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与邻居争端,修书请官员做主,官员回书:“让他三尺又何妨”
文/炎炎谈历史
封建社会,一个人的荣辱关系着整个家族的兴盛,一旦获罪,是会株连九族。同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旦出了位朝廷重臣,那就是整个家族的荣耀,族人在当地也可以扬眉吐气。
民间俗语:“朝廷有人好做官”,很多官员的家人因为有坚实的后盾,往往得理不让人,甚至还有仗势欺人的例子。
张英是清朝有位著名的文人,大臣,是清朝中期的重臣张廷玉的父亲。安徽省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他节俭济贫,打破官方对民众的态度,谦和礼让,与人为善,成为千古佳话的主角。
节俭济贫
张英60岁大寿时,他的夫人计划专门雇一个戏班子唱一场“堂会”,并设宴款待那些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张英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劝说夫人放弃这一计划,并用这笔钱做成了100件丝绵衣裤,施舍给行走在路上的穷人们。
六尺巷
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学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一条小巷,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巷子,但是张家人不同意。
双方争执不下,于是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都是本地的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便想到了在朝廷做官的张英,于是修书一封加急送给张英,要他来解决家里与邻居的争端。
张英收到家书后,非常生气,他气家人不知邻里和睦,为了区区半尺墙而两家争得上公堂。但是他又不忍责备家人,于是回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罢,明白其中含义,于是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地基,于是“六尺巷”由此得名。
与人为善
六尺巷,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从此成了人生的一把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与人一较高下,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退让并不代表懦弱,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是谦让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