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具之家”通过淘宝(天猫)电商销售数据对今年第一季度的钓具行业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其中表明,第一季度所有类别钓具总销售额达516921182.18元,环比增长142.17%、店铺数(包含品牌旗舰店以及三方经销商网店)共3435家,环比增长73.92%,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带来的价格促销等原因,使得今年第一季度钓具销售整体指标上升态势明显。
焦先生在北京经营着一家拥有着2000平方米名叫领海渔具的卖场,虽然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4个月没有开门营业,他依然对于垂钓产业保持乐观。焦先生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年钓鱼的人群是在逐年增加的,钓鱼的产业也在持续扩大,产品的种类质量也在持续上升,而且随着电商平台和各类钓鱼俱乐部、钓鱼品牌类的活动的兴起,钓具市场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在焦先生看来,未来的钓具市场,中间商的盈利会进一步被压缩,钓具生产厂家将有更多的机会直面消费者,这对于焦先生的生意并非好事,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更有利。
钓鱼产业逐步扩大,爱好者数量逐年上升。图/受访者提供
为了应对和服务更多的钓友,焦先生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售卖产品,而是扩展了自己的经营项目,海鲜、新鲜鱼类的售卖、二手产品的寄卖、渔具保养、开设垂钓大师课与讲座、组织垂钓活动等等,“这样就更像是欧美的一些大型渔具销售商的方式,但是对于一线城市而言,高额的房租成本,也会制约一些实体店的扩张。”
金色时光垂钓园的经营者老刘,经营垂钓园已有十几个年头,前后换了很多个地方,最终落脚北京通州潞河地区。在老刘看来,钓鱼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虽然单次成本消费不高,但是爱好者换代平顺,曾经鱼塘里的花白头发如今已经自然过渡到年轻人,“一种消费模式,他的受众年龄自然发生换代,这说明它的生命力。”老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营鱼塘同样也有风险,“用什么价格购入鱼、它们爱不爱吃食、是否容易生病,选对了鱼以后,天气如何,有没有人愿意来。”这些都是鱼塘经营者的风险。老刘粗略地估计了一下,他一个月的收入大约有10万元人民币。
而一些旅游企业,显然比老刘的胃口更大,赵勇杰夜钓水域,是由某旅游企业开放商承包下来的,水域面积极大,承载的调位很多,赵勇杰为中国新闻周刊估算,“天气好的周末,这一片水域能有1000个钓友同时在钓,垂钓的门票是100元,不限时长,不限渔获,这样一个周末,经营者的收入轻松破百万。”当然,经营者并不是一本万利,想要经营好一片可供垂钓的水域,鱼苗的投放、环境的保养、配套的健全,同样也要跟上,毕竟人们都追求山清水秀,空气怡人,水草丰美的地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