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9月28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时隔近70年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如果不是因为参加首届浙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85后”宁波姑娘孙嘉怿应该也会出现在现场,这是她在心里和这些烈士和烈属们的约定。
(图为孙嘉怿在讲述为烈士寻亲的故事。)
这一次大赛,她带来的志愿服务项目正是“我为烈士来寻亲·让客葬异乡英烈回家”。比赛现场,她讲述了寻亲之路上的故事,当一个个烈士的故事被打开、翻阅,背后浓浓的情感羁绊,让来自全省各地的观众们湿了眼眶。
“我的太公是抗战时期上海一家野战医院的医生,淞沪会战时因外伤感染去世,遗骸也不知埋在哪里,奶奶想找到自己父亲的心愿无法了却,但深深影响了我。”她为此常通过微博等方式寻找有关太公参加的淞沪会战信息。“对于志愿军烈士,我本来也并不了解。直到来自陕西的烈属黄军平找到我,将他在朝鲜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拍摄的记录有一万余名烈士名字的视频资料发给我,才拉开了我为烈士寻亲的历程。”孙嘉怿说。
(图为帮助烈属寻亲之路上的片断。)
2017年,孙嘉怿在微博上发出“我为烈士来寻亲”的活动倡议,将视频中的资料逐帧定格截图放大,按照烈属的籍贯省份整理成电子文档材料,方便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在当地寻找线索。
“当时,国内仍然缺乏关于这些烈士安葬地的公开信息,对于很多已经白发苍苍的烈属来说,无法找到自己的亲人,无法亲自去坟前祭拜,成了一家人、一代人甚至一个家族的遗憾。”孙嘉怿表示,一些慕名前来的烈属,甚至已奔走寻找了几十年,依旧音讯全无。
一张无法团圆的全家福、一封沾染着鲜血的家书、一位因为儿子牺牲哭瞎了双眼的母亲、一名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女儿……在微博后台,孙嘉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很多烈属的申请,他们迫切希望找到自己的亲人。
(图为更多年轻大学生们也加入到帮助烈属寻亲的行列。)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这时一群“90后”“00后”主动加入了她的团队,提出可以帮助进行数据录入比对,为烈士安葬地精准定位,同时可以在自己家乡或周边城市,拍摄陵园里的烈士资料,作为数据库比对的补充。
“00后”网友“海沫”,年纪最小,来自山东潍坊;“90后”小伙车英赫,是做旅行社的;湖北网友“露露”则是一名舞蹈老师;老大哥“路客”跑遍国内外几百座陵园,为数据库贡献了近九成的资料……目前,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已吸引网络志愿者200多名,其中核心志愿者26名,他们都是抱着一腔热血加入其中:
“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磨难,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在寻亲的过程中,仿佛我们完成了人生的一次‘穿越’,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烈属们已经是古稀老人,这些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可以为他们做的事情”……
(图为终于找到亲人的烈属泪洒当场。)
素不相识网友的参与,也让孙嘉怿坚定了将这件事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目前,该项目通过网络平台连续发布和转发各类烈士信息20000多条,已建立近4万条革命烈士数据库,帮助603位客葬异乡的革命烈士寻找到亲属。
最终,这个项目获得了首届浙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讲好英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不为比赛而做,但与时间赛跑。太平本是烈士定,未见烈士享太平,请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下去、拥抱和平。”孙嘉怿说。
当天早上6点多,孙嘉怿在微博更新了动态:“女儿3岁开始跟着我去烈士陵园拜祭英烈。小小的她曾经问我,什么是烈士,我告诉她,那是中国的脊梁骨,撑起祖国这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