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说,“三分天下”的《草庐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众所周知,成语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其三十七回中讲道:曹操为了得到刘备的谋士俆庶,使计把他骗去许都,徐庶无奈,离开前向刘备推荐了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说此人能力非凡,若是是能得到他的帮助,必定有所作为。三顾茅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话说第一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来到卧龙岗,满怀期待却扑了个空。书童告知诸葛亮出游去了,归期不定。刘备无可奈何,失望而归。过了几天,三人再次冒雪不请自来,希望能感动先生。然见到的却是诸葛亮的弟弟,又一次被告知哥哥诸葛亮应邀出门了。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书信,诚恳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后,又一次无功而返。转眼过了第二年,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不以为然,两次碰壁心中颇有怨言,认为不请也罢。张飞性格直率,主张直接捆来便是。但刘备心思缜密,心中自有盘算,把二人责骂了一顿后,带着他们再次来到卧龙岗。
这一次,总算不负所望,诸葛亮确实在家,只是正好在休息。刘备见状,示意关张二人稍安勿躁,安静地站在台阶下等候,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若是常人,怕是早已火冒三丈,但刘备丝毫没有怪罪之意,进去之后,彬彬有礼,虚心请教如何统一天下。诸葛亮见状,心生好感,于是,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心中早已勾画的一幅蓝图,《草庐对》就此而成。
他准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内外有别,步步为营,与刘备心中所想不谋而合。刘备听罢,激动不已,两个人英雄所见略同,“出山”便是水到渠成了。但是,看到这里,我们可能心里会有诸多猜想,如果,第一次没有见到的话,刘备就放弃了,后来他们还会遇见吗?
又如果,第二次诸葛亮就跟着刘备回去了,那么,剧情是不是又会完全不一样呢?还有就是,这里安排的三次到底有何深意,两次凑巧的不在家是故意为之的吗?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中也曾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那么,这个三顾到底有何深意呢?
我们先来说说诸葛亮,他隐居乡村,声名却是远播,认识他的人无不对他赞誉有加。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肯定不是一个好士兵,他也并不例外。其实,他并不是不肯出山成就一番伟业,而是在等一个求贤若渴的贤民之主,一个知他懂他的仁者,一个适合他施展抱负的地方。
彼时,刘备已经46岁了,实力单薄,根本无法与曹操和孙策相抗衡?如此情况之下三顾茅庐,诸葛亮的反复试探,给刘备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尊贤的形象,不仅提高了刘备的声望,同时,也在关张二人面前立了一个下马威。作为一个谋士,他首先得为自己谋划一个未来。他谨慎择主的行为恰恰迎合了刘备的安排,确保了自己出山后在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看刘备,他可谓是城府极深的人。他懂得适时收敛自己,充愣装傻,暗中却不动声色,养精蓄锐,笼络人心。官渡大战后,他选择一直往南走,按我们平常人的思维,落难时肯定是首先投靠亲戚或者朋友才对,但是,他却选择了去荆州。因为,他心里明白,荆州是东吴和曹操交兵的缓冲地带,是一个重要的根据地,于是,他来了荆州,希望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