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0月6日晚,由滨海县淮剧团创排的淮剧现代戏《首乌花开》亮相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以年轻扶贫书记带领大淤村村民种植首乌、实现产业脱贫为故事主线,以小见大地讲述了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事迹。如何以传统淮剧形式,艺术地展示当代题材?是否在戏曲舞台上,“立”住了扶贫干部形象?演出结束后,“紫金闪评”来了——
【记者闪评】
“情”深“味”足的扶贫攻坚题材戏
作者:冯圆芳
粗犷质朴、“情”深“味”足的淮剧形式,用来表现《首乌花开》这一发生于淮海盐碱荒地的扶贫故事,似乎再合适不过了。当作为大淤村第一书记的年轻女扶贫干部于思禾,历经艰难险阻,重整“人心的旗鼓”,终于带领群众种植首乌、成功脱贫后,她的一段回溯心路的“大悲调”——《盼望家家都进幸福门》堪称揪人心魄、荡气回肠:
曾记得,当初整装离家门,扶贫走进大淤门。
曾记得,当年慈母送出门,殷殷远嘱倚在门。
……多少次独自流泪锁房门,
多少次心灰意冷独对门。
……现如今即将走出贫困门,
终将迈进幸福门。
……家家都是甜蜜门,
户户都是发达门。
道道都是兴旺门,
扇扇都是逐梦门。
这段著名的淮剧“大悲调”曾因“淮剧公主”陈澄在《祥林嫂》中的精彩演绎而为大众所熟知,在《首乌花开》中,这段唱腔依然“圈粉力”十足。除了演员功力到位,优良的剧本成为该剧成功的基础。不得不说,《首乌花开》的编剧十分给力。题材上,聚焦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舞台与现实“零时差”;人物关系设置巧妙,新书记与老书记、年轻一代与老一辈、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既有分歧又有统一;不回避现实问题,一句“书记哎,扶贫带来多少钱?”,刻画出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戏剧冲突不断,剧情一波三折,从“种不种首乌” 之争,到“一年收还是两年收”之争,在冲突中塑造人物、开掘内心、揭示纷繁复杂的基层社会关系,展示扶贫工作的现实困难,既“立”起了共产党干部的感人形象,又符合逻辑、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譬如,围绕首乌“一年刨还是两年刨”的问题,《首乌花开》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质地、深层的心灵世界,使舞台呈现并未“悬浮”于现实之上。立志“为全村发展布大棋”的于书记,坚持种植两年后再刨首乌,以使产品达到优质标准,创出品牌,扩展效应。但老书记李革命,则有另一番考量:一来自己即将退休,若是明年再刨首乌,则功劳与己无干;二来如果再遇到洪涝,则百姓致富难上加难,不如“见好就收”,否则“到明年将退休航船到岸,誓未成愿难偿我实不心甘”。这一番考虑虽然多少掺杂了些功利成分,却显然更加符合生活的逻辑。难能可贵的是,编剧在处理新老书记形象时,并没有把两者设置成“守旧、自私VS先进、无私”的生硬对比关系,而是分别赋予其行为以合理性,并在更深层次上烛照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一刻,扶贫书记于思禾的纠结、忧郁、焦虑和思忖过后的坚定也通过一段大开大合、张弛有度的唱腔很好地诠释出来:“如若同意刨首乌,无责无险众心怡。如若同意刨首乌,美好的蓝图难实施。如若同意刨首乌,一年汗水、满腹委曲、全村希望、致富前景都付东流我梦残梦空心裂撕。”继而坚定信念:“既认定不刨于致富更有利,我就该——平心静气,不躁不急,初心牢记,不忘誓词……助乡亲拨开迷雾见虹霓。”节奏由缓趋急,人物情绪由彷徨变为坚定,在情节高潮处很好彰显了人物形象的统一性。
作为一台淮剧现代戏,《首乌花开》保持了淮剧固有的风味,其唱词不仅十分适合淮剧唱腔的演绎,又充满泥土气息,俚俗而不庸俗。村民好奇新书记时“是丑是俏那个好奇虫爬得心痒没法挠”,质疑新书记种植首乌是“下巴箍子挂铃铛——瞎想(响)!”,以及风向婆“我家老李站快到,平安着陆第一条”的小算盘,都体现了编剧扎根生活、提炼生活的艺术能力。当然,作品也存在着些微的瑕疵之处,如“首乌一年刨还是两年刨”的争执解决得较为突然;扶贫书记为了抢收首乌而错过与病危母亲的临终一面,稍嫌煽情和刻意。这说明,主旋律题材剧不能过于追求“高大上”“伟光正”,也要提炼出更加贴近生活的情节逻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