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历史]神州陆沉时,学堂奋起人 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May  1 14:54:02 2007), 站内

[历史]神州陆沉时,学堂奋起人

2007-04-29 11:16:31   来源:南方都市报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桑兵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38.00元。


  沈彻

  □在读博士生,美国芝加哥

  清晰的分析框架

  好书是理应再版的。桑兵先生在硕士、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杰作《晚清学堂学生与社
会变迁》,十多年前曾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如今基本未做大改动便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发
行,实在是幸事一桩。

  桑兵先生在书中征引大量史料,说明了五四运动之前全国性学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尤其是晚清学堂学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清末社会变迁的影响。这一方面纠正了以
往研究中过分地偏向研究留学生群体作用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填补了过往晚清社会变迁与学
生运动两者有机整合的研究空白。

  在纵向上,桑兵先生依照从早期新式学堂的引进到学生参与反清革命的时间顺序,向我
们揭示学堂学生这一群体是如何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在横向上,则分析了学生
既努力脱离士子童生依附地位以求独立,又试图在大变局时代环境下与其他社会群体重新建
立协调关系的双重过程,也就是那种学生与社会各阶层互动、同时又联合起来要求与时代互
动的复杂演进模式。这表现在学生的爱国、民主诉求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呼声,而社会
对学生的多样化支持也反映了社会的良知、意愿和心声。

  这个清晰的分析框架,无疑为作者进一步展开淋漓尽致、条分缕析的讨论提供了相当的
保证。在绪论部分,桑兵先生论述由于本能冲动大于理性指导,学生保存了对权威崇拜的依
赖与渴望,最终导致既引进部分虚假的、被扭曲的民主观念与形式,又保留了权力集中化在
未来死灰复燃的残余土壤,便是精彩之极的段落之一。

  学生群体的身份认同

  以往的研究大多过分偏向研究留学生群体对晚清社会变迁所发挥的作用,却忽略了植根
于更为广阔的母国腹地中的学堂学生群体。他们也许不似留学生般尽得风气之先,但却由于
学堂分布的省-府-县梯次布局恰好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合拍,每个人、每个组织在
中国这个关系型传统社会中都是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跟其他的人和组织处于各种各样的联
系中,因此学堂学生群体在担当“引西入东变国运、承上启下开民智”的时代责任时,较之
留学生群体,其传统底蕴更浑厚,行动的影响能力更大,对整个社会的示范作用更强。

  联想到如今同时并存的出国热和海归潮、“海龟”与“土鳖”之争、个人与国家两者发
展的辨证统一、对外部文化的全面接触与扬弃,我们也许会顿悟,原来有些主题是由来已久
的。

  但是,晚清学堂学生这一代人在与异质文化融合时的盲目、艰难、痛苦历程,以及由于
他们在文化素质、科学精神、社会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局限与缺失所导致的悲剧性结局,更是
提醒今日身处现代化与全球化浪潮之中的我们注意,在改造社会的同时应该增强和提高社会
成员的自身素质,使人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同步。

  不过我以为,桑兵先生的著作存在一处疏漏,即忽略了对学生群体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
。虽然桑兵先生在绪论部分便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指出本书将集中研究国内在校学生,只在
论及社会流动时略加延伸,但这一研究的隐含假设正是存在着一个作为独立阶层并拥有共同
身份认同的学生群体。可惜的是,从全书的史料看,我们发现,晚清时并不存在一个真正自
由流动的、以获得知识客观性为己任的、脱离具体社会结构影响的知识分子阶层,因此也不
可能最终形成某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甚至是否真正存在一个独立、独特的学生阶层,
都依然存疑。学堂学生没能从形式上与旧时代的“童生”、“士”等身份认同完全割断联系
;与西方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的传承与更新者等身份认同相比,学堂学生又处在
不断寻找和重新定位的不稳定状态中。

  具体到行为表现上,学堂学生“是才识俊杰鞭辟时政的滔滔雄辩,是热血男儿放眼河山
的沙场点兵,是山野高士指点天下的机杼独出,是市井豪雄议论纵横的意气风发”——可见
他们的多重身份认同。如果缺乏对共同身份认同的分析和讨论,是很难对学堂学生群体的心
理变化和认知解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更进一步地,在政治集权的影响下,学堂学生群
体甚至可能只有在“异体前驱性”、“社会游离性”和“群体变态人格”这些负面意义上才
能部分地解决身份认同困境,获得一致的社会身份与评价。

  敢为天下先的一代人

  但书中这毕竟是理想满满的一代。用曾国藩评价中兴名臣胡林翼之功的句子,来形容桑
兵先生笔下对晚清社会变迁产生相当大影响的这一代,可能更为合适:“变风气为第一,而
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那是比“五四”一代和“四五”一代更具有无望的危机感、焦虑感
和撕裂感的一代人,但他们在神州陆沉、国力罢疲时如此纷繁芜杂的环境中的所思所为,仍
旧可以让今人汗颜。

  中国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背负的东西无疑是过于沉重的。胡适当年说“少谈主义”,李
欧梵说已经不想以知识分子自居,李泽厚说知识分子太爱政治,刘小枫说近代的知识分子太
“马克思化”,王小波觉得知识分子是不幸的。无论怎么也好,他们实实在在地说出了中国
知识分子的困局。在“要么革命、要么学术”的前提下,知识分子能做的已经不多,社会的
畸型发展堵塞了不少本可以渐进式变化的道路。像意大利的葛兰齐所说的那种“有机性”的
、可以时而行动革命时而坐而论学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的独特历史与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常
常还没有改变世界,便已经先被世界改变,严肃而一本正经地演出,却常常让人们看到悲剧
甚至闹剧。

  多回头读读历史,是能让人安静与谦卑起来的。就像哈耶克所劝告的那样,“如果我们
多设定一些有限定的目标、多一份耐心、多一点谦恭,那么我们事实上便能够进步得更快且
事半功倍;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坚信我们这一代人具有超越一切的智慧及洞察力,并以此
为傲,’那么我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事倍功半。”当革命的余烬逐渐冷却,沙场的号角已
无几人听闻,那种书生意气的坚韧和敢为天下先的热情,那种时代责任感和担当的勇气,依
旧是我们这个民族应当珍惜的宝贵财富。




  延伸阅读

  《晚清学部研究》,关晓红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26.60元。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桑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37.00元。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222.125.39.2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