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这别样的“土味”,是否曾经到过您梦里

2020-10-10 04:49:59 作者: 靖西这别样的

很多人见过软绵绵的棉花,却不曾想过它是怎么变成棉布的。也许不再有人想起,山旮旯里的棉花地什么时候变荒芜,深夜的纺织声什么时候消失,乡村的晾台上什么时候不再晾晒正染印的土布,嫁女的人家什么时候不再有整村的妇女环绕缝制新被的热闹场景。

资料图 农莉供图

10月8日,靖西市文化馆请来了熟悉土布制作工艺的民间艺人,全程展示土布制作工艺。穿着土布衣服的民间艺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人,据她们介绍,她们当中年纪最小的有六十几,最大的已经达到八十三岁了。

展示现场的老艺人

老艺人们整理好纺织用的棉线,就开始牵纱了。只见她们提着牵线机,绕着树桩来回走动牵线,把线分层套在树桩上。她们根据需要织布的宽度来确定牵纱的层数。牵线完成后,进行再梳理,把每一根线都穿在筘上,最后经过筘的线整齐地裹在裹线筒上。围观的人群有人大声说:“这个场面我见过太多了,都是全屯的妇女聚在一起做的,大场面呀,最重要的是,做完,午餐有肉吃。”人群爆发出欢乐的笑声,仿佛都见证过那样隆重的大场面。

牵线

梳纱 农莉供图

据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靖西各乡镇的村屯里,都有会制作土布的艺人。很多女孩子从小学习纺织技艺,家家户户都有纺纱机、织布机。人们白天耕种,晚上纺织,日常生活紧实有序。

制作前的准备

回忆起以前经常制作土布时的生活,老艺人们说,当年呀,姑娘们出嫁时有自己母亲亲手织的土布棉被、衣服、鞋子做嫁妆,是特别荣耀的事情。现在呀,家里还有很多土布,但都压箱底啦,没有人愿意穿土布衣服,也没有人愿意盖土布棉被喽。

土布工艺制作的背带 农莉供图

老艺人们的话,有掌握老工艺的自豪感,也隐含无人继承的失落。“其实,土布的衣服透气,吸汗,耐脏,耐磨,还很保暖。”“对对对,家里的土布棉被最厚实。”在展示的现场,围观的多数是老年人,有对多年不见的工艺的惊叹,也有对渐渐消失的土布的惋惜。

我们注意到,一位驼背的老奶奶,在安装好的织布机前驻立,伸手摸了摸织布机上的纺线,自言自语:“唉,我的可惜没有留住,要不是眼神不好,今天我也想露几手。”老奶奶的手指,划过纺线,又划过梭子,摸了摸织布机的背带,转身走开了,那蹒跚的步伐,有点让人心疼。

记得小时候,奶奶揉好的棉条是我们姐妹几个最爱的玩具,趁奶奶不在家,我们学着她的样子摇起纺线机,可是怎么也纺不出奶奶那样又细又匀称的纱线;睡梦中,耳畔一直响着“咣当咣当”的织布声,第二天起来,织布机上已经找不见我们捣蛋的痕迹;我们家的自留地里,有一丛丛蓝靛,伯母、婶婆是印染高手,我们喜欢看她们把白白的粗糙的土布一点一点浸入熬好的蓝靛染缸里,喜欢在她们把所有的布块晒在太阳下时穿梭其中捉迷藏,喜欢听她们固色时使劲捶打一整叠布块的声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