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当生者无法从失去亲人挚友的悲伤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会说上一句“人死如灯灭”以示安慰。但是,明明“人死如灯灭”,为何还会与逝者在梦中“相见”?这之中难道有什么“玄机”?
关于这个“玄机”,颜小二觉得用弗洛依德《梦的解析》中相关理论来说明,可能比较合理。至于“人死如灯灭”,实则是东汉哲学家桓谭提出的。这背后其实也彰显了几千年前我国古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科学“认知”,很是难得。
东汉哲学家桓谭告诉我们何谓“死亡”,而西方哲学家弗洛依德则告诉我们何谓梦境。
1、汉朝哲学家“桓谭”:人死如灯灭
关于“人死如灯灭”这个说法,其实可以追溯到汉朝。
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社会时局动荡,天灾人祸之下,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或许是当时掌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或许是百姓为了寻求精神慰藉,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充斥着类似“灵魂不死”这类玄乎的说法。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古代哲学家、经学家、天文学家桓谭便提出了“人死如灯灭”一说,以此驳斥“灵魂不死”的说法。
桓谭做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他把人的身体和灵魂分别看成蜡烛和烛火。当我们的身体衰老的时候,也就是蜡烛燃尽的时候,人因身体衰老而死去,而烛火则因蜡炬烧完而熄灭。于此,桓谭是想告诉世人,烛火熄灭了就是熄灭了,人的生命、灵魂走到终点的时候,也会如烛火一般,戛然而止,消失在这天地间。
以上便是“人死如灯灭”在中哲体系中的渊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究,这里不作过多发挥。2、既然“人死如灯灭”,为何我们还会时常梦见死去的亲人
关于梦,这里不得不提一位西方的哲学家“弗洛伊德”,他有一本有趣的书,叫《梦的解析》,里面有许多很有意思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哲学层面更理性地看待我们的梦境。
在《梦的解析》这本书中,弗洛伊德发表了他对“梦”的看法,他指出梦更多源于人“压抑的欲望”,人的潜意识在发挥作用,也可能是某种心理导致的。
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我们再来讲讲“我们为何时常梦见死去的亲人”这个问题就简单许多。我们在潜意识里对于逝去的亲人还有牵挂,这个“牵挂”可能是未完成的事、可能是与那位逝者相关的“遗憾”、也可能是对逝者的思念等等。
日常生活的忙碌可能让我们无暇将心思放在对逝者的“留恋”上,但是潜意识里对逝者的留恋便会在梦里表现出来。或许,这种潜意识里对亲人的思念,便是我们时常梦见死去亲人的原因。
3、理性看待梦境,认真过好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求之不得的,可能在梦里被满足,比如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对于梦境,颜小二这里还是想提醒大家,要理性对待。
中国哲学家也好,西方的哲学家也罢,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他们都在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命只有一次,逝者已逝,认真活着而非于梦中捕风捉影,或许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方式。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发布于头条号,冒充、搬运等侵权,发现必究。
参考:《梦的解析》、《中国哲学概论》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