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映红是共和国同龄人,从小崇拜英雄,一直希望能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她认为,作为一名普通人,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可以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一滴水也能发出一滴水的亮光。身后捐献眼角膜能帮别人重见光明,何乐而不为?”
身教胜于言传。綦映红、崔天良夫妇很少向孩子灌输大道理,“长辈自己做好,孩子们自然就跟着做了。”耳濡目染之下,一家人都喜欢凡事多为别人考虑、随时随地多做好事。
崔博的儿子崔城恺是市育才学校一名初三学生,在校园里就喜欢帮助同学。他说,以后要继续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如今,包括尚兴进、李丽娟在内,已经有至少10位亲友受他们影响,愿意成为新的角膜捐献志愿者。
点滴德行义举,共筑文明之城
“我自愿逝世后将角膜无偿捐献给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使用,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这是崔博一家在捐献申请书上作出的郑重承诺。
事实上,在东营,就在我们身边,像崔博一家一样志愿在身后无偿捐献角膜甚至器官、遗体者不乏其人。我市红十字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市角膜捐献报名登记者已有384人,成功捐献者49人;遗体捐献报名登记者298人,成功捐献者32人;器官捐献报名登记者238人,成功捐献者3人。
在成功完成角膜捐献的49位市民中,年龄最大的刘震泽老人85岁,年龄最小的郭颖(化名)小朋友仅有8岁。东营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张惠至今仍然清楚记得,2018年1月22日,大雪夜,刘震泽老人去世后捐出遗体、角膜,成为东营区捐献遗体、角膜第一人。老人生前是山东省劳动模范,为胜利油田增油上产做出重大贡献。去世后他一切从简,不给后人和他人添麻烦。而就在一年之后,刘震泽妻子吴昊去世,也将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每一次参与其中,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其中有敬畏,也有欣慰。”张惠说,之所以欣慰,是因为这些年来,我市志愿者捐出的角膜已经为多位眼疾患者重新送去了光明,这其中既有五岁的孩子,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
连日来,崔博一家的大爱善举被全国各地媒体广泛报道,万千网友被他们所感染,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网友张健说:“我是第1594363位志愿登记者,为他们的行为点赞。”网友孙百英说:“虽然是普通人,却做了不平凡的决定。希望人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社会、为国家起楷模作用。”网友何鑫的留言更让人们意识到捐献角膜对于需要的患者是多么重要,她说:“特别感谢,这种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因为我就是那个需要被人捐赠角膜的人,曾有段时间我被失明的恐惧笼罩着。”
一个家庭的善举,凝聚着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德行义举,共同托举起东营这座充满人文温度、富有现代化活力的文明之城。崔博说,这正是他们一家最希望看到的:“更多人了解捐献流程,能够一起加入到献爱心送光明的队伍中来,这比我们捐献本身更有意义。”
“双节”结束之后,崔博的儿子崔城恺回到校园,生活复归平静。在语文考试的作文里,这位14岁少年这样写下自己成为一名角膜捐献志愿者的心情:“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将来可以改变两个人的一生,我也觉得很荣幸。这个秋天,这件美好的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会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
(记者 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