高科技人才去了海外,人们会失望,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
    甚至,当一头狗熊被泼了硫酸,整个社会也会群情激昂……

    很多细小的事实证明,我们都热爱这片土地,我们都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
木,热爱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于这些有形的国有资产,我们都知道如
何去热爱、保护,同时,国家也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这些资产。那么,对
于那些无形文化遗产呢?

    在北京左家庄,京顺路的西口,有一幢老式红砖楼,这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
乐研究所。在大门口的墙上,挂着一个金色的牌子,上面写着:“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传统音乐档案”。这样的牌子,目前在全世界只有两个
,让我们非常自豪的是,其中一块挂在中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经过调查后
在1997年专门颁发给中国的。因为在这幢楼里,收藏了28600首有声曲目,超过
7000小时,内容涵盖古代歌曲、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综合类传统钟乐
、宗教音乐、歌舞及舞蹈音乐、民族器乐曲、现代创作歌曲、西洋乐器演奏的中国
作品、歌剧及舞剧音乐,以及有关音乐的其他音像资料等,这些资料十分珍贵,所
以才被联合国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在当时的所长杨荫
浏先生的倡导下,经过四十多年的采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五十多个民族,抢录
了很多濒于失传或今天已经失传的珍稀音乐资料,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中国音乐研
究所是中国最齐全的民族音乐资料档案馆。

    1,这些无价之宝由于长期保存在一个不符合保存条件的环境,导致大部分资料
濒于损坏的边缘
    “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音研所里的人在提到这些音
响资料时都会这么说。
    那么这些无价之宝现在是什么样子呢,档案馆的负责人李久玲女士向记者介绍
了现在的情况,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珍贵资料放在一个简陋的资料室,正濒于损
坏的边缘,实在令人担忧。而且,作为音像资料,一旦损坏,将无法修复。
    由于这些资料大都从50年代开始收集的,比如阿炳的二胡演奏曲当时就录在钢
丝上的。后来有了开盘带,采访的资料就录在开盘带上,再后来又有了塑料唱片、
胶木唱片和盒式磁带,所以,在这个资料库里,各式介质的录音载体都有。
    “目前钢丝带变得不是很厉害,而胶木、塑料唱片全都变形、发霉了,开盘带
也开始脱落磁粉,我们这里比较简陋,没有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一到夏天就返
潮,现在有些东西都不敢动,一动就容易坏。”李女士介绍。
    随后,记者来到档案馆,看到的是,各种密密麻麻的音响资料摆放在一些今天
已很难再见到的简陋木质书架上,由于档案馆在一楼,又是老式建筑,这类楼房比
较适合人们居住,即冬暖夏凉,但夏天湿度很大,地面返潮,根本不适合保管磁带
唱片这类物品。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磁带唱片的寿命会大大缩短。

    2,那么,为什么不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来保护这些珍贵资料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奥地利国家档案馆馆长舒勒先生正好这几天在北京参
加一个科技论坛,他专门来到音研所,了解了资料保存、维护情况。按照他的观点
,保存这些资料,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其次,他不赞成用拷贝的方式来保存
资料,因为无论把这些资料拷贝到激光唱片、DAT或是电脑硬盘上,都会使音频信
号减损,不利于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目前最可行的是通过一个叫DMSS服务器
系统来保存这些资料,该系统可随时监视这些资料,会自动识别哪些磁带已到了破
损地步,系统会自动备份,但是这套系统折合人民币约60万元。从记者采访中了解
到,音研所目前的资金仅仅够发放工资,连下去采风的资金都没有,更别说买一个
这么昂贵的服务器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惟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拷贝。
    “10年前所里做了一些保护、挽救工作,感觉这些东西太珍贵,所以就买了一
些新出产的磁带,备份转录,转录到500盘左右,没钱了,就停下来了。后来拉赞
助,香港有公司给了点钱,就又转了1000盘左右,然后又没钱了,就又停下来了。
现在是人力和资金短缺,眼看着这些东西没办法。”李女士无奈地说。
    实际上,80年代以后音研所采风的资料并不多,只是做了一些宗教音乐、山西
民间音乐和河北吹打乐的采集工作。音乐所的同志告诉记者,近20年间,有很多民
乐由于民间艺人去世、风俗习惯的改变等原因而陆续失传,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但
是他们由于没有资金,连手头上的曲目还挽救不过来,还哪有工夫去挽救民间失传
的曲目呢。

    3,把一些珍贵音响的资料使用权卖给海外唱片公司, 但是却没有赚到什么钱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音研所只能做出惟一的选择——卖。
    第一种卖——卖资料。即把档案管理的音响资料使用权卖给海外唱片公司。“
如果我们一盘一盘地复制,需要的资金很大,所以所里采用另一种尝试,比如把一
些比较珍贵的带子编成专辑出版,这也是一种保存。”李女士说。话虽这么说,但
是内地的音乐公司对这些资料根本不感兴趣,这些曲目制作成唱片,没有多大市场
,因此,没人愿意出版,只有把这些资料卖给对他感兴趣的人,什么人感兴趣呢—
—海外的人。据引研所原所长乔健中先生介绍,在他任所长期间,以这种方式先后
两次将档案馆珍藏的资料提供给台湾和香港的唱片公司,给台湾风潮唱片公司的资
料先后被该公司出版成《弦管传奇》(1、2)、《土地与歌——土地与劳动歌》、
《土地与歌——土地与情歌》、《今夜来唱戏》(1、2)、《十八般曲艺》(1、
2)、《传承》(1、2)共10套唱片,曲目共计180首;另外还提供给香港龙音唱片
公司一部分古琴曲资料,该公司共出版6张唱片。乔所长说:“这完全是从纯学术
角度让人了解中国音乐的本来面目。”同时他告诉记者,海外公司付给音研所的资
料使用费和管理费一共有几十万,可见这些资料的确能卖出大价钱。但音研所的一
些人告诉记者,这些资料到底卖了多少钱没人看见过,至少现在档案管理的很多磁
带因没有资金而无法维护。乔所长还介绍说,他们曾向国家有关部门打了一个要求
拨款8000万人民币的报告,建一座中国音乐博物馆,但没有批下来,后来国家拨了
900万,但这900万也没有用于音响资料保护上。
    第二种卖——卖采风。音研所的同志介绍说,由于没有资金到各地采风,所以
只能靠赞助,英国有一位叫钟斯第的搞中国民乐研究的学者,曾经给音研所出资,
双方达成的协议是,由音研所出人带领这个英国人到各地采风,英国人负责所有采
风的费用,采风收集的资料双方各一份。这位英国学者的费用是由一家英国基金会
提供,我们可以粗略计算一下,这个英国人往返的食宿交通费用,加上他在中国境
内与音研所的人外出采风加在一起的所有费用,加在一起最多也就是5万元人民币
,而他的到的音乐资料的价值远远不止这5万元。而当记者询问这位学者给音研所
提供了到底多少时间的采风资料,他们说不清楚,至于这个英国人拿回去如何处置
这些资料,他们也不知道。
    很多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就被英国人用极少的价钱买去了。音研所副所长韩宝
强先生谈到此事时说:“且不说他把这些资料拿回去做什么,至少某一天这些资料
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里,英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里也有珍贵的中国音乐资料。


    (本文共2页,请点击但也继续余毒更加精彩内容)


--
酒精的麻醉  沉沦
疯癫的周围

想换回一些安慰
黑暗中的舞者
月之舞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