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宗的统治下,为何北宋会接连失利?

2020-10-11 09:49:09 作者: 在仁宗的统治

"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他自己就是武将篡权,因此也自然的认为其他武将都有谋反之心。设立了严格的祖宗家法,并且一直提倡着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不论是真宗还是仁宗,都是些守成之君。他们丝毫不敢忤逆祖宗的规矩,按照这个重文抑武的思路持续的走下去。

所以,北宋与其他国家的战争,基本都以其失败告终。比如太宗年间的雍熙北伐,还有真宗的澶渊之盟,还有仁宗的宋夏战争,其中包括了三川口,定川寨等大规模战役。宋仁宗的耳朵根子到底有多软,以至于在宋夏战事中屡交学费呢?

(一)、军力孱弱屡受欺,边境祸乱接连起

宋朝初立之际,西北边陲部落党项,对其俯首称臣。而且,赵家还赐国姓予他们的酋长。"昊既袭封,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上独垂红结绶,表异蕃众。"

元昊上位后,发现宋朝根本不堪一击,完全没有必要在受制于它。倒不如联合辽国的力量,共同对抗。

1. 修书一封激敌意,双方大战即来袭

"伏望陛下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庸愚,常敦欢好"。元昊给仁宗的这封信,虽然表面看来风平浪静,但是充满了敌意。党项本来是藩属国性质,突然要求独立,仁宗就算在宽厚仁义也无法接受这种打击。

元昊就是想让北宋先发动攻击,如此自己就掌握了话语权,再让契丹人参与进来。自此,两国的关系彻底破灭,自仁宗至徽宗,这几十年来冲突不断。若是仁宗能够下定决心,剿灭西夏,恐怕就不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如此巨大的隐患。

当时仁宗收到信件以后,决定削去其爵位,并且悬赏捉拿元昊。宋夏两国的大战,一触即发。而元昊率先发动攻击,掳掠北宋边境。

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导致北宋边疆防御懈怠,趁机围攻延州,双方在三川口展开决战。虽然元昊撤军,但北宋的损失难以估量。后来,又爆发了三川口和好水川之战,北宋都是死伤惨重。

2. 泱泱大国,却无以抵挡撮尔小国

党项人占据的地方,在当时都是贫瘠,荒凉之地。他们要什么,没什么。在以前,越冬的食物和衣服,都得通过与北宋进行贸易获得。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打的北宋毫无招架之力。在仁宗的治下,汴梁还号称全球第一大都市,经济繁荣,人民富足。

反观西夏,纯粹就是靠着以战养战来谋生。北宋打不过契丹,那还可以说是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占据着燕云十六州,是帝国的北大门,而且又有养马地,兵强马壮,疆域辽阔。辽国的影响力也大,至今仍有很多国家以音译的契丹,来称呼中国。

但北宋竟以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强抵御西夏的进攻,着实有些说不过去。毫无疑问,作为皇帝的宋仁宗,占据着主要责任。因为天下都是他的私人财产,他还兼顾着统筹全局的责任。出了问题,他肯定难辞其咎。

那么,在仁宗的治下,为何北宋还会接连失利?

(二)、摇摆不定听人说,毫无主见乱琢磨

"仁宗爱民恤物,出于圣性。其于断狱,必求以生"。历史上庙号能得仁的皇帝,那是少之又少。他本人那是出了名的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可大臣们的话递过来,最终该听谁的,不该听谁的,决策权还是在他本人。

1. 消极御敌,失败来的太突然

宋太祖主张偃武修文,不愿轻易动兵戈之事。而宋仁宗,一直遵守着这条祖宗家法。当时,元昊给他写完信,仁宗和臣子们并没有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