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没有贵族文化,因为在一千年前就消灭了贵族

2020-10-06 23:48:00 作者: 为什么中国没

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承袭了两汉的察举制,具体操作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这里的“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中正产生后,再由中正对各地的人才分为九个品级进行评点,最后推送吏部。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各地“大中正”由门阀士族把持,后来这一制度也就慢慢的变了味,评选标准也就主要看出身了,门阀势力借此进一步坐大。门阀百态

颍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地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在这里,孕育出了许多的名门望族。

据日本学者鹤间和幸统计,汉代关东地区著名豪族共计95例,其中颍川郡就有13例之多,是豪族最为集中的一郡。褚氏、郭氏、陈氏等广为人知。比如曹操得力的辅臣荀彧,便就是颖川的世家名门,陈群则出身颍川陈氏,被荀彧推荐给曹操的郭嘉则是颍川郭氏后人,世家大族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虎啸龙吟》荀彧

由于垄断了大部分的经济、教育等社会资源,门阀中不免会有许多纨绔子弟。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他们将天下资源高度集中且世代传承,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帮助门阀子弟提前进入了实现自我的阶段,那一时期,许多的艺术成就来自于门阀子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群人曾经引领社会风尚,今天我们把他们称为“清淡家”,这其中大名鼎鼎的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今人对其的评价多是狂放不羁、不拘一格,除了清谈,还有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才华横溢,以及一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言行。似乎这些人都是蔑视权贵,寄情山水之人,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竹林七贤

前面说过,门阀子弟才有资格实现自我,普通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资格游山玩水?所以,“竹林七贤”可不是普通人。

山涛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长期主管官员选拔;王戎出身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世袭父亲的爵位、一出场即惊艳,其后更是当过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高官;其他几人也都身居要职,家世显赫。

虽知门阀“豪气”,但有多“豪”你也很难想象,不客气的说,当时的天下有一半是皇帝的,另一半就是门阀的。朝堂上权势滔天并长期游离于国家法度之外,“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竹林七贤精神领袖,音乐达人,养生爱好者嵇康

比如刚才提到的“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公元267年,他被人以侵占公田之罪举报,但晋武帝司马炎对此一笑了之,并没有加罪于他。朝堂下相互以婚姻、师生门第关系来进一步巩固彼此的联系,将利益集团做大,“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不光如此,到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已经不再与庶族通婚,其婚姻关系一直维系在门阀士族之间。例如南齐时期,士族王源将女儿嫁给富阳的大富豪满氏,但由于满氏是庶族,遭到了士族阶层的一致反对,御史中丞沈约更是带头上书,要求将王源革职查办。门阀的衰弱与消亡

门阀士族兴起于东汉,兴盛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消亡于隋朝。

门阀的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简单地归纳可分为内外两个原因。

内因方面,门阀世家的子弟生下来就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用多少才学便能身居高位,慢慢地就助长了门阀世族庸庸碌碌、游手好闲的生活作风。

《颜氏家训·勉学篇》道:士大夫多“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消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这便是说,门阀世族多依仗门第,不思进取,不经世务,矫情造作。当这些人的能力慢慢退化之后,那离他们灭亡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