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otoheaven (假装没感觉),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关于《活着》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Apr 23 18:06:48 2003), 站内信件


    首先我想谈谈真实,因为flyfree谈到了这一点,因为这一点和《活着》有不容
忽视的关系,余华对真实的解释是非常特别的。引几句余华的话:
    “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我忍不住会去怀疑自己真正的现实是否
正在被虚构。”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这个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我觉得生活的真实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杂的事物。我觉
得真实是对个人而言的。”
    我们从这两句话至少可以看出,在余华的话语系统中,一种已经得到默认的价值
被他轻而易举地颠覆了,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他说得有道理。类似这样的话,卡尔维
诺也表达过,他说“虚构或许是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余华实际
上将自己置于一种这样的位置,那就是:拨开一切蒙蔽真实的迷雾,寻找真正的真实。
《活着》可以说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他所致力的,便是寻找并构筑一种真实的生活。
lulu和flyfree同学提到《活着》里人物的逆来顺受,我并不这样认为。在余华的笔端
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愤怒与富贵的愤怒,这两种愤怒搅和在一起。富贵的沉默
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放弃,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深刻地指出了沉默的力量。富贵
的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更为彻底同十也是更为有力的抗争。你可以试想,如果你被现实逼到
了墙角,唯一能做的就是默不做声,展开一种更为冷静而长久的对峙。前不久我把《飞
越疯人院》重新看了一遍,在看完之后,我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看似弱智的印第安人
酋长最终成为了秩序的破坏者,而看似强大而充满自信的麦克默菲却倒下去了。我怀疑
酋长已经深刻得参透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同样,《活着》中的富贵正是用一种
近乎麻木的方式对活着的意义进行了一种彻底的消解,这是对生活的揶揄、暴动和叛乱。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那我们就不会认为富贵对亲人的死无动于衷。如果你看书更
仔细一点,你就会发现当彩霞在医院难产的时候,富贵的心急如焚。至于在小说进行到
最后,富贵面无表情地讲述那些故事,那可以理解成一种坚强。也可以理解成为“哀
莫大于心死”,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出离悲痛之后的俯视。lulu提到了余华的零度情感,
这一点无疑是余华小说的一个特点,这一点余华颇引以为自豪,也确实,我还没有看
到哪个当代作者在呈现苦难、暴力、死亡与鲜血的时候能保持如此地不动声色。这对于
唤醒读者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我想附带再谈谈余华,谈谈他的先锋。
    中国的先锋小说以一种相当迅猛的姿态扫荡文坛,同时也以同样迅猛的速度归于
沉寂。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先锋本质上是一种极端,当他们把叙事推向一个高度实验化
的角度,当他们推翻(能否推翻)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传统,接下来的就应该是回归。
中国的先锋小说家其实并非lulu所指的那几位,通常应该是这些:刘索拉、徐星、马原
格非、余华、残雪、苏童、孙甘露、北村等,而韩少功、张承志一般归入寻根,刘震云
、池莉、方方一般归入新写实,王安忆、莫言一般归入新历史,至于王朔,这是个文坛
怪物,很难归入某一派别,其实这些所谓的派别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我所说的是中国
目前的文学史的一个归类。但大家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文坛,先锋小说似乎已经成为
个亿 历史概念,存在于大家并不久远的记忆当中,格非在清华当老师,马原在同济
大学当老师,其他的也基本上停止创作了。

    严格来说,《活着》已经不能算是一部先锋小说,它的先锋性在哪?我更愿意把它
当成余华的创作转入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信号。在《活着》里,除了语言的反复跳跃,
和意象的纷繁呈现,以及零度情感之外,其他的先锋性已经不复存在了,如叙事上的
平淡,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可言。我认为,作为先锋小说,余华最成功的创作应该
属于《鲜血梅花》应该属于《现实一种》应该属于《往事如烟》。

    头晕,只能说这些了,3x


--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
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
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
心里就很高兴。

                        ——王小波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22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