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oolR (师兄师姐好走), 信区: Film
标  题: 林奕华弹花样年华之一:含蓄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n 26 13:53:29 2001), 转信


哪里有心事

  我的朋友M上星期五结束外游回港,马上去做一件他在飞机上想做但做不成功
的事--去看《花样年华》。之后和他通电话,他问:"怎么会用'含蓄'来形容这个
戏呢?没有一个处理是称得上'含蓄'的呀!"
  M说:"第一次约在外面见面已经问今晚可以不回去吗?这是什么'含蓄'?"为
何我的朋友会执着于一个词语的定义呢?因为他在戏院看过制作特辑,王家卫在里
头告诉观众们:"男女主角之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戏中都不会直接交代。"M是被这
番说话吸引入场,然后发现所见所闻刚好完全相反。
  张曼玉对梁朝伟说:"你知唔知你老婆同我老公有路?" 张曼玉对梁朝伟说:
"估唔到你真系会钟意我。"然后,梁朝伟对他的友人说:"你知唔知男人有心事可
以同边个讲?"--要讲的都讲出来了,要做的也做过了(只是导演为了要有含蓄的
"效果",所以抽起不给大家看--或不放在"剧情"的架构里被我们看),梁还有什么
不能对人言的"心事"呢?原来"心事"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那树窟窿登场。
  不含蓄的,还有场景(又直又长的楼梯),身体语言(好让张曼玉扭着被窄旗
袍包住的臀部往上爬),演技(女主角在最短时间内挤出眼泪)及王家卫式的"聪
明"--如何留下一条尾巴("金庸和梁羽生所生的儿子"!)。
  《花样年华》毕竟是很"香港"的--处处"走精面"的一个戏,却被公认为"含蓄
"。

喊就是演技
  许是职业病之故,从事设计工作的M,对于"匠气"十分敏感,所以才会以寻访
浑然天成的事物为己任。我以为以这种精神在香港生活注定是要失望的了;不想某
日看完《朱丽叶与梁山伯》回来,他告诉我:"这导演(叶伟信)不错,懂得用简
单的镜头,让你感受到主角的复杂的心情。"这,大抵便是"含蓄"的力量。
  相比之下,《花样年华》便是"大锣大鼓"。M说:"镜头每次对住张曼玉和梁朝
伟时,导演便似手执大声公宣布:'先生女士,演技来了!'"。M完全不能接受张曼
玉在重游旧地那一场的"有感而发,忽然红了眼睛"--"像预校的闹钟"他说。银幕上
,导演刻意让她俯身来到观众面前,佯作看出窗外,耳边是房东太太潘迪华说的"
……搬了……",她的眼眶马上涌出泪水--难怪人人都说这是"王家卫作品"中最易
明的一个。(因为同类场面在电视剧中已看惯看熟?)
  喊就是演技--M不苟同,但很多人点头不绝。你有看周末晚上那新星选拔的电
视秀吗?每位女参赛者必须在荧幕上以泪洗面来证明自己懂得演戏。而这些眼泪当
然都是为了男人而流下的--她是新娘,新郎撞车死了;或她要男友用行动证明爱她
,于是纵身跳下咸水海,结果溺毙了男友,她则坐在码头上不断把咸水从眼睛挤出
来……
  上述场面,或被认为不值一晒。但我认为《花样年华》中的"动人"与它们如出
一辙:即食和人工化。

当眼的位置
  "含蓄"是一种选择,你和我都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决定是否采用它来面对自己、
处理问题。提起它,几乎没有人是不竖起拇指的--都怪我们的社会太功利了--但是
一回归生活的岗位,鲜有人不嫌它间接、隐晦、不够过瘾。的确,在这"没,没有
地方不是市场,没有东西不是商品"的年头,既然中门大开袒胸露臂能够更快达到
目的和带来收益,我们又何必拐弯抹角,烦恼自寻?
  选择,必须经过思考。有康庄大道不走而另辟小径,这个人定必有他的因由。
是以当一个人选择含蓄地表达他的思维、感受,即是要求我们不要想当然的看待他
。假如他又是一个选择以含蓄的方式来抒情或言志的作者,我们难免会对他另眼相
看--1、不随波逐流,有勇气呀;2、对自己有要求,也就是对观众有要求,有胆识
呀。
  相对于"一看便懂",我们相信"不形于色"是会令大众坐立不安的。所以当初未
看《花样年华》而听闻它的特色是"含蓄",我确实有过一阵的雀跃,也期望它在意
境上能超越王家卫的前作--少一点炫耀、造作和卖弄,多一点点感情深度。
  结果有目共睹--一切能够带来即时反应的"刀具"都被放在镜头前最当眼的位置
:钟、电话、牛排下的盘子、饭壶,还有张曼玉(的眼泪和旗袍)。惟有男女主角
身穿内衣共舞的片段,因为不够"含蓄"而不能出现在正片上,但是它们有足够的吸
引力变成招徕观众的广告片。
  "含蓄",如此这般,成为策略。

没有做
  有女生对我说:"要拍一男一女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街上行来行去,而又叫
人看了想哭,其实也不简单!"她说的是《花样年华》。刚巧在听到这番话前的一
小时,我向一群年轻人提起安东尼奥尼的《月蚀》。"阿伦狄龙与蒙妮卡维蒂在罗
马踱来踱去,男的想把女的钩上手,女的一派心不在焉,分手前彼此约定黄昏在街
灯上再见,结局是三十余个环境的空镜,有巴士站、街灯、火柴盒,就是不见答应
了会出现的两个人。"
  有时我会想,赞《花样年华》"含蓄"的人,可会是把梁与张的"什么都没有做
"浪漫化了呢?光谈不做的恋爱,一般被等同为纯洁和高尚,因为肉欲是低层次,
甚至不道德的。相反,如果男人爱上女人而不向她提出性的要求,他必然是"真"爱
她的--没有男人会没有性冲动,基于尊重女方而"什么都没有做",那就是"神圣"了
。当然,女人也有她的应有需要,然而在"浪漫"的前提下,最好把它回避。
  问题是,我认为王家卫是用了暗场交代张与梁的性关系,而不是表明他们"什
么都没有做"--虽然那些暗示确是露骨得紧:梁朝伟是在报馆上班的文职人员,闲
来写武侠小说,张曼玉在他往返后的数年,携同孩子重访故居,临走叫孩子:"走
啦!庸生!"(!)
  在处理一对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的"性"上举棋不定,反映了王家卫对"不伦之
恋"是既想碰,又怕破坏观众的幻想,于是只好"含蓄"。

私语
  以下的假设是会开罪人的--说《花样年华》中梁朝伟与张曼玉之间妙在"含蓄
"的,有可能是自欺欺人,亦可以是借赞美来替自己开脱--王家卫没以床上戏的方
式把"性"放在银幕上,我(们)便当自己全无这方面的联想--"非分之想"。

我的意思是,如果他和她真的在众目睽睽下"做"起来,观众便只能饰演"旁观者
"--虽说窥伺也会带来刺激的快感,但满足感其实是视乎需要而定,而像《花样年
华》般被公认是"文艺写情"的戏,只要导演稍为聪明,都会知道大家买票是为了投
入,而不是远距离地投射。

所以张曼玉的"旗袍"和整体造型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她示范的不只是一种美,还
是逝去的美,包括已经"失传"的女性美德和委婉、容忍、不悔、无怨,以及使(男
)人们在欣赏这份美丽的同时,恋恋那事与愿违,有心但是无力把"他"留住的自己

  把遗憾当成镜子般自恋,犹如望着今已长回新肉的旧伤口,单是目光的抚慰是
不足够的,教人好想伸出手去摸一把,温柔地,或忽然猛力一拧,以证明我(们)
的感觉。到底可以由自己操纵(就如许多人相信女性的高潮是由男人给予的)。
  在《花》中,我看见导演和某些观众的确存有这方面的"默契",但我不认为电
影的好处是"含蓄",起码结尾安排梁朝伟拨开草丛,对着貌似阴户的树孔私语(口
交),就露骨和笨拙得紧。

由旗袍开始
  《花样年华》选取了六十年代的香港作背景--数当年发生的世界大事和香港新
闻,并无一宗对剧情有任何影响,那又为何要是"六十年代"?至于"香港",除了报
馆、餐厅、酒店、公寓几个室内场景,其他都在外地取景,所以对我来说,它既不
六十年代,亦不香港。不过,它确是利用了大众对"六十年代香港"那平面的感情投
射,就像张曼玉由头到尾清一色穿旗袍。
  你别说,我认为《花样年华》可能是由"旗袍"开始的,即是有了张曼玉的造型
"--虽说窥伺也会带来刺激的快感,但满足感其实是视乎需要而定,而像《花样年
华》般被公认是"文艺写情"的戏,只要导演稍为聪明,都会知道大家买票是为了投
入,而不是远距离地投射。

所以张曼玉的"旗袍"和整体造型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她示范的不只是一种美,还
是逝去的美,包括已经"失传"的女性美德和委婉、容忍、不悔、无怨,以及使(男
)人们在欣赏这份美丽的同时,恋恋那事与愿违,有心但是无力把"他"留住的自己

  把遗憾当成镜子般自恋,犹如望着今已长回新肉的旧伤口,单是目光的抚慰是
不足够的,教人好想伸出手去摸一把,温柔地,或忽然猛力一拧,以证明我(们)
的感觉。到底可以由自己操纵(就如许多人相信女性的高潮是由男人给予的)。
  在《花》中,我看见导演和某些观众的确存有这方面的"默契",但我不认为电
影的好处是"含蓄",起码结尾安排梁朝伟拨开草丛,对着貌似阴户的树孔私语(口
交),就露骨和笨拙得紧。

由旗袍开始
  《花样年华》选取了六十年代的香港作背景--数当年发生的世界大事和香港新
闻,并无一宗对剧情有任何影响,那又为何要是"六十年代"?至于"香港",除了报
馆、餐厅、酒店、公寓几个室内场景,其他都在外地取景,所以对我来说,它既不
六十年代,亦不香港。不过,它确是利用了大众对"六十年代香港"那平面的感情投
射,就像张曼玉由头到尾清一色穿旗袍。
  你别说,我认为《花样年华》可能是由"旗袍"开始的,即是有了张曼玉的造型
,才有其余一切。我不是说这种创作模式不妥,只是……之后呢?有了第一袭旗袍
,是不是只能重复让她换上第二袭,第三袭,且不管角色的身份、品味、经济能力
,总之就是一袭接住一袭,如时装表演?
  "旗袍",当然只是借喻--象征了它(们)的主人不断借用外表来转移外界的视
线,同时回避一干有关内容的问题--一忽儿心口开朵大花,过一阵又鲜绿得刺眼,
大家还哪来的精力去计较到底是苏秘书在穿衣服还是旗袍在穿张曼玉?
  然而很多评论都说《花》的好处是"含蓄"。也许这句赞誉有着另一个意思:没
有把男女主角的性关系拍出来。这种处理的普遍受落,是因为大家愿意接受"六十
年代"还未流行一夜情与婚外恋!
  但难道六十年代的香港就没有旷男和怨妇?忽然想起杨天成的咸湿小说--如果
《花样年华》不像现在般"含蓄",它其实可以把那个时代的公寓和开房文化呈现出
来。

--

           ○。 ╭---------╮                  有时候...  作情人那麽沉重
          /|  '.(既然是这样,)                             当朋友反而轻松
          \|     (分手吧...)
           /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15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