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狡猾的,虽然经常掠夺边境,但一见汉兵来了就马上逃跑,导致汉兵“不能有所杀”,自己的兵力得以保全,掠夺的财物也能安全地带回匈奴。
怀柔方面,汉文帝经常向匈奴送礼,还多次遣皇室公主前往匈奴和亲,希望通过联结婚姻,汉与匈奴可以保持友好关系。
所以汉文帝时,匈奴单于洋洋得意,用大的木札、印章给汉文帝传信,显示自己的威严和气势。
到了汉景帝时,匈奴看到七国之乱爆发,萌发了坐收渔翁之利之心。但汉朝实行兵事与怀柔皆备的战略,匈奴则是见兵就躲,见礼就收,绝对不想吃亏。在赵王没有取得权势之前,匈奴不会放弃汉朝天子的政策好处,也不打算主动和汉朝精锐兵力交锋。
上图_ 五胡内徙与分布图
2.西晋对匈奴的政策
西晋虽然愿意接受内迁胡族,但刘宣等匈奴人皆称
“晋人奴隶御我”
,也就是说西晋士族有把胡人当奴隶的情况。
这里以刘渊为例。《资治通鉴》刘渊曾说一段话
“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
,而且刘渊本人就“昔为质子”。
光看刘渊这段话,可以了解到像刘渊这样的匈奴贵族,已经没有真正的权势,逐渐沦为平民了。而且西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会十分留心这些内迁胡族的重要人物,让他们生活很不自在。
这时,匈奴人会十分怀念祖先东平东胡,西击月氏的高光时刻。过往的光荣和现在的暗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大鼓舞了匈奴人的士气。
所以看到西晋因为八王之乱内耗严重,刘渊高呼“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
上图_ 八王之乱
匈奴作战是否团结
1.汉朝匈奴
汉朝的匈奴虽然作战彪悍,军事能力强,但其内部并不是十分团结。匈奴内部大致有单于,左贤王,右贤王几股势力。按照理想情况,左贤王和右贤王都应该臣服单于,可实际常常并非如此。
比如说冒顿单于时,“右贤王不请,听後义卢侯难氏等计,绝二主之约”。右贤王没有请示单于,就私自跑到汉境掠夺,导致汉朝跟匈奴关系紧张。
后来,汉军攻打匈奴后匈奴又因不够团结,以至于最终分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即使有南下的野心,恐怕也难以调动兵力攻打汉朝。
上图_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2.西晋匈奴
西晋时匈奴反倒是很团结。刘渊得到了成都王的信任,得到监管匈奴事务的权利。而匈奴五部族也许有感于司马氏骨肉相残,所以愿意团结,刘渊因此可以得到匈奴五大部族的支持。
刘渊还积极团结除了匈奴以外的其他胡族。刘渊听从刘宣等人的建议,认为
“鲜卑、乌桓,我之气类,可以为援”
,这为他后来聚集石勒、王弥等胡族将领,扩张地盘,攻下洛阳奠定了基础。
上图_ 西晋
是否具有有利时机
1.汉朝匈奴
汉朝时,匈奴与赵王合作,希望可以花最小的力气南下谋利。可从吴楚等国反叛开始,仅仅过了三个月叛乱就被平定。
七国之乱的主力军吴楚联军已经显露颓势,合作者赵王又只会凭借邯郸自保,这时如果匈奴出兵“援助”可能会遇到汉朝精锐兵力,两败俱伤且没法趁机得到好处,索性不出兵。
2.西晋匈奴
刘渊起兵的时候,八王之乱已经持续了五年,西晋国力大不如以前,中央威信削弱,地方混乱,割据势力强大。
再者,刘渊曾经为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马颖效命,表面为其“平定八王之乱”,实则聚集实力观察起兵的有利时机。
作者:
夏祯
校正/编辑:
莉莉丝
参考资料:《晋书》《汉书》《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