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小而薄的上海一侧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5月23日23:03:48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小而薄的上海一侧

  2005-05-23 09:24:29



  □ 林扶叠

  《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是本小书,作者魏斐德是
个美国人。“歹土”这个词,在英文中是“badlands”,意为“荒地”,联系到这本书
的具体内容,将其翻译成“歹土”也无不可,只不过没有选择中文的已有词汇,而是造
了这一个词。笔者寻思半天,没有在中文中寻找到相似的词语可以代替“歹土”,涵盖
这本书所描叙的地域和内容,“土匪窝”之类的词汇太过具体,“瘴疠之地”、“化外
之地”则太过虚拟。
  相对于魏斐德浩浩荡荡的清史巨著《洪业——清朝开国史》来说,《上海歹土》是
一本小薄册子。所谓小而薄,不仅就书的厚薄而言。
  首先,该书描述的“上海歹土”并非“老上海”,更非上海人(这是一个非常奇怪
的概念,在更多意义上,它指的并非地域、语言与风俗的集合,而是族群意识的集合,
是虚拟的而非实指的)津津乐道的上海租界,而是上海一块非常小的区域。这个“小”
既指该区域的占地面积小,也指该区域在上海、上海史以及上海人中所占的心理地位的
小。在一定意义上,它有着鲁迅所说的“皮袍下的小”的含义,是上海、上海史以及上
海人耻于拿出来见人的那部分:位于上海租界区边缘的沪西,大致为棚户区,江北人(
上海的“贱民”阶层)的聚居区。鼎鼎大名而又臭名昭著的苏州河流经该地区。固然,
从地理区划上来说,“歹土”以及生活于其上的江北人属于上海;但从文化和族群的心
理结构来说,这一地域则被上海、上海史以及上海人摈弃在外。魏斐德在《中国歹土》
中并没有描述“歹土”的族群构成,因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非他的长处;甚至于,本
书的大部分笔墨,描述的重点依旧是租界区——上海史的核心,只不过借用了“歹土”
这一名词罢了。
  但该书以及“上海歹土”这个词汇,依旧有着它的意义。地方史志是中国史学的固
有门类。中国的文化讲究大一统,求同而不能存异,在地方史志的写作上,导致了具体
区域和族群的被遮蔽。尤其是最近几年,各地大搞文化建设和文化复古、寻根运动,彰
显的都是亭台楼榭、文豪巨贾美人;以族群意识为基础的地域歧视和反歧视运动一浪高
过一浪,可资炫耀的文化证据也是该地域“光鲜的皮袍”而非“皮袍下面的小”。“上
海歹土”地块虽小,却有机地构造了文化和历史概念的“上海”一词。魏斐德着力于这
一地块的治安和犯罪机制,分析了这一地块的上层权力机关的斗争——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沪西这一“歹土”来说,相互对立的两个执法权力机关,工部局的警察局(来自租
界)、由日军、伪政府控制的上海警察局沪西分局以及特务组织(来自南区),皆是“外
来户”,而活跃于本书的特务和凶手们,也都来自于上述两个区域。“歹土”延续了上
海建城史上的固有斗争,自身却被遮蔽了。
  所谓“小而薄”,还体现在这本书描述的时间段和主题上。该书的时间跨度为
1937年到1941年,日本攻占上海之后到珍珠港战役、日军占领租界期间,也就是俗称的
“孤岛”时期。“孤岛”这个词很耐人寻味(“歹土”这一译名,毫无疑问对应着“孤
岛”该词)。在关于那一时期的上海的描述中,“孤岛”和上海几乎同意。然而,从地
域上来说,“孤岛”仅仅是上海的一部分。固然这一部分由于是租界区,占据着经济、
文化、政治的制高点,但并不足以解释族群意识和文化意识上的这一“以偏概全”。该
书主题是“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以具体案例为线索,描述了“孤岛”时期国民
党政府操纵的暗杀、爆炸等恐怖活动以及日伪军占领当局的“反恐”活动(日伪军当局
的“反恐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对案件的侦破活动和“以恐对恐”活动),以及处于夹
缝中的租界当局保持自己的治安权的努力。在上海警察与治安权主题上,该书是作者的
另一本书《上海警察》的横切面;而在恐怖活动与中国特务组织这一主题上,该书则是
作者的名著《间谍王》的一个点。将这三本书放在一起阅读,大致可以看出魏斐德最近
10年用力于中国近代史上的警察结构和特务组织的成果。
  对于魏斐德以及其他国外汉学家,国内许多学者最近几年私下言语间多有诟病,焦
点则在于他们是否有学问,大致意思相当于,经史子集均没读过怎么能够研究汉学。这
实在是一个可笑的指责。魏斐德等人的长处和特色,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否无关,
而是在于治史角度(多是截取“不登大雅之堂”的切面,用尽功夫,以小见大——而在
中国,所谓史学,还是没有离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成王败寇的窠臼)、写史模式(魏
斐德、史景迁诸人倡导“叙事史学”,强调写史的方法,把学术著作写得花团锦簇——
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史学老祖宗司马迁的方法)、史料运用(魏斐德本书史料的主体,就是
“孤岛”期间的工部局警务处政治部档案——国内学界同样强调史料的重要性,但对史
料的定义和使用实际上很不同。档案、地方志书乃至小说诗歌等新史料,固然被史家引
用,却只能充当边角,占据主体的还是传统史料)。因而,向大众推荐魏斐德、史景迁
等人的著作,有其意义所在:原来,历史可以研究这些题目、历史可以这么写、历史可
以这么好看。

  魏斐德著作中译本一览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2002
  《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2003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团结出版社,2004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海歹士——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7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