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ikue (小坏蛋), 信区: CL
标  题: 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Apr  9 23:00:52 2001), 转信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颇有见地地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国
方略,虽然把“德”、“刑”区分为主、辅关系未必妥帖,但能够注
意到这两者的珠联璧合,可以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
属不易。这与西方社会善于运用宗教(管人心、灵魂)和法律(管行
为、肉体)提高人的素质的历史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近,江泽民同志提出,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
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
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
生。管理抓好了,法治加强了,就可以堵塞引发违法犯罪的漏洞,依
照法纪惩处违法乱纪分子,对其他人又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江
泽民同志的这段话,既吸取了“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的精华,又抛
弃了其糟粕(例如:简单地把“德”、“刑”关系区别为主、辅关系,
把“刑”与“法”等同,等等)。

  为什么要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

  第一,德治离不开法律评价标准。计划经济年代的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比较单一,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思想价值观念比较单一,“一元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格
局的基本特征。而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
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呈现多样化特点,由此而来的价值观念标
准也具有多样化特点。党章可以统一党员的思想与行为,那么统一全
体公民的思想与行为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只能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做一个合法公民是我们当今道德评价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所
以,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规定了当代
公民的三大素质,一是思想道德,二是科学文化,三是民主法制观念。

  另外,德治也离不开法治手段的保障。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实行统
包统配,我们的各级组织能够直接控制每一个人的经济生活条件,从
而比较容易掌握一个人的思想。所以,通过开会、办学习班、树立榜
样、谈心活动等单纯的教育手段,就较容易收到统一人的思想与行为
的效果。而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实行统包统配,利益分
配方式多样化,我们的各级组织直接控制人的经济生活条件的能力较
前减弱,因而掌握一个人的思想的难度较前增强。所以,我们在继续
坚持开会、办学习班、树立榜样、开展谈心活动等多年来形成的思想
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之外,必须再强化法治手段。这是因为,通过一系
列立法活动和乡规民约的制定,我们可以使道德的许多内容制度化、
契约化、明确化,便于人们遵守;通过一系列执法和司法活动,我们
可以使制度化、契约化的部分道德规范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第二,法治离不开德治。所谓德治,这是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内心
的反省、自责和外部的舆论教育约束。法治的源头、基础是德治,人
类绝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良好的法律源自
良好的美德。法治的奏效说到底根源于人们的内心认同。法律不被信
仰,那就徒具形式。

  此外,法治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法
律在总体上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涉及人的内心世界;二是法
律只能调整人的部分行为,而非全部行为;三是法律评价的标准是按
“中人”(即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中人)设定的,它不能强迫多数
人去达到少数先进人物所能达到的圣人境界。

  总之,德治不是万能的,法治也不是万能的,必须双管齐下。道
德建设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允许一定的多样化、先进性和普遍性相
结合等关系。而德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的作
用比法治大,而法治在允许一定的多样化方面的作用比德治大,因为
法治是各种多样化所要严守的底线;德治在反映道德的先进性方面的
作用要比法治大,而法治在维系道德的普遍性方面的作用则比德治大,
因为法律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行为规范,因此,德治和法治双管
齐下,实为治国之良策。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4.2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