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柳向阳谈露易丝·格丽克:我们都需要回到纯文学的传统

2020-10-08 22:29:37 作者: 译者柳向阳谈

“特别意外,完全没有没想到!”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的消息传来后,她的两部诗合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的中文版译者柳向阳在接受读特记者采访时这样感叹。

去年,柳向阳曾作为诗人嘉宾参加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特区报社承办的第十三届“诗歌人间”。他坦言:“我从来没有想过格丽克能够得奖,这几年诺奖的拳法打得是有些偏,很难猜测。”但诺奖再次青睐诗人,这让柳向阳觉得是“应该的”——“格丽克提出了理想主义的概念,而诗歌也是最能代表理想主义的体裁,这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不谋而合。作为纯文学的诗歌理应得到诺奖的青睐。”他看来,那些常年“陪跑”的作家虽然呼声高,但相对通俗的书写并不会得到诺奖的偏好。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露易丝·格丽克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而柳向阳却认为,“挖掘冷门”,是诗人和译者应该共同关切的。“挖掘那些回归纯文学、回归传统的作品和题材,表达人们内心的真正关切和期待的东西,才是特别有意义的。”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她:“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对此,柳向阳称这就要涉及到她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方法,“格丽克是回归古希腊传统的,她是用古希腊传统写自己的个体生命经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无论东西方的文学世界,我们都需要回到这种纯文学的传统。”

尽管翻译了格丽克两本诗集,柳向阳称自己与格丽克一直以邮件沟通联系,“她不是很喜欢出门”,这种“低调”在格丽克的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在《月光的合金》代译序中,柳向阳写下自己的体会——“实际上,她也一直有意地抹去诗歌作品以外的东西,抹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对读者阅读作品时可能的影响,而且愈来愈决绝。比如,除了 1995 年早期四本诗集合订出版时她写过一页简短的‘作者说明’外,她的诗集都是只有诗作,没有前言、后记之类的文字——就是这个简短的‘作者说明’,在我们准备中文版过程中,她也特意提出不要收入。译者曾希望她为中文读者写几句话,也被谢绝了;她说她对这本书的唯一贡献,就是她的诗作。此外,让她的照片、签名出现在这本诗选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格丽克的获奖,柳向阳表示:“喜欢她的作品就去读,但不要因为是诺奖就去凑热闹。不喜欢她的人可以去网上找一两首来读,看看自己有没有喜欢的可能。诺奖有这样一个作用,把一盘菜端到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眼,如果没有就不会看到这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