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北京朝阳区了解到,朝阳区“城市码”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即“一码共治”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升级版正式上线。朝阳区城管委针对公共设施和商户分别建立一物一码、一户一码的专属信息,通过张贴二维码,为公共设施和商户发放“城市身份证”,市民、巡查、产权单位根据自身权限扫码查看和获取相关设施信息,快速准确进行问题上报、日常巡查、案件处置等工作。(9月11日《北京青年报 》)
城市究竟是谁的“城市”?有时候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当市民在城市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向谁反映?不清楚。当陷入困境之中,向谁求助不太清楚。这些看似是小问题,但积累起来却是大问题。对于许多市民来说,很难有一种“城市主人”的感觉,从而削弱了“归属感”。而扫码参与城市管理,则最能够让市民有一种“城市主人”的感觉,这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扫码参与城市管理是怎么一回事?说起来很简单。在公共设施上将张贴“物码”,这个物码可承载其所有属性信息和管理信息,管理人员、权责单位甚至普通群众都能使用,实现了“一码共治”。换言之,当市民发现某个公共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用手机一扫码,相关信息就出来了,可以找到,可以反映问题,自然也能够得到很快处理。因为这么做,本身是以共治共建共享为理念,其目的是引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城市管理,可以通过网上吹哨、自动流转、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智能采集、快速发现、准确处置、多维反馈和科学研判等功能,达到“未诉先办”的效果。当然,这是“理想化”状态,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这需要实践检验,但无疑,这是值得期待的。
生活在城市中,对于公共设施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一方面要求能够达到安全。一般情况下,公共设施是安全的,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损坏,当然,也不排除人为故意破坏的因素。一旦市民发现公共设施有问题时怎么办?当然是先找到相关职能部门,然后由职能部门及时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可事实上,等到我们拿起手机要打电话时,却发现很难找到人,要么是找不到电话号码,要么是打了电话,却毫无反应,更谈不上及时处理,这离市民所追求的安全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是方便。公共设施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便民,不便民的公共设施往往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市民觉得不便民怎么办,同样也是要反映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哪怕是因为某种条件限制无法改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来处理的。不过,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职能部门的责任心作保障是很难实现的。同时,还需要相关的制度去约束。
扫码参与城市管理让市民成为“城市主人”,这让人欣喜,但对于市民来说,需要的是持续性的“喜悦”。因此,扫码之后的后续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让市民成为“城市主人”,城市的归属感强了,城市只会变得更加美丽、舒适,变得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