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创新——
渠道升级效益明显
在杭州张小泉工厂的一栋三层小楼内,有一个装修精致的张小泉产品展示馆。在馆内一角,用于“直播带货”的场景布置,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前段时间我们临时搭起来的,前天刚做完一场直播。”夏乾良解释说,“你看看解说词,都是在介绍我们的最新产品。”
一张直播台,折射出张小泉的渠道之变。
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市场经济释放的活力,张小泉迎来了一波发展机遇。以前只能卖到浙江的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
“当时发展快,是因为抓住了国内市场打通的机遇,自身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变还远远不够。”夏乾良说,要改变“接一个电话,收一张传真,发一箱产品,就把钱给挣了”的销售模式。
市场环境在变。除了国外品牌的冲击,渠道变化对张小泉的影响最为明显。从一轮大型连锁超市兴起,再到新一轮电商走热,面对零售新业态,习惯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张小泉很困惑:
跟超市打交道,为什么品牌入驻还要付条码费和终端陈列费?产品摆放和选品有哪些讲究?
跟电商做对接,为什么一个电商平台上还能同时开几个张小泉的店?不同的店铺难道不会“打架”吗?
跟物流谈合作,剪刀和菜刀这种特殊商品能发快递吗?快递费会不会很贵?
“这些都是张小泉实实在在经历过的困惑。这些困惑告诉我们,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思考如何面对新的市场。”夏乾良说。
在张小泉的内部会议上,夏乾良经常用一个公式来说明问题:制造×流通=成果。对于制造端即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的张小泉来说,在流通端即销售渠道上做文章,无疑可以收到明显的成效。
在线下,张小泉尝试拥抱新业态。既有自营的零售门店,也跟大型连锁超市对接,还开发了地区经销商,把一些商品卖到了社区便利店。此外,张小泉还和一些银行合作,成为银行会员积分兑换的供应商。
在线上,张小泉主动试水新模式。2002年,张小泉电商渠道部总经理周丽自己做客服、做页面、发快递,开始了张小泉的电商经营探索。如今,张小泉电商销售团队已经有50多名员工。
渠道升级效益明显:在京东平台,张小泉品牌去年的整体销售同比增长超过20%,“618”和“双11”购物节当天的成交也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去年,张小泉线上的销售占比已接近40%。
细分需求——
产品品类不断丰富
打开张小泉京东自营旗舰店的页面,“厨房剪”是所有商品中一个单独的品类,适用于在厨房剪切肉粒、菜、鸡骨等食物。如今,厨房剪已成为张小泉的一个主打产品。
“这个在今天看来非常普通的品类,是张小泉发展过程中一个标志性产品。”夏乾良说。
从厨房剪开始,张小泉开启了从研究剪刀向“研究人”的转变。
以前的张小泉,大多是在工厂车间里、在生产线上搞研究,不断地把剪刀的质量、性能做改良型提升。“这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还不够。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人们的需求也在变化,如果跟不上这个脚步,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夏乾良说。
夏乾良说,在上海有句话叫“一剪在手,万事不愁”,说的就是一些人习惯一把剪刀解决家里的很多问题。拆快递、做针线活、剪鱼肉……往往都是使用一把剪刀。
大家是不是希望在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剪刀?
“是!”通过市场调研,张小泉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厨房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应该有一把特定的剪刀放在厨房用。这样的需求反馈到生产线,一个产品新品类就出现了。
瞄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更多细分功能的产品诞生了:同时具备斩和切两种功能的斩切刀、带有开瓶器功能的厨房剪、刀座自带磨刀器的刀具套装……顺着这个思路,从几十元一把的家用菜刀,到数千元一套的精工礼品,张小泉的产品在聚焦厨房消费场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品类已经达到1000多个。
产品实现多样化的同时,张小泉也没有忽略满足个性化需求。“现在产品开发既要有不同功能,还要有不同层次,才能更精准匹配人们的新需求。”夏乾良说。
针对不同类型的市场,张小泉进行了品牌分级,在“张小泉”的主标下做了更有针对性的分类。比如,带有“泉惠”标识的,价格相对较低,主要面向乡镇、四线、五线城市市场;带有“泉近”标识的,价格相对较高,主要面向一、二线城市市场;而带有“海云浴日”标识的,则是面向高端消费市场,对标国外高端品牌,只在张小泉线下直营店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