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鄗代之战:燕国偷鸡不成蚀把米,赵国哀兵枕戈终奋起

2020-09-28 11:57:54 作者: 赵燕鄗代之战

武安君白起

于是赵韩联手使计派遣苏代前去秦国寻得范雎,先用重金贿赂范雎,而后与之言明“秦国兼并赵、韩两国的不利因素”,其游说贿赂范雎的目的就是:激化白起和范雎的矛盾,进而利用范雎说通秦王,逼迫白起退兵,最终达到缓解赵、韩两国的倾覆危亡之际。

范雎是战国一代名相不假,但范雎属于“睚眦必报”的一类人,从苏代利用范雎和白起之间的“将相矛盾”就不难看出:范雎的妒忌心理尤为突出。因秦昭襄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议,故而白起不得不退兵。这一退兵的直接结果就是:接下来秦国在邯郸大战中的惨败。

从“范雎的妒忌心理”引而导致“白起和范雎的结怨”可以看出,秦国内部的臣子群体是有分裂现象存在的。从侧面也不难看出,赵国这次成功设计缓解“秦兵压境”的压力,为之后赵燕“鄗代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很大基础。

黄道周:“秦将白起,战功济济,拔城如山,杀人如水,至于长平,残犹莫比,四十万人,一夕坑尽,应侯受知,武安失意,及败请之,坚卧不起,士卒先迁,杜邮受死,虽君寡恩,实天报理。”

从秦赵“邯郸大战”看待赵燕“鄗代之战”

当时范雎上谏秦昭襄王劝退白起撤军的附加条件是: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但实际上等到秦军退兵之后,赵武成王以“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的想法并未兑现诺言。于是秦昭襄王便以此为由派遣王陵率军20万于公元前259年直逼邯郸。

对于赵武成王而言,他深刻吸取了长平之战的经验,再次重新任命廉颇组织赵国国内残剩的老弱群体和未成年子弟组建成了一只十万人的“应急部队”。面对这次的秦军,赵军整体实力上虽然不济之前的军事水平,但因为受到了长平之战失败的耻辱和家国危亡的严峻形势之影响,再加之老将廉颇的统率,这支赵军的应战能力发挥到了极致。秦军损失过半也不曾撼动邯郸城。次年,秦王再增派10万军队,并以王龁代替王陵为主将。

邯郸之战形势图

公元前257年,魏、楚联军在赵国的游说之下决定派兵增援,此时赵军已经严防死守了14个月。面对着援军的接连抵达和相继投入抗秦的战斗当中,赵军也随之出城迎战。如此一来,秦军遭受到了三方包围的内外夹击,损失过半,部分残逃回国,部分降赵。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从这次继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可以看出,赵国实力衰减是很明显的,即便最终的结果是魏、楚两国军队联合帮助赵国击退秦军,但在邯郸大战中坚守了14个月的赵军的实力我想还是有目共睹的。损失了45万军队的赵国在面对强秦之时依然能够“举国上下之全力”来抗击秦军,抗击的过程中,赵军实力不减当年,对秦军更是造成了重创!

结语:

长平之战,赵国兵败是真,45万军队全军覆没是事实不假。目之所及,燕王喜只是在一心想要兼并赵国的自大心理上看到了赵国战后国内凋敝不堪的惨象,却从未真正审视过“长平之战中秦国的惨胜”、“邯郸大战中赵国老弱妇孺的坚守”、老将廉颇的存在以及乐间、将渠等忠臣“为家国之死谏”的举动。如此这般断章取义,而不立足综合形势来看待问题,燕国怎可能真正成功实现对赵国的“乱而取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