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45万大军全军覆没,赵国一经此战大伤元气。说起后续的“赵燕之战”,燕国国君在群臣的上疏之下认为:赵国历经长平之战、邯郸大战两场战役元气大伤,早就应该不具备当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时的雄姿壮态了;此时此刻我军碾压过去,不给赵军留任何喘息时机,必将在赵国元气大伤的基础上重创之。
其实燕君同部分燕臣更想的是能够“灭亡赵国毕此一役”,但事实证明,燕国“欲乘人之危,而打家劫舍”的举动最终还是于朝夕之间,付之一炬了。我们且看,燕国原本的“兼并战争”是如何被自己打成了“被兼并战争”!
战国局势图
鄗代之战:燕国的“断章取义”
公元251年,燕国发兵60万进攻赵国。赵武成王得知燕军来犯,在吸收了长平之战战败的经验之后,便果断地派遣廉颇、乐乘领兵25万迎击燕军。按照常理来说,赵国在此之前已经连续遭受到了强秦对他的屡屡来犯,而且“长平之战45万军队的全军覆没”已经足以令赵国大伤元气。《孙子兵法·始计篇》云:“乱而取之。”燕国很好地执行了这一“趁火打劫”的兵法,但在燕王喜下令发兵的那一刻,他也只是看到了“长平之战对于赵国的打击”,而未曾过分地借鉴“邯郸大战中赵国的绝地反击”和其他因素。
对于赵国在此期间所历经的三次重大战役:
①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败;
②公元前259年——257年:秦赵邯郸大战,秦败;
③公元前251年——250年:燕赵鄗代之战,燕败;
燕王喜剧照
以上三场战役均为赵国作为主要参战方而进行的,与此同时,赵国在这三场战争之中都扮演着“被动反击”的角色,但我们最能够轻而易见的是:即便长平之战中赵国大伤元气、45万精兵灰飞烟灭。但是,不论是抗击秦国的邯郸之战,亦或是迎击燕军的鄗代之战,赵国在没有倒下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连续两次的绝地反击。
鄗代之战:燕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公元前251年,燕君姬喜派遣使者栗腹前去赵国缔结友好盟约,并且还特设了重金宴席款待赵武成王(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燕国这一举动从表面上来看是在同赵国交好,但实际上燕王喜是派栗腹前去实地打探赵国此时的具体国情,一探赵国在历经同秦国进行的两次战役过后的国力虚实。待栗腹对赵国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之后便转而回燕向燕王做了陈述。当时“燕国对于是否趁机攻伐赵国”出现了两种观点:
①燕丞相栗腹:“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②昌国君乐间:“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
燕王喜最终问信于群臣,而“群臣皆以为可”,于是乎,燕王喜便迅速展开了大动作。
乃发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栗腹率领40万军队,进攻鄗邑;
→卿秦率领20万军队,进攻代邑;
待下达指令之后,60万燕国大军整装待发。在燕王喜和栗腹的心目当中:赵国历经两次大的战役,想必已经再难抵挡住我燕国这60万铁骑,趁此时机,何不将赵国击溃,而后将其兼并。因故在我看来,燕王喜和燕国那些支持出征赵国的臣民都沉浸在胸有成竹的状态之中。但燕臣将渠的出现,却似乎已经提前预示了鄗代之战的结局。
将渠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攻之,不祥;师必无功。”
鄗代之战
试想:60万燕军此时此刻已经整装待发,更何况扩大疆域、增加领土一直以来都是燕国历代国君所梦寐以求的事情。对于燕王喜而言,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除此以外,燕王喜还是自以为此战必胜!因此,对于将渠的极力劝阻,燕王喜根本没有顾及,反倒还要亲自出马参与这场“燕国主动兼并赵国的战争”。将渠见状,便不顾生死地上前拉扯燕王喜,但却遭到了燕王喜无情的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