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毛病,坑惨了两个强大王朝

2020-09-28 17:23:30 作者: 这个生活中常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一、您可别犯老毛病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十二日,大唐新皇帝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城南门城楼上,迎来了“唐朝最凄惨登基典礼”:“太上皇”唐玄宗已撒腿跑进蜀地,留在他身边的文武官员,就剩了三十来个人,外加几千饥肠辘辘的残兵。就连平日养尊处优的嫔妃公主们,这时也纷纷有力出力,忙着给将士们缝补衣服……

比这更凄惨的,就是那看上去一片黑的大唐国运:“老爷子”唐玄宗拍屁股跑了,可“安史之乱”却在疯狂蔓延,洛阳丢了,长安丢了,富庶的中原正由着嚣张叛军撒欢,广袤的大唐几乎丢了半壁江山。所谓平叛,所谓光复河山,看上去都是那么远。就连这个建立在灵武的“大唐小朝廷”,似乎都坚挺不了几天……

就是这个关键时刻,唐肃宗少年时的好友,未来某古装剧里的“高光明星”,彼时大唐最杰出的战略家李泌,千里迢迢来到了唐肃宗的身边,给他送来一句鼓舞人心的断言:“不出二年,无寇矣。”凶悍的几十万安史叛军,乃至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其实只需要两年就可以平定。

而且千万别以为,李泌是在给唐肃宗“喂宽心丸”。当时的李泌,紧接着就做了最科学的规划:安史叛军看似气焰熏陶,其实就是一盘各怀鬼胎的散沙。唐肃宗所在的灵武呢?又恰是北方黄金通道,大量援军很快就在这里汇集。到时候只要唐军从井陉口和河东道两个方向出击,卡住安史叛军的出路,然后再来回牵制叛军主力,等到叛军人困马乏,再集中力量猛攻叛军老窝范阳,这样几十万安史叛军,必然会全线崩溃。

这个谋划合理不合理?唐朝同时代的人,就将其比做《隆中对》,宋朝典籍《资治通鉴》更发出叹息,倘若完全执行了这个谋划,安史之乱真有可能两年结束,怎么会活活拖了八年?

不过,在提出这个谋划的同时,李泌还给唐肃宗补充了一句话:“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也就是说,要平叛,就要平得彻底,成败关键,就是您别着急。

说起来,“太着急”这毛病,生活的琐事里都常见。但放在安史之乱的血火岁月里,这不止是大唐犯过一次的毛病。

二、不断重复的“毛病”

其实,如果唐朝不是“太着急”,唐玄宗原本不会这么快丢了长安跑路,“接盘侠”唐肃宗,既不可能这么快“上位”,更不至于经历这么一场惨兮兮的登基典礼。

当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虽然猖狂的叛军一口气打下了洛阳,但唐王朝毕竟家底厚实,没多久就稳住阵脚反击。郭子仪李光弼出击河北,正朝着安史叛军的老窝范阳进发,洛阳与范阳的交通也被切断,刚“称帝”的叛军首领安禄山,也在洛阳城急的跳脚,眼看就是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要唐王朝能沉住气,以重兵守住潼关,这场不久前吓了大唐一跳的叛乱,完全可以进入躺赢节奏。

但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却是“躺不住”了。

上了岁数的唐玄宗,已不是年轻时英武的模样,他被这场叛乱急的不轻,恨安禄山们恨得牙痒。更叫他嘀咕的是,当年这么受自己信任的安禄山都叛变了,此时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手里有二十万人,日子久了会不会也不保险?这么多思路烧脑半天,老唐玄宗也就着急了,全不顾平叛战争大局,急火火给哥舒翰下死命令,要求迅速出关扫平安禄山。然后也就不出意外: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安史叛军咸鱼翻身,长安也丢给了人家……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唐肃宗一开始也很小心,认认真真照着李泌说的办。果然战局逐渐扭转,郭子仪李光弼们都掌握了主动权,叛军内部也窝里反,正是乘胜追击直捣叛军老窝范阳的时候,可唐肃宗又着急了:范阳那么远,长安可就在眼前,打范阳哪有打长安实惠?改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