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高远的皇帝,为何想方设法的限制丞相权力?

2020-10-12 15:12:21 作者: 志向高远的皇

"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当时朱元璋斩杀胡惟庸很有可能就是为废除丞相找了个借口。布衣皇帝朱重八夺得天下,建立大明,敕封其乡党兼姻亲胡惟庸为右丞相。

此人在朝中肆意安插自己的眼线,不断打击异己,"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的刘伯温很有可能死在胡惟庸之手。后来,传出胡惟庸要造反的消息,朱元璋当即将其斩杀。

胡惟庸案自此正式揭幕,很多的开国元勋,王宫贵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在这场大清洗运动中,有数万人被处以极刑,而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背后,其实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已经长达上千年。

(一)、扬名立万善其身,佐天子奉家国

"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曾"恐惧流言日"而又"一日三吐哺"的姬旦还有"乘舟梦日边"的伊尹。

"齐之霸也得管仲,秦之强也得商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和"一言为重,百金轻"的商鞅,他们都是先秦时期的相。可见,一个政权想要变得强大起来,离不开这些相的辅佐。当然,君王最起码也得是守成之君。

1. 丞相者,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君王就算个人能力再强,也需要人帮着他分担政务。丞相的意义,就在于此。不过历朝历代对丞相的称谓都不太一样,有的直接称丞相,有的则为相国,还有的是宰相以及尚书左右仆射。

如果将皇帝比作成国家的总统,那么丞相的职责就大体等同于内阁的总理。君王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而丞相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丞相数不胜数,比如秦朝的丞相李斯还有汉初的丞相陈平,汉武帝一生之中还曾换过十三位丞相。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站的那么高,难免自危。皇帝理所当然的认为整个天下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他不允许有人去瓜分这份财产,所以丞相必须得时时刻刻的注意,不能僭越。当然,他们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也会想方设法的掌握权力。

等到这份权力大到一定程度,皇帝就无法再轻而易举的将其剔除权力中心。作为君王,偌大个天下,政务繁多肯定无法做到亲力亲为。而如果想让他人分担责任,就得将相应的权力分配出去。而丞相,就是权力的集散点。

分割出来的权力先经由他这里,然后在逐步下放。

2. 相爱相杀,需要但又互相排斥着

丞相对于皇家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他平常承担着处理政务,管理百官的责任;若遇到孱弱的君王,则需要其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不过,如此一来,丞相很有可能对皇帝形成挟制,制约皇权。所以,自秦朝开始,直到明朝,皇权与相权是一直相争的。

因为丞相是由皇帝设立的,所以皇权始终在这场纷争中占据着一定的优势。那些孱弱无能的君王,无以撼动权高位重的丞相,但若是碰上那些有高远志向的皇帝,则一定会想方设法的限制丞相权力。那么,这其中又是为何?

(二)、互有胜负倾己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遇到强硬的皇帝,皇权就会全面压制相权,让丞相成为一个只知道听话的工具人;若遇到相强君弱,那么相权就会进一步的强化,千百年来都是互有进退的。皇权,相权之争,是自汉武帝时期,拉开帷幕的。

1. 心生忌惮,想方设法的变换

汉武帝初政,其祖母窦太后家的人,长期把持朝政,自己的江山坐的是摇摇欲坠。于是,他就想让母家的亲戚,来对抗这些老牌外戚。他有个舅舅叫作田蚡,两人自幼在一起长大,关系很好。所以,刘彻早早的就给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