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一役,刘备所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也由此导致蜀汉国力大减。
在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接过治国大权,代后主刘禅处理国事,当时的天下格局是三雄割据。而魏国实力最强。
为了蜀国利益,诸葛亮权衡之后决定与东吴建立联盟。借此减轻本国压力。于是派出自己亲信陈震、邓芝前往吴国游说孙权欲与其恢复昔日之友好。
现实所迫
孙权同意了诸葛亮的提议,也是自这一刻开始吴、蜀两国再次结为军事同盟,双方同意联手,共同对抗居于上风的魏国。
缔结同盟后,诸葛亮又与孙权约定,等到两国携手消灭了魏国以后,就以函谷关为界重新划分彼此势力归属。
此一条约的达成,让当时处于微势的吴蜀两国暂时成了关系亲密的盟友,但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孙权,他们都知道,国与国之间只会有利益而不会有和平。
此时的结盟成功不过是因为符合两国当下对利益的共同需求,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对抗强大的魏国,这是吴蜀两国在现实面前所做的无奈妥协。
各留后手
但眼下的妥协可不代表他们彼此真的会坦诚相见,诸葛亮可不会忘记吴国曾经的趁火打劫。
犹记早前,他们两国就曾商议共同征讨魏国,而且还事先约定好了出兵路线及时间,结果真到了约定时间,本该共同出兵的两国又都持相互观望之状,行按兵不动之事。
这不就是双方互不信任担心被偷袭的原因造成的吗?
所以这也就造成了诸葛亮虽然与东吴结盟,但每次北伐前他都会派遣本国将领到吴蜀两国的边界处去设防巡视,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北伐之路
刘备的离世并没有熄灭诸葛亮的复国之心,为了汉室光复同时也是为了报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开启了北伐之路。
他将原本驻守在永安地区的李严调至江州。随后又命陈到换防前去镇守永安,而为了永安的稳定,诸葛亮更是将蜀军中最精锐的白毦兵交给了陈到。
永安乃是吴蜀两国交界的边陲重镇,而陈到则是昔年统率刘备亲兵的将领。诸葛亮此时派陈到这样的老将前往永安驻防,就是为了防备东吴的再次从偷袭。
安排完换防事宜后,诸葛亮仍不放心,又给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去了一封信。
信中言明:自己已在永安和江州都布下了重兵。
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借着给兄长去的这封信,警告孙权不要趁着蜀国北伐之际故伎重施。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诸葛亮北伐遗志,同样走上了北伐之路,蜀汉当时的国力已不如诸葛亮统治时期那般浑厚,但即使在如此情况下姜维也是谨遵诸葛亮昔日的嘱托,从未倾尽蜀国全部兵力北伐。
姜维总会在永安留下一万以上的精兵,用来防备东吴。哪怕是后期蜀汉灭亡时,姜维也严令不准这支精兵回援。
末世哀歌
公元263年,魏国向蜀汉发动战争,结果仅仅半年时间,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当时的吴国就曾以援救蜀国为名义派兵西进,想要坐收渔翁之利,袭取永安。但吴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蜀国就算是生死存亡之际,永安的蜀军却没有回援成都。
当时吴蜀两国边界处的永安城外,准备趁火打劫的吴国大军被蜀国将领罗宪击退。
由于刘禅投降太快,各地蜀国驻军未能驰援。而刘禅在投降魏国后,也曾给罗宪去信。在信中刘禅命令罗宪率大军驻扎在永安城外,准备向魏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