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等“走得慢的人”

2020-09-17 10:26:30 作者: 等一等“走得

如今,网上预约挂号看病已成为常态,对大多数患者而言,信息化给就诊带来不少便利。但对一些不大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这一变化似乎不太友好。

“挂号难”在一些人眼里或许并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打开微信、支付宝就能搞定,明明很方便;老年人找子女帮个忙,或者学一学操作方法,应该也不会太困难。网友留言中也不乏类似观点:“为什么老年人就不能进步?”毕竟,我们都早已习惯了仅凭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四方的“智能生活”。

然而,越跑越快的信息时代,却在将不擅长使用手机的群体甩得越来越远。前不久,一段老人因没有健康码而被拒绝进入地铁的视频在网络“刷屏”。“什么是健康码?”老人一再反问,直到视频结束,也没有人给他答案,只有工作人员一遍遍高声呵斥“请出示健康码”。类似的场景今年反复上演:有人因为没有健康码被赶下公交车,有人因为没有健康码被小区拒之门外……还有人不会网上购票而抢不到火车票,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在餐厅扫码点餐,景区购票只能网上预约,山区小孩上不了网课等等,都已称不上“新闻”。

这令人不禁反思:数据、信息、科技,在为我们带来便利、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同时,是否也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当数字支付替代了现金,当智能客服替代了人工,当线上办事替代了线下服务,老人们难免感到“恍如隔世”。难怪有人“吐槽”:“以前觉得机器服务‘高级’得不得了。现在反而觉得,有人来服务才是‘高级’。”

截至去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还有约5亿人生活在“网络之外”——他们往往就是陷入“数字鸿沟”、最先被信息时代所遗忘的人。如果你仍对他们遭遇的不便不以为意,不妨试想一下:当我们步入老年,当我们行动不再自如,当我们也对未来社会流光溢彩的高新技术感到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我们会不会也希望,有人能考虑到我们的感受,在我们陷入迷惘、手足无措之际拉我们一把?

时代不断进步,生活愈发便利,我们在享受着技术带来的红利之时,是不是也应该等一等“走得慢的人”,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这看似是个技术问题,其实却是理念问题,更是一道社会治理的课题。不要忘了,一个好的社会,不仅要有不断向前突破的“速度”,还应该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

技术的价值与意义在于更好地服务于人,如何用好技术,使他们不至于站到人的对立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信息化、自助式的渠道无疑越多、越方便越好,但传统渠道也不能被全盘替代:就拿健康码来说,增加人工登记,或是打印纸质二维码,可能问题也就解决了。前不久,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经验被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收录为经典案例,除了高效的线上服务,“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线下服务也是打动评审官员的“亮点”——这恰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诠释。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与难处,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现实注脚。一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人民城市”,对此应有充分的考量,并体现于城市服务、社会治理与市民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人人都会老去,如何对待今天的“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不仅事关眼下,也牵连着我们每个人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