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末期,有位大臣名叫“冯道”,却被后世的欧阳修骂为“不知廉耻”,被司马光斥之为“奸臣之尤”。他究竟做了什么?竟然在历史有如此恶名?虽然不至于像秦桧一样人尽皆知,但这样的评价未免也太不光彩。究其原因,只因他在五代时期,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姓十君,做过六个皇帝的宰相,而且官运还都颇佳。
冯道为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沧州人),882年生于,正值唐末僖宗时期。此时的唐朝正是动荡时期,而冯道就出生在平凡的农耕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勤奋好学,且爱读书,善做文章。
在那个“乱世出英雄”的世道,冯道自誉为“文人”,自然不能提刀立马征战沙场,但是他用自己的博学与多年的为官之道,从辅佐君主开始,硬是为自己拼下了一番功绩。
年轻的冯道先是效力于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在侍奉的主君兵败后,冯道冲忙逃到太原,因文采出众受到赏识成为李存勖(李克用之子)的“秘书”,替他执掌文墨工作。待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成为庄宗后,冯道开始青云直上,最终任户部侍郎。
而后,他后又历仕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宰相、三公、三师之位。按理来说,这样的人自然是博学多才,是治世能臣,必然也会名垂千史,但也是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好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冯道却成了没有“节气”的代表,被后世文人所看不起,戏称他为“官场不倒翁”。
按理来说,这么多皇帝都能相中冯道,让他成为自己的肱股之臣,冯道必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一次,唐庄宗李存勖时期,主帅郭崇韬因军中非战争人员太多,请求裁减,李大怒,要罢郭的官职,命冯道起草罢免诏书。冯提笔良久,未着一字,庄宗屡催,冯道于是对庄宗说:“……崇韬所谏,未至过当,你不同意就罢了,但是不应宣扬出去,让敌人知道了会认为我们君臣不合……。”庄宗听了他的话后,果然改变了主意,郭崇韬亦对其感恩戴德,冯道因此也落得了个敢于直谏的好名声。冯道能有这么大的胆量,在于其善度时势,明白在战争的关键时候,君主会把什么看得最重。
以后,李克用养子李嗣源被部将拥立发动兵变而夺得皇位,成为唐明宗。他对冯道更是青睐,说“这个人我向来就很熟悉,是好宰相。”后果拜其为相。而冯道就转事明宗,亦非常尽心。
其实,冯道的一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不是像和珅一样的贪官,也不是像一些宦官那样喜欢弄权、鱼肉百姓。他只是想自保,想让自己的官途走得更顺。这仿佛和我们现在的跳槽很像,跳着跳着,就习惯了,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尽心尽力的工作,你难道就说这个人不好吗?只是各取所需罢了。只是这中国唯一一位十朝元老,也可以让他成为“官场之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