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收到了晁错的所上书的《削藩策》,于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次削藩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汉景帝下令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一举动直接引起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在此危急时刻,汉景帝启用周亚夫为将,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
汉景帝
熟悉的一幕在一千多年后再次上演,朱元璋在世时,将自己的儿子都分封了出去,以建文帝为首的明朝廷认为这些藩王实力已经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建文帝下令削藩。
不过这一次,他的运气却不如汉景帝,不仅未能削藩,反而还丢了自己的皇位,生死不明。
《推恩令》号称是千古奇谋,汉武帝以此兵不血刃地达到了的削藩的目的。如此高明的计谋,为何建文帝会弃之不用,而要采用强行削藩的方式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推恩令并不是汉武帝时期的产物,早在汉文帝时期,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就曾提出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只不过当时汉文帝认为还不是时候,并未完全采纳。
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汉景帝镇压了七国之乱,但当时诸侯王的实力仍然很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令诸侯推私恩,将子弟都封为列侯。
按照传统,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其封地,这一政策打破了这样的继承方式,让所有的儿子都有机会得到封地的可能,自然受到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子们的青睐。
汉武帝下令推行推恩令后,许多诸侯王的庶出儿子也被封侯,原来的封国自然被分割成为了许多块,以至于后来像刘秀、刘备等这些人,虽是皇室贵胄,却无封地的情况。
汉武帝其次,在我看来,建文帝及其朝臣可能认为没必要采用推恩令。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熟读历史,特别喜欢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分封之后会有哪些弊端。
因此,在分封之后,他在给了这些藩王特权的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手段来限制他们。比如,分封之后,必须离京,并且即便必须进京,也不得同时进京,以免他们串联对抗朝廷。
建文帝即位之后,就总体实力而言,中央的实力是远大于各地藩王的,即使是在北京防止蒙古的朱棣也不过十万兵马而已。
朱棣是当时最强的藩王,但就他那点兵力,建文帝及其朝臣们可能认为不足为虑,加上朱元璋的余威仍在,一般的藩王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事实上,在建文帝决定削藩开始,连续削了好几个藩王,也并未翻起多大的浪花。
朱元璋第三,建文帝的叔叔们年富力强,且以朱棣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推恩令的阴谋。
建文帝刚坐上皇帝宝座,皇位尚未捂热,就火急火燎的开始削藩。这个时候的朱棣不过三十几岁,正值壮年。
推恩令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如果采用这种方式,以朱棣的聪明才智,不可能看不出这是阴谋,因此,以朱棣为首的藩王们面对推恩令,仍然会采取对抗的姿态。
如此一来,不但无法达到削藩的目的,甚至还可能让这些藩王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倒不如先下手为强,让藩王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先干掉几个。
虽然这样做也会激起藩王的反抗,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事先消除几个藩王的实力。
建文帝的这种做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作用,把朱棣逼得也不得不装疯卖傻,才有了翻盘的机会。
实际上,建文帝削藩的想法其实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用人上。他想要做军事改革,用的却是一群毫无政治能力的书生。
建文帝的朝廷整体给人感觉就是理想主义者,无论是黄子澄还是齐泰都是十足的书呆子,先是“先易后难”,逼反了朱棣。朱棣造反之后,建文朝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却无法任用良将,导致战争一败涂地,不得不说,建文帝是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