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cu (井蛙), 信区: honglou
标  题: 试论红楼三玉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Dec 29 17:25:18 2003), 站内信件

试论红楼三玉 方山 于 2003-12-18
在《红楼梦》中,有三块美玉:妙玉、宝玉和黛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玉呢?三
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1 红楼中的情空观

在《红楼梦》的开头,就交待了这部书的来龙去脉:这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多出的一
块石头,被弃在青埂峰下。石头因无材补天,“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
听僧道说起红尘乐事,便打动凡心。于是,在僧道的帮助下,变成了一块美玉,跟
随主人下凡历劫。待劫终之日,又复还本质,回到了青埂峰下。只是那石头上,却
记载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后来,有个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偶然看到石头上的故事,便被其吸引。从此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在佛教中,“空”为天地万物的本体,一切终属空虚;“色”为万物本体(空)的
瞬息生灭的假象;“情”是对此等假象(色)所产生的种种感情,如爱、憎等等。


这两个故事对照来看,则颇有趣味。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思凡:一块混混沌沌的石头,听到人说起尘世繁华,便动了凡心――空空道
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

(二)悟空:石头变成了一块美玉,下世历劫,劫终为“空”――空空道人“传情
入色,自色悟空”;

(三)归情:石头在劫终之日,又复还本质,回到了青埂峰下――空空道人遂成“
情僧”。

第一个阶段的经历,不禁让人想起妙玉。最初是“无瑕白玉”,身在槛外;后来却
生“思凡”之意,堕于红尘淖泥。妙玉可以说是从“槛外”走进了“槛内”,所谓
“因情入世”。

第二个阶段的经历,则让人想起宝玉。宝玉由一个“情种”,经历了一番“梦幻”
,最后“悟空”,而至“悬崖撒手”。宝玉可以说是从“槛内”由走向了“槛外”
,所谓“悟空出世”。

第三个阶段的经历,石头回归情根(青埂),在书中“大旨谈情”。从它与空空道
人的“笑答”来看,其心态已经大有不同。

这三个阶段,概括了作者情空观的演变过程。

关于“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脂批言:“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因未能入选
补天,无奈之中有着不甘;而在经历了一场浮世红尘梦后,则是自甘堕落情根,无
怨无悔。

石头由始至终,经历了一个由“不甘”到“无悔”的心路历程。

2 红尘梦中的“三生石”

红楼中的这块石头,亦有“三生”。“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
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可见,“身前”、“身后”,亦不可忽略。这是石
头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枉入红尘”,再加上“身前”和“身后”,则构成了石之“三生”。此亦“三生
石”也。

在书的开头,便讲了一个由“石”变“玉”的“幻术”。可见,“玉”为“石”在
红尘梦中的幻像。“石”有三生,“玉”有三分。红楼三玉,便是这块“三生石”
在红尘梦中的幻像。三玉的经历,便构成了梦版的“三生石”的故事。

既云是“梦”,那么时空交错也就算不得什么奇事了。

2.1 思 凡

“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妙玉只喜欢这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
头”。由此,她便自称为“槛外人”。

妙玉最初是一种“空”的状态。这是一种没有经历“空”。这是“槛外”的一块“
无瑕白玉”,尚未沾染俗世的灰尘。

妙玉为槛外白玉,而宝玉则是红尘浊玉。两人的起点正好相反。一个是“空”,一
个是“情”。一个是“槛外人”,一个是“槛内人”。

可是,见到宝玉后,妙玉便动了凡心,从此陷于红尘淖泥。这与石头最初的处境何
其相似!“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这位“槛外人”动了“情”,从此
便一发而不可收。妙玉可以说是由“空”而“情”。

在helix的《妙玉原形探究》一文中,推测《红楼梦》中妙玉的原形来自南宋高宗
绍兴年间一位女尼――陈妙常,其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陈家亦是官宦之家。只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
削发为尼。陈妙常好学不倦,她貌若天仙,不但诗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南宋名
士张于湖(张孝祥)见之,惊为天人,即赋艳词一首。妙常心性高傲,亦口占一词
回敬,给了他一个软钉子。张于湖怅怅不已。后逢昔日的同窗好友潘法成,说起妙
常,不禁感叹。潘法成听得心旌摇曳,决心继续老友没有完成的心愿。于是,他就
住进了妙常所在的女贞庵中,费尽心思,最后终于赢得了芳心。几度春风过后,陈
妙常已是珠胎暗结。后来,在张于湖的帮助下,二人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陈妙常空门偷情一事,后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张,更由于昆曲和平剧的《玉簪记》,
以及京剧的《思凡》而家喻户晓。

可以发现,妙玉和妙常之间有颇多的类似之处,且二人都兼有一个“妙”字。二人
的精神状态也很相似,均是“思凡”。从此,妙玉便从“槛外”走进了“槛内”。


所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可用于妙玉。

2.2 悟 空

《红楼梦》第一回的回目为“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在我看来
,该回内容表面写甄士隐和贾雨村事,实则大有深意。

我们知道,石头所记,其实就是一场“梦幻”。作者唯恐读者忽略,又强调道:“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作者“
将真事隐去”,但“至若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
可见,作者就将这“真事”,隐于这一场“梦幻”当中。作者正是借“假语村言”
,在碌碌风尘中,感怀这些“闺秀”的。

那么,“识通灵”又作何解?以我的理解,当是“失通灵”。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
玉最后可能是丢了,所以脂批中有“甄宝玉送玉”之说。

书中有两个宝玉,这两个宝玉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第五十六回中,贾宝玉对着镜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另一个宝玉――甄宝玉。可
见,两个“宝玉”是互为镜像。

在梦中,两个宝玉算是初会了。这就为现实中的见面(“甄宝玉送玉”)作了一个
铺垫。刚见面,老爷一叫宝玉,两人都慌了神,二人遂又分离。可见,这两人是一
样的脾气。

既是一样,为什么要写两个宝玉呢?以我的理解,两个宝玉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演绎
。二人有相同的起点,但走到一定程度,便开始分道扬镳了。

警幻说宝玉:“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
目睚眦”。由于不忍他“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便规劝其“万万解释,
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也许,真玉和假玉的区别,就在
于此:假玉(石头)是个不听劝的,仍是堕落情根,执著于“情”;而真玉(美玉
)则是深得警幻之言,在一番“梦幻”之后,跳出情海,臻于“不情”。

宝玉陷于红尘淖泥中,“被声色货利所迷”,所以失了灵性(此所谓“失通灵”也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拢昼夜困鸳鸯”。在第二十五
回,宝、凤两个“魇魔法”。经癞僧跛道一番点化,暂时解除了危机;但这为后来
的“失通灵”,亦埋下了伏笔。

“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尘缘满日,即是劫终之时。没过
多久,便是“飞鸟各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根据佛教中的说法,一
劫中最后一个阶段便是“空”(“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听曲文悟禅机”,是宝玉“悟空”的一个伏笔或是预演。但是,以宝玉当时的人
生经历,“火候”还未到,“悟”的程度也比较浅――他还需要更多的人生历练。
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幻,“红尘乐事”转瞬成空时,方悟到人生如梦幻泡影。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石头先知先觉,便不再跟随主人,径自回去了;而贾宝玉则尚未觉悟。“甄宝玉送
玉”,便创造了一次二人见面的机会。但是,这两个镜像中的人,见面是一种怎样
的情形呢?

前面说过,真玉最后臻于“不情”,而假玉则仍执著于“情”。真、假相逢,“情
”与“不情”相遇,这不禁让人想起这样的情形:带正、负电荷的两片云相遇,则
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然后一切都归于平静。这时,天空一片澄澈,好像什么都
没有发生过一样。类似地,“情”与“不情”的相遇,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最后的
结果则是“空”。风雨雷电,则象征着“悟空”的过程。此亦神瑛离世(悬崖撒手
)之时。

从此,红尘中则再无宝玉。

所谓“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可用于宝玉。

2.3 归 情

黛玉是什么来历呢?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
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
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
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
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
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
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
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
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
,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
批:点题处,清雅。】”

可见,绛珠可堪为“情”之精魂;而绛珠之魂,就附在黛玉身上。黛玉为“花魂”
所在,亦是书中的灵魂人物。

黛玉之“黛”,亦大有深意:“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既用“画眉”之
说,足见其情意了。

脂批中说黛玉是“情情”。“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
怨’,悲夫!”可见,绛珠虽苦,却是没有怨言的。在我看来,黛玉的状态和作者
最为相似:痴心不改,无怨无悔。黛玉葬花,作者亦在葬花。两人都是“泪尽而逝
”。

石头历幻之后,又回到了青埂峰下;而神瑛历幻之后,书中却没有交待。可以推测
,他回去之后,应该是去找他的绛珠仙子吧?他会守着那株草,直到地老天荒。神
瑛伴着绛珠,石头依偎青埂――两者是同样的意象。

“三生石上旧精魂”。“石”有三生,终归于“情”。

3 人生三境界

“石”有三生,“玉”有三分,人生亦有三境界。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到最后,还是终归于“情”。这
个过程中,有两个“空”,但含义有别:前者只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后者则是历练
后的彻悟;还有两个“情”,其含义亦不同:前者是自然的“见色生情”,后者则
是悟彻后的无悔。

宝玉初好庄子,后来至于“悟空”,其思想经历了一个由“道”而“佛”的过程。
从“空空道人”到“情僧”的演化,便体现了作者由“空”而“情”,由“道”而
“佛”的复杂历程。

但是,作者的思想并不止于“佛”。“情僧”之谓,与“意淫”一样,是作者自创
的一个词儿,都是为了表达其独特的人生理念。既云是“僧”,则是借助了佛教中
的一些概念;但其内涵却是“情”,与佛家又有所不同(因为佛教是让人“空”的
,摈弃“色”、“情”)。看来,作者最终并未归于佛道。

深悟佛道,自可成仙。可是,这块石头却是“只羡鸳鸯不羡仙”,自甘堕于情根(
青埂),可谓痴矣!“都云作者痴”,石头亦是满怀痴情。

人之初,人都像那块石头那样,是一片白纸,后被尘世繁华所吸引,身陷其中;在
有一番经历后,有的人仍沉迷其中,有的人则就会有所觉悟;在觉悟后,也有两条
路:一种是心冷意冷,万事不关心,而一种则是仍然满怀深情和热肠。后一种是更
难做到的。

这其中,便包含了人生的三个境界:“入”-“出”-“入”(当然,第二次“入
”和第一次是不同的)。对于一般人来说,由“入”而“出”已是不易;“出”了
以后,还能够再“入”,则是更是难上加难。而作者(或是那块历劫后的石头),
就是那种极为罕见的、到达最后一种境界的人。

彻悟之后,绝尘而去,自是高人;但这与“石头”在历尽沧桑后,仍然笑谈人生相
比,似乎还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看明了,悟透了,仍能无怨无悔,则更是可敬可佩!

4 结 语

时空交错,是红楼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种颇为有趣的写法。就像宇宙中的星星,都
有其产生、发展及湮灭的过程;但我们在研究它们时,并不需要跟踪一个星星的全
过程(我们也没有那么长的寿命,很多星球的寿命比地球形成的时间都长),只要
把处于不同阶段的星星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玉”为“石”在红尘中的幻像。红楼三玉的经历,则是梦版的“三生石”的故事
:思凡-悟空-归情。这个故事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作者情空观的演变过程。

这块来历不凡、颇有灵性的石头,在我看来,就是作者的象征:最初是因无材补天
,才寄情闺阁的;但真的深入闺阁的世界之后,却是情不能已,自甘其苦。联想到
作者写书时的处境:“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
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敬佩之余,则愈觉辛酸!



--
         ¤ ╭⌒╮ ╭⌒⌒╮
          ╱◥██◣ ╭ ╭ ⌒⌒╮梦里的家园
         ︱田︱田田| ╰----------------------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