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玄武门: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摧毁李渊强大卫队的真相

2020-09-22 13:05:12 作者: 揭秘玄武门:

《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长上者,长上宿卫将士也。凡卫兵皆更番迭上;长上者,不番代也。

《唐六典》:凡应宿卫者,并从番第,诸卫将军、中郎将、郎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长上折冲、果毅应宿卫者,并一日上,两日下。

“北门”即玄武门。“健儿”指代骁勇善战之人,无特别意义。 换言之,常何当时兼任的“北门长上”,即是在玄武门长期担任戒备、巡逻等武装卫戍工作的武将。

所以, 常何的完整职务是正五品车骑将军,兼“北门长上”,并不是目前许多解读中猜测的监门府中郎将(正四品)。举例而言,常何更像是在酒店大门外走来走去的保安队长(“北门长上”职能),而非负责办理宾客入住手续的前台经理(监门府中郎将职能)。因此,常何根本无法做到“在玄武门拦住太子、齐王的随从,只让二人入宫,从而为秦王袭击创造条件”这样的工作。

不过,在《旧唐书 马周传》中,确实曾描述常何职务为“中郎将”。究其原因,可能与玄武门事变后,常何受封正四品的“折冲都尉”有关。事实上,“折冲都尉”一职直到贞观十年才出现。事变结束当时,该职务还叫“统军”,由“骠骑将军”演变而来。如果“统军”的编制不在地方兵府,而在中央十二卫,则改称“中郎将”。

换言之,常何当时是以地方兵府长官“统军”身份在中央工作,大家用中央同等级的“中郎将”称呼他,也是一种尊称。其原理,就如同我们习惯称呼某巡视员为某厅长,某调研员为某处长一样。

比如李渊,最后还是接受了其帝王生涯被终结,两个儿子被杀的悲惨结果,将大权交给了李世民,并在后者的“保护”下,于昔日的秦王府(后改名大安宫)中,伴着美人美酒,了却残生。

又比如发动攻击的冯立、薛万彻这帮人,在兵败之后,根据朝廷发出的赦免令,他们又硬着头皮前来投诚。没办法,太子、齐王已不可复生,但生活还得继续。而李世民也接受了这帮人继续成为大唐臣子的现实,毕竟昨日已逝,时代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至于事变的始作俑者李世民,同样得接受杀兄逼父这个人生中再无法洗刷的污点。而在十七年后,当他的儿子李承乾准备效仿玄武门之变,自父亲手中夺过皇权时,我们也同样能够从其一度想自杀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位已统治天下十七年之久的伟大帝王心中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悲凉。

《资治通鉴》: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

纵观李世民一生,贞观之治可谓无比辉煌。然而,任何事物总有正反两面,隐藏在贞观之治光明温暖背后的,正是玄武门之变的阴冷血腥。如果去掉了后者,也就没有了前者。

两者合二为一,才是李世民复杂、完整人生的真实写照。

最后,要向唐朝的史官致敬!

《旧唐书 职官》:亲卫骠骑将军为亲卫中郎将,诸军骠骑将军为统军。

不过,常何虽然不能像诸多解读描述的那样“只手遮天”,但却能用数十枚金刀子为李世民“勾兑”数十名同样身份的“北门长上”。

墓志铭原文: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晓(同骁)勇之夫,移奉藩朝(指拉拢到秦王门下),叅闻霸略(叅同参,指参与了解一些“信息”)。

事变之中,当尉迟敬德领七十名骑兵追击李元吉时,一个关键的细节是骑兵们在不停的以利箭攻击李元吉,直至将其射落马下。这些人符合“北门长上”的典型特征:配备弓箭、马匹!

这正是为什么李世民只带了十名随从到玄武门,但却平空多出数十名全副武装骑兵的原因!

为何耳目众多的太子、齐王事先竟没察觉到玄武门伏兵?

常何及其他“北门长上”归属于驻扎在玄武门外的“屯营兵”。事变中,正是后者与闻讯赶来的东宫士兵缠斗在了一起。

当时,玄武门外侧共有左右两营“屯营兵”,分别隶属于“十二卫”中的左右屯卫,总计约2000人。由于北门靠近宫城,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屯营兵”中有许多固定值守于此的“长上”。

《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蒙曼:周孝范与张士贵分别以左右屯卫大将军统领玄武门屯营,意味着北门屯营分为左、右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