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峰,北京中学校长,博士,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
北青报:北京中学办校至今,已经走过了7年的时间。这些年来,您作为校长,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夏青峰: 7年的时间我们走了“一轮”。通过第一届毕业的孩子,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学校真的能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特别高兴这届毕业生中,很多孩子所录取的大学专业都与自己的职业理想密切相关。他们很多人在内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有的孩子喜欢做体育新闻记者,有的孩子喜欢艺术表演,有的孩子喜欢医学研究。这些实际上与学校的整个课程开设和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职业体验活动是有一定关系的。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对孩子的指向、兴趣进行引导,并且搭建平台,让孩子们去体验,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会起到很大的引领和帮助作用。
北青报:您提出学校的校风是“和而不同,乐在其中”,这些年来是通过什么途径怎么实现的?有什么效果?
夏青峰:我们“和而不同、乐在其中”的校风,还有“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都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它更多的是体现在每名师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中。我们首先是营造一种信任的文化,让校园成为精神家园。从情感教育入手,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让校园更加和谐。同时在“和”的氛围中,学生们更有个性化的选择,学校会提供各种丰富的课程和平台帮助学生实现,在不同的选择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和学生内在生命成长的“原动力”互动,在“心”上做文章,提升 “心之力”,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让他们确定自己的理想,然后不断去追求。所以“和而不同、乐在其中”更多体现在学校的文化、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治理机制等方面。
北青报:新学期,在“教改”方面,学校是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良、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实现教改的?获得了什么成绩?
夏青峰:在课程体系上,我们注重3个特性。首先是贯通性,探索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高校的衔接。其次是选择性,学校不断地开拓各种资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孩子们去选择。最后是实践性,我们带孩子外出进行实践活动、设置阅历课程、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考察学习等,并对课程进行整合,进行项目化学习。
在教学方面,学校关注个性化学习,解放孩子,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在解放的同时,老师会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在学习内容上,学校关注联系性学习,让知识互联互通,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此外,在体验性学习上,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的合一,通过思维的外化来促进孩子思维的内化。
这些年,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品德发展上,形成了北中孩子特有的精神和情怀,全面成长。并且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增强,成绩也自然提高了。曾有家长和我说过,北中孩子在分数背后,其所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开展过的研究、参加过的活动比很多同龄人要丰富很多。
北青报:在今年高考中,翟与宁同学获得了高考705分的好成绩;黄彦清同学被哈佛大学录取,是2019年中国大陆考场首个托福满分获得者。他们都是学校第一届的毕业生。您认为这是共性还是个性?他们的好成绩是必然还是偶然?学校是如何培养的?
夏青峰:偶然其实是蕴含在必然之中的。以这两个同学为代表的首届毕业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让人欣慰。实际上,一定要考上什么大学、取得什么成绩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学校如何尽量不要耽误孩子,尽量更好地支撑孩子。有上哈佛、上清北潜力的孩子,我们是否能支撑住他?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孩子,我们是否能支撑他获得更大的平台?我们更多追求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成长。翟与宁、黄彦清非常优秀,成绩只是反映了他们个人的一个方面,他们的综合素质更是非常优秀的。目前看来,孩子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支撑能力。北京中学正在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去促进孩子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