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大亚湾核电站破土动工,乔素凯记得,1992年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半岛时,技术基本都是引进自国外的。
“设备、技术,所有的文件都是英文版的;厂房里边油漆、电话、水泥当时都是从国外进口。 ”
那些年,核用水下摄像机坏了,国内工作人员束手无策,还得请外国专家来,从上了飞机开始计费,处理完了到本国落地以后计费结束。这在乔素凯心里成了一个结。
慢慢地,中国在核电方面越来越走向自主的道路,核电机组国产化率越来越高。乔素凯团队也在国内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开始研发与核燃料相关的仪器与材料,包括水下摄像机、机器人以及修复核燃料的不锈钢棒,并在一步步成熟以后逐渐推广到国内其他核电站使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核电开始走出国门,47岁的乔素凯现在的愿望,是能到国外维护我国建设的核电站。
“我自认为是大亚湾的孩子,我和大亚湾一起成长,也见证了咱们国家的奇迹,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非常自豪。”(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