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虽然司马懿一度拒绝,不过还是被曹操强行征召到手下了。见到司马懿之后,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生前的时候,司马懿的官职相对较低,所以曹操心里虽然有忌讳,却也没直接将司马懿怎么样。不过,魏文帝曹丕登基称帝后,司马懿可谓是平步青云,逐渐成为曹魏的重臣了。因此,对于曹丕来说,显然要采取措施防止司马懿日后谋反。于是,公元226年,曹丕临终之际,就选择留下三个人来制衡司马懿。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留下3人防止司马懿造反,本来万无一失,可惜这三个人都死在了他前面。
一
首先,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按其生前的要求,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河南偃师西北)。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魏文帝曹丕在临终之际,选择了四位托孤大臣,除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还包含了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从官职上来看,曹丕留下的这三人,自然是和司马懿不相上下的。甚至可以说,曹真和曹休因为曹魏宗室的身份,无疑要比司马懿更加受到曹魏皇帝的信任。
至于相对低调的陈群,则是曹丕处理朝政的重要帮手。比如大家熟悉的“九品中正制”,就出自陈群之手。对此,在笔者看来,魏文帝曹丕临终之际的设计,无疑是非常合理的,对于司马懿来说,一旦有谋反的举动,不管是曹真、曹休,还是陈群,都将成为司马懿的重要对手,甚至会让司马懿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是,曹丕千算万算,却不会想到司马懿会是如此的长寿,乃至于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叡,都在司马懿之前去世的。
二
至于曹真、曹休、陈群这三位托孤大臣,同样先于司马懿去世了,这成为司马懿能够篡夺曹魏大权的重要原因。就曹休来说,在魏文帝曹丕去世后,成为曹魏的大司马。在曹魏的武将官职中,大司马甚至要高于大将军,也即是曹魏武将之首了。太和二年(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按照吴王孙权的主意,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曹休于是率领骑兵、步兵共计十万往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周鲂。在这场战役中,曹休轻敌冒进,曹军士卒前无无退路、后又追兵,惶恐之下陆续叛逃,曹休的人马几乎已经溃不成军。
此时,贾逵所部的援军经过备道兼程的挺进后及时出现在夹石,吴军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经来到,于是迅速撤离战场。贾逵其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军队,才使曹休免于全军覆没。太和二年秋九月庚子(228年11月8日),曹休去世,谥曰壮侯。子曹肇继嗣。也即因为这场战役的失利,曹休懊恼不已,最终在曹丕驾崩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因此,这意味着曹丕留下的四位托孤大臣,只剩下三位了。
三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在曹休去世后,曹真晋升为大司马,成为曹魏武将,甚至可以说是百官之首。不过,在公元230年,曹真因为进攻蜀汉一无所获,所以也病重了。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去世,获谥为元侯,由长子曹爽继承爵位。对于当时的魏明帝曹叡来说,短短几年时间内,痛失了两位大将,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无奈之下,魏明帝曹叡只能将兵权交给了司马懿,指望他来抵挡蜀汉和东吴的进攻了。而在此之前,魏明帝曹叡的安排是曹休镇守扬州等地,也即执掌曹魏在东线的兵权,曹真镇守雍凉等地,也即执掌曹魏在西线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