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凡人之亡,如野草枯折,无声无息;帝王之逝,如泰山崩裂,惊天动地。由于帝王处于权力中心,身份特殊,他们的去世,往往还会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留给后人无限猜想,清朝的同治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咸丰十一年,咸丰在避暑山庄驾鹤西去,清朝帝统一系独传的皇位,自然留给他唯一的儿子,年仅六岁的载淳,即同治帝。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因为汉、唐等王朝,一旦国运走下坡路,皇位总是后继乏人,不得不让小孩子坐龙椅。
尽管同治帝在慈禧的“关爱”下长大成人,但这种“关爱”本质上是对他权力的剥夺。同治十一年,在两宫太后的主持下,17岁的同治皇帝大婚。之后,他开始磨拳霍霍,名义上实现了亲政。但慈禧掌权良久,肯定不甘放权,为满足母后归政后颐养天年使其不干涉政务,同治皇帝发出一道谕旨:
“令总管内务府大臣,将圆明园工程择要兴修,原以备两宫太后燕憩,用资颐养而遂孝恩——《清穆宗毅皇帝实录》”
朝堂毕竟是老江湖的世界,同治皇帝还是太稚嫩了,当大臣以军务繁忙、国库没钱等理由驳斥时,同治皇帝也只能收回成命。但同治帝随即又下令修建“三海工程”。
同治十三年底,三海刚开始修建,同治皇帝就一病不起,一个月后“崩逝”于养心殿东暖阁。因为同治帝无子,清朝父死子继,一脉相承的帝系就此中断。
同治帝短短的一生,却创造了清朝帝皇的“两宗最”:他十七岁亲政,是清朝少年天子中亲政最晚的一个;十九岁去世,刷新顺治的记录,成了清朝帝王中寿命最短的一位。同治皇帝“春秋鼎盛”,到底因何而英年早逝?
“天花之说”比较可信
虽有众多说法,但从正史与《翁同龢日记》来看,同治帝死于天花的概率是最大的。同治十三年,同治生病,翁同龢记载:
“连日圣体违和,预备召见者撤。廿一日西苑受凉,十一月朔已初访绍彭,据云今日入值,知圣体发疹问安。”
如果说这里所记载的只是听闻,那数日后的记载则是亲眼所见。
既然是天花,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宫廷内的迷信活动也粉墨登场。十一月十二日,在慈禧的命令下,将“痘神娘娘”迎奉到养心殿,宫内到处是红地毯、红灯笼,布置得喜气洋洋,希望痘神娘娘显灵,将“天花”收回。供奉三天后,又以隆重的礼仪恭送痘神娘娘于外。然而,求神拜佛后,同治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
当时,为同治皇帝看病的御医李德立等人留下的《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相当于病历,记载了同治生病期间的医治、用药、症状等。经现代医学研究院对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同治患的是天花,是由于痘毒内陷,导致“走马牙疳”而死的。
野史传说,也不能完全排除
野史上记载,同治皇帝死于梅毒,如果真的如此,清代官书以及翁同龢定然不会如实记载。
这种说法,还要从同治皇帝选妃说起。同治大婚前夕,两宫太后看中的对象不同。慈禧看中的是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慈安看中的是户部尚书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让同治做决定。结果,同治选中阿鲁特氏,相当于否定了慈禧的意见。慈禧对此特别不满,经常干预同治的婚姻生活,不仅导致婆媳关系紧张,而且母子反目。
话说,同治皇帝血气方刚,一气之下,经常出宫找乐子。但他毕竟是皇帝,害怕遇见大臣,有损天子形象,于是,他不敢去正规的八大胡同,只能逛街头巷尾的小型娱乐场所。那些小场地,服务环境又脏又乱,导致同治皇帝染上梅毒。
于是,叫太医来看,太医看后大吃一惊,就请示慈禧。慈禧为了宫廷的颜面,传话说,这恐怕是天花啊。这样,太医就将梅毒当天花来治,导致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