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ightmare (我病了...怎么办呀?!!!!!5555555555), 信区: Film
标  题: 童年往事___时代的记忆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n 19 10:41:24 2001), 转信


   《童年往事》也许沉缓,也许缺乏既定俗成的戏剧引力,然而其出自内在感
性的原创性,却多过於任何刻意的「艺术化」或「形式化」。只消见片中那熟极而
流畅的影像及暗潮汹涌的节奏脉动,便可知长镜头不必然「长」,叙事的省略也不
必导致流离与困惑。

     侯孝贤对电影语言的贡献之一,是不断地证明非象征、非隐喻的电影技巧,
仍然蕴含无穷的诗化力量。那是一种专属于电影的优越特性。片中何家接获海外亲
戚来信,父亲缓缓道出大陆老家遭受变劫,母亲为未及将大儿子带来台湾而喟叹,
一旁的两个小儿子兴冲冲地将泡湿后的外国邮票贴在毛玻璃上,水滴条条沿流而下
,如泣如诉。

     至于那个我猜想是台湾电影有史以来最长的镜头——姊姊出嫁前在榻榻米上
凝听母亲道白,应该颇能说明本片独特的节奏感跟其戏剧张力之间的关系。两个人
在逆光中相对而坐,随时间的积压,几乎静止不动的姿态,和逐渐深入人物内在情
感的言谈内容,堆砌成极度高张的压抑性。甚至那原来不足为奇的屋外落雨,到最
後也有如悲怆的和声。

     侯孝贤为什么要拍他的自传?或者说,他的往事有什么值得我们关心之处?
作为一部剧情长片,本片已然自成格局,虽非高潮迭起,却也随处动人。伴随着主
角的成长,父亲之死霎时逼临,哀天恸地;母亲的病逝期然到来,宁静的悲戚多过
惊愕;祖母则全然长眠于无声无息之中。作为自传片,电影观点也可远可近。逆光
、阴影、纱帐皆阻止了对个人记忆的过度沉溺。而回忆中又有回忆,片中长者不时
对幼者诉说过往之事,语调干净超脱有如内心独白。

     这些死亡,这些记忆,由于有了一层时代变动的背景,已然超越无关紧要的
个人乡愁。民国四十七年的台海空战、陈诚之逝、随时准备回返大陆的祖母等描写
,无论是伏笔抑或明言,皆与片中的情节汇聚一流,使得“童年往事“的记忆成为
时代的记忆、民族的记忆。当片尾代表新一代的四兄弟凝视着祖母的尸体,那仿佛
长达一世纪的凝视见证了另一个世纪的逝去,电影找到了最后的观点,而被注目的
对象是观众。

陈国富《童年往事——时代的记忆》

   台湾的历史发展使得“你说的话决定你是什么人”这个观念成为一个准则,
用来判断你的祖先是什么时候来到台湾以及你的“台湾人成份”有多少。……
     语言的使用是整部电影(《童年往事》)最重要的部份,老一辈的人只说客
家话,最年轻的阿哮咕则可以说多种语言,他在家说客家话,在学校说国语,与朋
友在一起时说台语。三种语言当中,国语被用来宣告一些正式的事情,所以结尾阿
哮咕的旁白,谈到他祖母的去世,就是用国语。另外在影片中有三个场景,里面的
人物使用国语,一次是他姐姐提到考高中联考的事情,一次是阿哮咕回家宣布他通
过初中联考,还有一次则是他姐姐向阿哮咕兄弟说明,父亲因为肺炎的缘故,才一
直避开他们。此外,收音机广播、学校老师、以及军事教官,由于代表权力,当然
使用国语。
     台湾话只有阿哮咕与他的死党在一起时才使用,片中骂人的脏话也都是台语
,但是当阿哮咕心情烦闷想唱歌时,他还是唱台语歌。相对的,客家话变成一种象
征,代表即将消逝的老一代,以及悲剧的过去,所以阿哮咕的父母谈到他们来台湾
的决定,以及母亲悲叹留下大儿子在老家,就使用客家话。

陈儒修《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文化经验》

--
            我以前听人说过如果刀快的话,
            血从伤口喷出来的时候像风声一样,
            很好听,
            想不到第一次听到的是我自己流出来的血。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6.3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